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明锦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凝血四项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34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实验组根据是否存在微血管病变分为A组19例(微血管病变),B组15例(未出现微血管病变),另选取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C组。比较3组人群的凝血4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结果 A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10.13±2.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11.32±2.31)%,B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为(7.35±1.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9.31±1.47)%,C组的空腹血糖为(4.27±0.87)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5.42±0.7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其中实验A组的这3项指标低于实验B组;实验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凝血4项指标可了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凝血状态,为糖尿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客观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凝血功能;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045-02

随着人们生活的节奏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同时糖尿病的多种慢性并发症更是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疾病,主要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其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1]。其中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2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中微血管病变可导致内皮损伤、功能障碍、凝血异常而致血栓形成[2]。为探讨2型糖尿病凝血四项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该研究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另选取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比较凝血4项指标的变化,取得不错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该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34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实验组根据是否存在微血管病变分为A组19例,B组15例,另选取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实验A组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为(64.7±7.21)岁,病程0.5~7年,平均病程为(2.41±1.24)年;实验B组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为(65.2±7.68)岁,病程0.7~8年,平均病程为(2.63±1.51)年;对照组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为(65.3±4.25)岁。

1.2 方法

全部受试者均与早晨空腹抽取2 mL静脉血,所有抽血管均采用真空采血,枸橼酸钠抗凝处理,3 000 r/min离心10 min,血浆分离后由专人进行检测,标本均在采血后2 h内检测完毕。测定3组受试者凝血4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

1.3 观察指标

比较3组人群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通过例数显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显示,组间差距采用t比较。

2 结果

2.1 3组受试者的空腹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A组的空腹血糖为(10.13±2.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11.32±2.31)%;B组的空腹血糖为(7.35±1.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9.31±1.47)%;C组的空腹血糖为(4.27±0.87)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5.42±0.72)%,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3组受试者的凝血4项指标比较

A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为(10.76±1.02)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7.31±3.87)s,凝血酶时间(14.72±1.72)s和纤维蛋白原水平(4.52±1.05)g/L;B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为(12.53±0.94)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62±4.18)s,凝血酶时间(16.27±2.14)s和纤维蛋白原水平(4.14±0.98)g/L;C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为(13.67±0.83)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28±4.08)s,凝血酶时间(18.53±2.21)s和纤维蛋白原水平(3.42±1.04)g/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代谢为特征的常见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是在遗传及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发生。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是糖尿病能引起心、脑、肾、眼、下肢等动脉血管的慢性并发症,其病理基础为血液呈现高凝高粘状态,而导致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引起体内血栓形成[3]。因此,对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降低并发症对机体的损害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研究显示,高血糖状态能够导致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人体内微循环血管病变和全身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的病理基础,随着患者病情发展,凝血功能减退,抗凝功能增加[4]。而高凝状态则极易形成血栓,发生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威胁生命。该研究中显示,伴有微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其血液高凝状态更甚于不伴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其原因可能为长期高血糖状态使部分血红蛋白A与糖醛结合形成糖基血红蛋白,使组织处于缺氧状态。同时血糖升高,红细胞膜更加僵硬,且血液的高粘状态使缺氧加剧,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再次损伤内皮[5]。损伤的内皮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激活了凝血系统,导致部分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该研究中结果显示A组的空腹血糖为(10.13±2.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11.32±2.31)%;B组的空腹血糖为(7.35±1.45)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9.31±1.47)%;C组的空腹血糖为(4.27±0.87)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5.42±0.72)%,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其中实验A组的这3项指标高于实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对照组高,且实验A组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实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4项凝血指标进行检测,能够有效监测和分析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和血栓形成情况。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能够早期发现和干预,纠正其高凝状态,有利于防止或减缓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兆修,王晓翠,王慎田,等.新诊断无并发症2 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J].山东医药,2013,53(36):34-36.

[2] 郑军,刘文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5):1189-1190,1193.

[3] 范松,樊霞.2 型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和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 11(6):1282-1283.

[4] 王瑛琨,王瑜琨,陈丽丽,等.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的改变及临床检测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5,21(5):312-315.

[5] 彭聪,郑承红,孔彩霞,等.凝血纤溶功能与2 型糖尿病患者的关系[J].医学临床研究, 2013,30(6):1068-1069.

(收稿日期: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