周清怡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 450000)

引言

中国人崇尚儒家思想,尊崇道法自然。保持身心健康,追求长寿的思想在国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几年,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康养旅游,不仅能够使游客放松身心,还能贴合国人追求健康的心理,增加游客的幸福感。2019 年7 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健康产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据统计,我国目前约84%的养老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预计到2030 年,医疗保健行业市场调控规模将高达20万亿元。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组织调查结果,全球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群体增多让人们追求健康的想法更为迫切,推动了康养旅游的发展。根据以上论述,巨大的康养需求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拥有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的安徽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对康养旅游的定义并没有一致的标准[1]。谢晓红、郭倩等认为康养旅游业结合了旅游与健康、度假、休闲等,让人们缓解压力[2]。此外,刘新、易慧玲、刘诗涵等基于产业融合的概念,提出“农业旅游+养生”“森林旅游+养生”“运动旅游+养生”“医疗旅游+养生”和“文化旅游+养生”的融合发展路径[3-5]。以目前的分类来看,康养旅游可以分为森林康养旅游、运动休闲(体育)康养旅游、文化养生(中医药、茶文化、太极文化)康养旅游、医疗保健(养生养老)康养旅游、休闲度假(泰式药浴、温泉、酒庄)康养旅游等。

然而,总体而言,这些研究仍在进行中,特别是针对安徽等东部地区康养旅游发展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安徽康养旅游发展的SWOT 分析

(一)优势

1.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安徽省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合发展康养旅游。安徽省可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5 个自然区域。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年平均降雨量773 ~1 670 mm,夏季降雨量占全省年降雨量的40%~60%。省内有天目-白际、黄山、九华山,3 座主山之间有新安江、水阳江和青弋江河谷,省内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高度为1 873 m。安徽省有河流2 000 余条,长江在安徽流域400 km,同时有湖泊580 多个,面积1 750 km2,其中大型湖泊12 个,中型湖泊37 个。安徽地区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有优质植物4 245 种,占全国物种的14.2%;脊椎动物44 目121科742 种,占全国物种的14.1%,其中一级保护物种21 种,二级保护物种70 种,尤属扬子鳄和白鳍豚最为珍贵。同时,安徽省有12 个国家5A 级旅游景区(见表1)。

表1 安徽省5A 级景区汇总表

2.独特的文化民俗

独特的文化民俗成为安徽发展康养旅游的有力支撑。安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址,黄山是安徽景观的典范,有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并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中国四大着名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静谧清幽,有78 座古刹。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笔记》让安徽省滁州市的琅琊山闻名遐迩。还有以石雕、道观遗迹、各种丹霞雕塑为特色的道教圣地齐云山,以及曾被汉武帝称为“南岳”的天柱山,景色巍峨雄浑,灵秀壮丽。在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有4 种,分别是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和六安瓜片。传统工艺品有文房四宝徽墨、宣纸、歙砚、宣笔。绘画有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等。同时,安徽是徽菜和徽剧的发祥地。着名的黄梅戏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至今仍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3.户外运动赛事

户外运动赛事促进了安徽康养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利用自然资源打造了黟县国际山地自行车节、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新安江山水画廊马拉松等户外运动赛事。2022 年,安徽省举办了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安徽省第十三届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等活动。安徽的体育旅游正在崛起,走向全国并享有良好口碑。

4.森林、温泉等医疗和康养资源

安徽省境内森林资源丰富,配套设施较完备。例如,安徽省六安市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推动森林旅游多产业发展,以林长制打造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区。安徽拥有九大温泉基地,如有着“人间瑶池”之称的庐江古镇汤池、有着“华东一绝”美誉的庐江县东汤池温泉、有“天下第一汤”名号的和县香泉、黄山四绝之一的飘雪温泉、黄山醉温泉、金寨县西庄温泉、岳西县天堂镇天悦湾温泉、岳西县睡佛山温泉度假村、巢湖市着名的风景疗养区——半汤温泉。安徽积极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融合发展,持续发展“智慧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等。

