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锋,陈雪芳

(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随着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的改变,难治性GER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病患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GERD主要发病机制为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胃肠道分泌的胃泌素和胃动素等激素发生改变,影响十二指肠正常运动,导致GERD的发生。胃食管反流为消化科常见病种,以烧心、反流为主要表现,胃食管反流的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为主。大多数病患在接受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s)治疗后都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是,临床上有部分病患接受标准的 PPIs治疗4~8周后,反流症状仍然存在,这种类型的 GERD被称为顽固性 GERD[1]。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在 GER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3]。黛力新是二盐酸氟哌噻吨与小剂量盐酸四甲蒽丙胺的合剂。氟哌噻吨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合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四甲蒽丙胺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内单胺类递质的含量。故本研究探讨了黛力新在难治性GERD治疗中的效果及对血清学炎症因子指标、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影响,临床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难治性GERD病患,(入选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1岁~71岁,平均(41.21±2.29)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6年,平均(3.22±0.12)年。观察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21岁~70岁,平均(41.56±2.34)岁;病程最短4.8个月,最长6年,平均(3.24±0.15)年。两组病患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③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①其他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②消化道肿瘤疾病;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④严重脏器病变;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⑥沟通障碍;⑦资料缺失;⑧无法配合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 给予埃索美拉唑口服治疗。埃索美拉唑,每次20mg,每日2次,早晚进食之前服用,治疗2个月。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黛力新治疗。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0.5mg,2次/d,早餐及午餐后服药,治疗2个月。

1.3疗效观察

1.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胃部灼热不适消失时间、后胸骨疼痛消失时间、反流消失时间,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学炎症因子指标、HAMD评分。

1.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胃部灼热不适、后胸骨疼痛、反流等症状体征消失,胃食管无充血水肿及糜烂;有效:胃部灼热不适、后胸骨疼痛、反流等症状改善50%以上,胃食管部分黏膜充血水肿;无效:胃部灼热不适、后胸骨疼痛、反流等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2]。

1.3.2 生活质量

在患者治疗后,使用SF-36量表评估其生活质量,共包括5个维度。各维度评分标准为0-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39/39),高于对照组的79.49%(31/39)(P<0.05)。见表1。

表1 两组难治性GERD病患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血清学炎症因子指标、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学炎症因子指标、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学炎症因子指标、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学炎症因子指标、HAMD评分比较

2.3 胃部灼热不适、后胸骨疼痛、反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胃部灼热不适消失时间、后胸骨疼痛消失时间、反流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难治性GERD病患胃部灼热不适、后胸骨疼痛、反流消失时间比较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肾损害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

2.5 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5 生活质量比较(分,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导致GERD发病的因素较多,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之下,会导致胃及十二指肠压力出现降低,导致食物发生反流,从而进入到食管当中,引起食管发生炎症性病变而致病。这类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对其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困扰,使患者的健康遭到破坏,生活质量低下。尤其是对于难治性GERD,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疾病反复发作,患者长期遭受疾病症状的折磨,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临床一直以来都针对该疾病的治疗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探索,旨在提升其治疗疗效,帮助患者减轻痛苦。

GERD可严重影响病患睡眠质量及日常生活。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与机体防御系统的屏障功能及反流性食管黏膜组织间平衡失调有关。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异构体,口服后血药浓度高,药效快,作用时间长,半衰期长,是治疗 GERD有效的 PPI[3-4]。研究显示,胃肠道消化功能不仅有很强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同时胃肠道功能还受中枢神经及其神经功能的调节。胃肠是免疫、神经和内分泌调节的网络,心理因素与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提示胃食管反流可增加焦虑、抑郁的危险,不良情绪可影响脑轴反射,进而影响胃肠激素分泌,加重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情[5-6]。黛力新是由小剂量盐酸氟哌噻吨和盐酸美利曲辛复合而成,其中的盐酸氟哌噻吨属于神经阻滞剂,小剂量用药可发挥良好的抗焦虑、抗抑郁效果;而盐酸美利曲辛则属于双相性抗抑郁药物,不仅具有高度的兴奋性,同时具有抗焦虑、抗抑郁作用[7-8]。有关研究表明,对于难治性GERD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黛力新辅助治疗,能够对患者所表现出的精神、心理症状,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不仅如此,临床研究还表明,该药物对于多种躯体性疾病所引发的焦虑、抑郁症状,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9-12]。对炎症因子指标改善。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到,应用埃索美拉唑联合黛力新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100.00%,高于单纯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79.49%,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胃部灼热不适、后胸骨疼痛、反流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充分表明,在常规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给予黛力新,能够提升难治性GERD患者的临床疗效,且能够缩短其起效时间,达到快速减轻临床症状的目的。分析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难治性GERD患者的疾病表现出迁延难愈,患者会长期受到诸多不适症状的影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不良心理情绪滋生,从而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的精神、心理症状,其中比较常见的主要有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这些精神、心理症状,危害极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疗效,同时也是导致病情加重的一个主要原因。且有研究表明,在抑郁情绪状态下,患者的躯体不适症状往往会被放大,表现在难治性GERD患者身上,就会使其胸痛、胃灼烧等症状加重。不仅如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作为一种消极的精神因子,会对患者的胃肠激素分泌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其内脏敏感性提升,使患者的疼痛敏感度更高,从而对临床症状的感知更加明显,这也是加重其临床症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难治性GERD患者的治疗,不仅仅要关注疾病所带的生理变化,同时要积极地对其心理精神因素进行干预,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疗效。黛力新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在常规应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黛力新进行治疗,能够很好地的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而患者精神、心理症状的改善,有利于促进患者整体病情的转归。不仅如此,黛力新还能够降低患者的内脏敏感性,从而达到有效减轻和缓解胃食管反流、胃灼热等临床症状的目的,同时可有效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这也是促进患者疗效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二者联合应用在难治性GERD患者的治疗中可获得显著疗效。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学炎症因子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充分表明,埃索美拉唑联合黛力新治疗难治性GERD,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分析这一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二者联合应用快速改善了病情程度,控制了临床症状,从而减轻了疾病引起的生理应激反应程度,且黛力新的加入极大的降低了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程度,因此达到了显著减轻炎症因子水平的目的。同时可以看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联合用药可显著减轻患者的抑郁状态,这与黛力新的抗抑郁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最后可以看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联合用药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与其对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有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黛力新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难治性GERD疗效良好,可改善后胸骨疼痛、胃部灼热不适、反流等症状,且可减轻抑郁,安全性高,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