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芹+戴林

[摘要] 目的 探索加味消渴方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阴虚热盛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在该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内对治疗的292例初发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为阴虚热盛型消渴病患者按照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人数各为146例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的基础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再联合加味消渴方汤剂口服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 结果 对照组患者最终的治疗证候积分为(13.70±5.29)分,实验组的最终证候积分为(6.23±5.05)分,实验组患者的证候积分比对照组患者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糖达标时间为(6.3±1.8)d,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为(7.9±1.7)d,实验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加味消渴方治疗阴虚热盛型糖尿病的效果显著,起效快,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中医药治疗;阴虚热盛证;加味消渴方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6(a)-0093-02

当今,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患者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迅速上升趋势[1]。2013年Jama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11.6%,糖尿病患者高达1.14亿,预计到203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将达1.3亿,成为第一糖尿病大国[2]。临床上,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9%,或空腹血糖>11.1 mmol/l,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应用中药联合西药可使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血糖更易达标并平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建湖县中医院治疗的初发的T2DM患者292例。自愿参加的研究。按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146例(男75例,女71例),实验组146例(男74例,女72例),在年龄分布上:对照组平均年龄(54.23±12.58)岁,实验组平均年龄(52.33±13.68)岁,提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治疗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前,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中医诊断证属阴虚热盛证[3]:咽干口燥,心烦畏热,伴渴喜冷饮、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者。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TO 糖尿病诊断与分型标准;病程<1年, HbAlc>9%,或空腹血糖>11.1 mmol/L,BMI19~30[4]。排除标准:合并有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合并有严重慢性并发症;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精神性疾病患者;合并有其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运动,控制饮食。治疗期间保持生活方式不变[5]。

1.3.2 治疗用药 对照组:基础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实验组:基础治疗+胰岛素强化治疗(同对照组)+加味消渴方 (葛根20 g、天花粉20 g、黄芩10 g、黄连6 g、石膏30 g、知母10 g、生地10 g、麦冬10 g、玉竹10 g、鬼箭羽10 g、丹参10 g。气虚加人参10 g、黄芪10 g;痰湿加半夏10 g、陈皮10、茯苓15 g、胆南星10 g;肝火亢盛加柴胡6 g、龙胆草10 g;夹瘀者加桃仁10 g、红花10 g、泽兰10 g。(由建湖县中医院提供,颗粒剂),300 mL/剂,分早晚两次,饭后30 min内服用。两周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有关内容拟定。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治疗后中医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总积分减少≥70%。有效:治疗后中医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或总积分减少≥30%。无效:治疗后中医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总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0%。

1.5 观察指标

血糖控制目标值设定为: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在患者接受治疗前,抽取静脉血测定空腹情况下及餐后2 h血糖,治疗后记录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和血糖达标所用的时间。

1.6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轻度:不影响治疗,对受试者康复无影响。中度:需要撤药中止试验或做特殊处理,对受试者康复有直接影响。重度:危及受试者生命,致死或致残,需立即撤药或做紧急处理[6]。

1.7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的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工作。各项计量资料均利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痊愈、显效与有效3种治疗成果的数目上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积分变化较同组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为(6.23±5.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70±5.2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患者血糖水平以及血糖达标所用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明显下降,实验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稍有轻微的不良反应,也属于患者可受范围内,不影响实验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该文所涉及患者为初发2型糖尿病,主诉为口干、多饮、易饥多食、多尿等症状明显,糖化血红蛋白多>9.0%,或空腹血糖>11.1 mmol/L,说明患者体内高血糖状态已持续较长时间。初发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胰岛β细胞功能平均已丧失50%以上,患病初期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所致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β细胞的不断损伤,导致了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进行性损伤。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早期,胰岛β细胞的功能损伤是可逆的。临床上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明显高血糖的,起始治疗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予预混胰岛素日三针、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日四针、胰岛素泵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可以快速解除葡萄糖毒性、减轻脂毒性,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的恢复,对血糖控制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7]。

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8]其病因多为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加之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临床以口干口渴,口苦、五心烦热,易饥多食、多尿,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数为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糖尿病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特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内热,耗津灼液易生瘀血。因此,滋阴清热法是古今医家治疗消渴病的基本法则,适应于治疗肺胃燥热证,胃热炽盛证,肠燥津伤证,燥热伤肺证,血中伏火证。现代实验研究证明[9],滋阴清热类中药缓解口渴症的机理是通过改善体液渗透压及细胞内脱水或者通过直接降血糖而发挥作用。滋阴清热法实验证明有降血糖、降血脂、降低血粘度,对抗胰升糖素,提高胰岛素受体灵敏度,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等作用。该研究在临床治疗中针对初发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为阴虚热盛证患者,以肺胃上中焦燥热为主,病程较短,并发症少而轻,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加胰岛素强化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消渴方汤剂口服治疗,方中葛根、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石膏、知母、黄芩、黄连清肺胃之热;生地、麦冬、玉竹滋养肺胃之阴;丹参、鬼箭羽活血降糖[10],诸药共奏滋阴清热润燥之功效,临床运用后较对照组可迅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迅速有效控制血糖达标并平稳。此外,中药颗粒剂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可常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忻, 翟所迪. 人胰岛素的临床疗效与药物经济学:天平两端的砝码[J]. 药品评价,2012,9(4):6-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第4辑[S].2002:233-234.

[3]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0):1524-1526.

[4] 张娜. 益气养阴法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研究[D]. 泰安:泰山医学院, 201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S].2002:237.

[6] 吕文君. 中医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4):965-966.

[7] 周一谋.多食肥甘易患糖尿病[J]. 家庭医学, 1998(20):33.

[8] 李秀才.糖尿病的中医治疗[M].北京:科学献出版社,2007:17.

[9] 单颖,潘兴瑜.玉竹多糖干预后衰老模型鼠抗氧化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1):125-128.

[10] 尚文斌.鬼箭羽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及全血粘度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3):166-167.

(收稿日期:201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