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边鹏

随着中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诸多学生选择器乐学习。而小组课是一种创新形式的教学,通过将演奏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思维启示和帮助,同时促进学生多角度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本文针对以传统教学一对一为主导的器乐教学模式的反思,提出了小组课与一对一相结合的课程会更有助于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在坚守和传承传统一对一教学的同时,进行具有个性的融合和创新。

音乐教育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国民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高等音乐教育承担着为我国培养、输出专业性音乐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弊端,急需要进行改革和发展。目前,高等音乐院校在器乐学习通常以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进行,一对一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专注于自己的表现并匹配他们的学习路径,以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与老师建立牢固关系、获得老师支持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上课期间对学生在技巧方面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更深入的指导与分析,同时对于作品背景和内容也因时间充裕,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演奏作品。老师的教授方式也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并根据个人的学习进度给予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学生的程度水平各有差异,导致学生对知识点及在演奏技巧上的理解与掌握各不相同。因此同样的教学方式并不一定适用所有人,一对一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知识接受能力与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干扰,以合理的学习进度设置教学方案。另外,许多老师强调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在器乐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

一、一对一教学的基本概述

提到钢琴教学,就能想到一对一教学,这是其留给大众的刻板印象,主要是指通过手把手进行教育。老师总是被视为知识的来源,扮演学生的榜样,老师布置曲目并且通过授课的过程中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之为“apprenticeship”(学徒制)。长期以来,中国的音乐教育教学秉承着这一传统教学方式。然而近期有很多教授和学者对这种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理由是教学目的应该是多样性的发展而不单是传递演奏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对曲目的认知有更深层的理解和学习。

二、Apprenticeship(学徒制)的潜在弊端

这种“学徒制”的一对一授课方式可能会使独立学习的发展受到阻碍。在丹尼尔2014年的案例研究中,一位在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的学习者表示,她把一对一的教学方式称为“spoon feed”(投食),换句话说,这种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老师的被动学习。此外,“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倾向于使用“创可贴”和“快速解决方法”,教师可以直接回答学生以追赶学习的进度,而不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学生在器乐课上更有可能被动地吸收知识并过度依赖他们的老师,长期在这种学习环境下的乐器学习者,在很有可能会做决定时不知道如何去做,因为他们习惯于被告知该怎幺做。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只是作为机器人在重复和模仿老师的演奏,练习数遍直到单纯地弹熟某个片段或乐章。这样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抑制了学生自身演奏的个性发展,学生会逐渐失去自己的见解和个人思想。

三、小组课是良好的辅助课

在音乐学院学习时,学生会接受每周一到两次的一对一专业课,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在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巧上,其上课内容也主要围绕着技巧性训练。而课后的时间几乎是在琴房内进行封闭性训练,相反,小组课教学则是对专业课一对一更为完善的补充,被看作以辅助课的性质存在且授课形式更多元化。其传统上是针对初学者进行小组教学,对钢琴专业学生的小组课在国内也许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专业的音乐院校,仍然以一对一的形式为主导。但小组课的授课形式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综合类大学里的音乐学院或专业的音乐院校都会每周或定期组织钢琴小组课,并针对演奏技巧等知识点进行讨论与交流。

(一)激发学生获得不同角度的理解

小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不同的见解,并激发他们潜在的想法。这是因为学生可能会主动地自己思考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直接由老师告知需要改进和如何改进的方式。例如,在小组授课中,不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通过听辨相同的曲目,学生的理解也有所差异,或是对作品片段的音乐处理,或是技术上的不同训练,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见解,可以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进而去寻找答案。此外,更有研究表明,在每周进行器乐课后,同伴的评论和建议比起老师更容易让学生印象深刻。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即使他们可能有不同或相反的想法而产生冲突,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公开讨论来学习。因为学习是探索和唤醒他们当前的理解或构建新思想以增加新投入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在小组内进行同伴评估,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使之有更深入的自我理解。与一对一授课不同,钢琴学生是该小组中的“表演者、听者、分析者和评估者”等各种角色,这种多角度互动和多角度发现问题的学习方式始终要求学生参与其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由老师主导的一对一专业课不同,这使学生当他们以不同的角色参加小组课时可能会更有主人翁意识。即使学生可能会收到来自同伴的负面反馈,这也有助于他们找到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同学之间也可以讨论出什幺样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因为他们面临困难产生共性并可以从探讨中得到更具有批判性的结论。另外,小组课教学能够使教师对共性知识进行统一讲解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更快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尽管仍然有老师建议,小组课的存在应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但这可能与小组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作为器乐老师,我们应该建立良好自信的学习环境,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对一“学徒制”的授课方式才是将小组课与传统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在专业音乐院校里相结合的最终目标。

四、不同形式的教学相结合

总之,在当前的音乐学院中倾向于将重点放在音乐专业技术的发展上,并根据学生的成就来考查教师的教学成果。即使小组教学可能不专注于演奏的特定技巧,但小组课与一对一教学相结合的优势也许可以弥补上述单一的僵化式传统“学徒制”教学方式的不足,激发学生多角度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很多学者建议,在器乐专业的学生中应该扩展能够提高学生潜在能力的音乐活动,而不是仅仅每周进行一对一的课程。更为重要的是,国家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音乐老师教学有明确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弘扬科学精神,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正因如此,营造这样探索和启发式的学习环境变得尤为重要。

五、教学模式改革构想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于音乐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音乐人才输出的高等音乐院校来说,应该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形式接轨。

首先创新教学思想。教师自身要改变教学思想,只有具备了最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做好音乐的教学。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来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来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独有的音乐素养,让其可以得以施展和提高。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目前的教学模式是一对一的形式,就是教师在讲解完基础的乐理知识或演奏技巧后,学生按照老师所要求的去练习和改善,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发声点评,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还让学生对老师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因此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根据班级的人数、学习情况,采用隐性分层的方式,选择六个水平相当的学生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组内演奏等,再通过老师指导、小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的同时,汲取其他学生建议和想法,以及应该努力的方向。

将一对一与小组课的教学方式相融合可以很好地避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并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综合弹奏能力,提高其整体素质。小组课作为一对一的辅助课程在与其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过程中体现了它独特的魅力。这种新形式的教学未来应进行不断完善和提升,使它的预期作用发挥到最佳。同时,我们也相信这将会在器乐演奏专业的教学中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虹:《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理论研究——以“一重多辅”教学模式为例》,《音乐生活》2019年第6期。

[2]宁兆卿:《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器乐实践教学研究》,《音乐生活》2020年第9期。

[3]魏煌:《传承·发展·借鉴·创新——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办学的思考》,《音乐生活》2018年第6期。

刘 阳 英国约克大学学生

边 鹏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