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全部奋斗心声,是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劲旋律。回顾《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对每一位中国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阐释《义勇军进行曲》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激发人们爱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凝心聚力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义勇军进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被称为“吹响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聂耳,被称为人民的音乐家,虽然只有23岁短暂的生命,但创作出了《大路歌》《码头工人》《卖报歌》等37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大多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尤其是与田汉共同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被确定为国歌,被一代代中华儿女所传唱。在与劳苦大众接触中,从小家境贫寒的聂耳感同身受,他用音乐作品反映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抗日义勇军奋起反抗,流血牺牲但毫不畏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新长城。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火烧到聂耳与周边的苦难民众身边,他在日记中首次提出了“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于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便应运而生,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奋起抗争,以获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时势造英雄,时代铸精品。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拿起武器,奋起抗日,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筑血肉新长城,誓将侵略者驱逐出中国。《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存亡的硝烟战火之中,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冲锋号角,激发着抗日义勇军向着抗战胜利不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向为了胜利而壮烈牺牲的所有英灵、惨遭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抗日将领、老战士、老同志、爱国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表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1]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包括抗日义勇军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经过十四年的流血牺牲和艰苦抗争,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义勇军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乃至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与先导,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战长城。《义勇军进行曲》谱写了义勇军英勇抗战的精神谱系,奏响了奋起抗战的号角,激励着义勇军与中华儿女不断前进。虽然战火硝烟已散去,但历史不会忘记伟大的抗日义勇军与《义勇军进行曲》。

抗日义勇军与《义勇军进行曲》相继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抗战革命事迹与革命歌声相伴传颂至今。义勇军在中华民族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时表现出大义与大勇,《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儿女在苦难面前的心灵呐喊与召唤,二者相互辉映,奏响了中华民族不朽的乐章,是近代中国人民不屈抗争精神的典型呈现。

二、《义勇军进行曲》蕴含的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至今仍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担当,接续奋斗,永不停歇。义勇军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而不屈斗争,成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在一切艰险面前奋勇前进。

(一)伟大的抗战精神,永不磨灭的中华魂。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永不磨灭的中华魂,对伟大抗战精神的阐释和弘扬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来列强侵略奋起抗战的精神源泉,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竭动力。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有关数据显示:义勇军里爱国民众约占50%,原东北军约占25%,绿林队伍约占20%,知识分子、工人、商人约占5%,还有地主武装等。[2]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各阶层民众自发组织武装力量,不分男女、老少、种族、阶级,真正是全民一致抗战,充分展现出了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一致抗战到底的爱国主义情怀。

2.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东北抗日义勇军长期孤悬敌后,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地带,他们没有稳定的抗日根据地,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吃草根、啃树皮、吞棉絮,挑战生存极限,誓死与敌血战,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以及八女投江等众多英烈和英雄群体,有130多位师以上将领壮烈殉国,谱写了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彰显了宁死不屈的伟大民族气节,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被中国人民所歌颂,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将继续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斗争到底,他们的民族气节将永远彪炳史册。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一个国家和民族无论何时都不能没有英雄。面对敌人残酷的“集家并屯”政策和血腥的军事“讨伐”,抗日义勇军将士们几乎是零装备基础的“杂牌军”抵抗武装到牙齿的几十万日本关东军,克服重重困难,转战白山黑水,穿越林海雪原,开展旷日持久的抗日游击战争,取得了14年歼敌18万余人的不朽战绩,牵制和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信念如炬,九死未悔。坚定的信念产生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强大的中国人民从屈辱中挺直身躯,战胜一次又一次艰难困苦,逐步从困难走向辉煌。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中国大地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不论战争多幺残酷,不论条件多幺艰苦,不论牺牲多幺巨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抗日义勇军和英雄的中华儿女抱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坚持抗战到底,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3]

(二)文创经典世代传,凝心聚力永焕新生。伴着义勇军的顽强抗战,《义勇军进行曲》随之奏响。歌词素材借鉴了部分义勇军歌词,如:镇北军的《誓词歌》:“起来!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血盟救国军《军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斗!战斗!战斗!战斗!”“起来”是对最危险时候不愿做亡国奴人民最深沉的呼唤和呐喊;“战斗”和《义勇军进行曲》中的“前进”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出了拿起武器同日寇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斗志。美国的亨利·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4]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各阶层人化身为义勇军与侵略者殊死搏斗;在改革开放之初,一批批改革先锋身先士卒敢为天下先;在抗震救灾时,无数军民万众一心团结互助不畏艰险;在疫情暴发后,医护人员与志愿者成为抗疫战士勇往直前等等。苦难深重的中华儿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危亡之际不退缩、在生死关头不胆怯,一次次奏响了走向胜利的时代凯歌。

(三)开启建设新征程,奋勇前进再创伟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描绘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回顾中国近代历史,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争;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到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中国人民强起来的三次伟大历史飞跃,无不是党的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时代在变,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不变,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催人奋进的主旋律始终没有更改,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体人民戮力同心努力下,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历经苦难凤凰涅槃的中华民族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精神的鼓舞和人民的艰辛付出,每一次飞跃都有一个主旋律响彻耳旁,那就是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素材来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义勇军的英勇事迹,发自肺腑、感人至深,激励着四万万同胞奋起抵抗、浴血斗争,展现了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抗争到底的必胜信念、英勇牺牲的民族大义和抗战精神,值得被世代中国人民所传颂。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挖掘阐释和大力弘扬《义勇军进行曲》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对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我们,以满怀豪情充满自信的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20年9月3日。

[2]阎宝航:《东北义勇军概况》,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3]习近平:《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9月2日。

[4][美国]亨利·基辛格:《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邱 田 沈阳音乐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