(二)劣势

1.配套设施不足,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安徽省康养旅游的配套设施不足,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如温泉养生旅游相关的保健、护理等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预防-治疗-康复”机制。同时,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开展较为艰难,如一些泰式药浴养生还处于表层形式,没有与旅游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安徽省没有知名的大型医疗品牌机构,缺乏与时俱进的养老服务与管理理念。这些在今后的康养旅游发展中都有待加强。

2.创新度不够,同质化严重

安徽省康养旅游的创新度不够,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同时宣传不够到位,缺少优秀的康养旅游品牌。例如,安徽省的中医药旅游仍然是参观中医药植物,参观号脉、针灸等活动,以及学习五禽戏等。这些旅游项目与其他省的部分中医药旅游项目雷同,没有融合自身的优势,体现自身的异质性。森林康养旅游也是如此,千篇一律,相似度高。宣传方面也较为欠缺,主要通过宣传片介绍或者举办产品展、商品展等,形式不够新颖。安徽省需要学习并创新宣传模式。

3.缺少相关人才

安徽省需要大量康养和旅游专业人才,还需要相关的管理人才。管理人员既需要了解养老相关政策,还需要了解康养服务机制,洞察游客对康养旅游的需求,拥有专业化的管理水平,提升游客的满意度。缺乏专业人才,使得相关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从而降低了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三)机遇

1.国家颁布相关政策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些政策法规促进康养旅游的发展,支持并促进养老养生领域的发展。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此后,政府多次发布政策文件,大力鼓励康养发展(见表2)。

表2 康养旅游相关政策

2.安徽省进一步推动康养旅游

安徽省对进一步推动康养旅游进行了相关战略部署。2021 年12 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安徽“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聚焦杭黄世界廊道、一地六县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等建设,推出一批乡村休闲、生态康养、健身养生等产品业态”。2023 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加快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促进老年旅游发展。依托康养基地,发展康养旅游和旅居养老”。安徽作为生态绿地和养生之地,康养旅游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选择度假旅行的优质目的地之一。

3.经济的发展、旅游消费的增长

经济的发展、旅游消费的增长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华东地区旅游的吸引力不断提高,安徽省康养旅游将会迎来巨大的机遇。同时,人们对养身重视的提升,以及亚健康人群的需求,都让康养旅游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威胁

1.周边地区相似旅游景点或相似旅游服务的竞争

安徽省地处华东地区,地理位置与山东省、江苏省较近,生态环境、民俗文化与这些省份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安徽省部分景区资源有着强烈的同质性。江苏地区有着发达的经济基础和交通体系,并多次出台康养旅游发展政策,如“老龄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等,强力推动康养旅游发展进程。周边江苏省等地区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将会刺激安徽省自身的发展,未来必将发展得更快更好。

2.安徽省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养生旅游是旅游业的新领域,涵盖各个行业和地区。康养旅游涉及的行业较多,没有统一的政策管理,缺少统一的市场标准,服务质量不到位等。这些都会影响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亟须解决。

三、安徽省康养旅游发展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康养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安徽省发展康养旅游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见表3)。

表3 安徽省康养旅游SWOT 表

(一)加速文旅融合,构建全域康养旅游地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是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安徽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应当与旅游融合发展,从而扩大省内旅游优势,增加旅游吸引力;同时要加快区域合作,与周边景区资源进行融合联动,深度挖掘安徽省旅游资源,加快全域旅游建设。

(二)推进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地区的建设

一方面,依托安徽省本省的资源优势和民俗文化特征,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加快“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快速发展成全国康养旅游示范地区。另一方面,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将大数据与旅游更好地融合,形成完整的智慧旅游、智慧康养机制。

(三)增加康养旅游产品特色,加大创新力度和营销力度

安徽康养旅游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放大自身的特色,在周边康养旅游地中脱颖而出;还要提升服务质量,并完善医疗、养生等一系列设施,给游客宾至如归的休闲体验;同时,加大营销力度,推广并宣传康养旅游线路,打造康养旅游小镇,从而扩大安徽康养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大量引进并培养专业性人才

安徽省应尽量增加省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数量,企业要扩大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招聘。对于从业人员设置完善的考核培养制度,选拔专业人才[6]。

安徽省应当把握时代机遇,迎接未来挑战,进一步优化康养旅游产业结构,突出自身康养旅游优势,形成更具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