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郡华,刘雨帆,张芸玲

1.日照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日照 276800;2.日照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山东 日照 276800

2型糖尿病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其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具有病程较长、发病率高、治愈难度高以及并发症较多的特点。其中在2型糖尿病临床病程进展过程中,颈血管组织是最容易引起严重病变的血管组织[1]。糖尿病除了会影响糖代谢,同时还会对机体的脂质代谢和蛋白质进行扰乱。患者在长期血糖异常的影响下,会出现血管内皮受损以及脂代谢紊乱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高危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是2型糖尿病严重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2]。并且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合并有高脂血症,或者是伴有血小板活力的增强,这些都会让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速度加快,引起动脉堵塞情况出现。因此现阶段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除了要对血糖实现有效控制以外,还需要对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改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3]。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常用于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和发生率,有临床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的内皮功能进行改善,同时对众多炎性反应产生抑制,通过对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来对血栓形成进行预防,该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得到了临床医师的密切关注[4]。基于此,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就诊的9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例,探析瑞舒伐他汀药物的使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就诊的9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60.40±3.32)岁;平均病程(8.69±1.42)年。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31±3.44)岁;平均 病程(8.68±1.41)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入院接受治疗,期间未接受其他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且愿意配合;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精神状态正常,能够积极配合研究;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2型糖尿病诊断指南中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标准[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此次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脏器器质性疾病或功能障碍者;具有感染、外伤、免疫性疾病以及血液性疾病者;对该次研究所涉及的药物过敏;合并有精神疾病或治疗配合度差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6-7]。

1.2 方法

所有患者都接受常规2型糖尿病治疗,主要内容包括降脂、降糖、饮食控制、锻炼指导等内容。同时采取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者是口服降糖药物。观察组以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基础,采用瑞舒伐他汀片(国药准字J2017 0008)治疗,10 mg/次,每天睡前服用1次。

1.3 观察指标

疗效判定: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且斑块数量和面积没有减轻;有效:患者症状表现有所改善,同时斑块面积和数量有所减小,减小幅度小于80%;显效:经治疗患者症状表现明显改善,且斑块面积和数量显著减少,在80%以上。治疗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00%[8]。

炎性因子指标:在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采集患者5 mL静脉血液,离心操作后提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患者IL-6(白细胞介素-6)以及hs-CRP(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9]。

利用颈动脉彩色超声仪对患者斑块数量以及板块面积进行测定。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测定,包括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对比记录,以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为研究分析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hs-CRP、IL-6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TNF-α、hs-CRP、IL-6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患者TNF-α、hs-CRP、IL-6水平对比()

hs-CRP(mg/L) IL-6(pg/L)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值P值21.34±2.55 22.01±3.13 1.113 0.269 15.24±2.13 7.55±0.87 22.421<0.001 33.44±4.51 34.17±4.66 0.755 0.452 23.88±3.26 9.68±1.13 27.608<0.001

2.3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和数量数据对比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和数量均明显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和数量对比

表3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和数量对比

颈动脉斑块面积(cm2) 颈动脉斑块数量(个)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值P值26.04±3.88 25.88±3.99 0.193 0.848 16.77±2.32 9.47±1.05 19.230<0.001 6.01±0.88 5.99±0.77 0.115 0.909 4.21±0.55 1.92±0.35 23.564<0.001

2.4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对比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水平明显更低,观察组HDL-C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对比[(),mmol/L]

表4 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对比[(),mmol/L]

组别TC TG LDL-C HDL-C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值P值6.4±2.2 6.3±1.8 0.236 0.814 4.1±1.2 3.5±0.8 2.791<0.006 3.9±1.8 4.1±1.1 0.636 0.526 2.6±0.3 1.8±0.4 10.733<0.001 4.1±0.66 4.3±0.71 1.384 0.170 2.7±0.4 2.0±0.3 9.391<0.001 1.1±0.1 1.1±0.2 0.000 1.000 1.7±0.3 2.1±0.5 4.602<0.001

2.5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血糖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水平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mmol/L]

表5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mmol/L]

2 hPG FPG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5)观察组(n=45)t值P值13.78±1.24 13.44±1.29 1.275 0.206 11.22±2.23 10.11±2.14 2.409 0.018 9.18±1.44 9.02±0.55 0.696 0.488 8.04±1.22 6.88±0.66 5.610<0.001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或者是胰岛素信号受损所产生的终身代谢性疾病,在病情长期进展过程中,患者体内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会引起多种系统损伤,进而导致患者动脉内膜下会出现脂质沉积,同时毛细血管基膜明显增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着引发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的风险[11]。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持续高血糖会让机体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血管病变并发症[12]。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生成,直接原因为血管平滑肌受到内源性胰岛素增高出现异常增生,引发血管壁狭窄和僵硬,根本原因和患者血糖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管内皮炎性反应有关[13]。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的升高。因此临床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除了要实施血糖控制以外,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降低患者血压并调节血脂,通过对动脉斑块的稳定和控制,对心血管内危险因素做出全面改善,保障患者生命健康[14]。并且由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末梢都会受到损伤,导致患者疼痛阈值升高,因此即便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了严重的心肌缺血,患者产生的疼痛症状也不够典型,容易不被患者重视,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IL-6作为重要致炎因子,其由活化的T细胞、成纤维细胞分泌,对T、B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都有明显的促进效果。而hs-CRP则属于急性期的反应蛋白,临床常通过其具体水平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和炎性反应程度进行评估,敏感度较高[15]。而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就是脂质堆积同时血管内皮出现炎症反应,因此上述指标均能够做疗效判定以及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16]。同时血管内皮功能的异常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产生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多学者都认为他汀类药物在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和预防上价值明显。该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后,其各项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更低(P<0.05),提示瑞舒伐他汀能够降低血脂中的其他成分,减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抑制斑块形成对血管内皮功能进行保护,有着明显的抗炎作用[17]。

瑞舒伐他汀在某程度上属于广泛应用的降脂类药物,其能够通过对还原酶的抑制,明显减少机体胆固醇的合成,对患者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发挥出明显的清除作用,让患者血浆浓度出现下降,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着重要应用价值[18]。并且该药物作为新一代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其在活性部位上具有一种比较高的人体酶亲和力,并且这种酶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结果表明,观察组血脂水平中TC、TG、LDL-C水平明显更低,HDL-C更高(P<0.05),表明瑞舒伐他汀具有显著降脂作用。在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以后,瑞舒伐他汀还能够延缓或者阻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和数量降低具有重要作用[19]。因此观察组在治疗后,其斑块面积和数量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瑞舒伐他汀对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进行抑制,降低血栓形成,对抗动脉粥样硬化[20]。

他汀类药物能够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避免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对冠状动脉危险事件都能够有效避免,在临床上受到了广泛认可[21]。瑞舒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一种,本质上是选择性HMC-CoA还原酶抑制剂,即转变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为甲戊酸盐-胆固醇的前体限速酶,其主要在肝部发生作用,增加肝LDL细胞表面的受体数目,并且促进LDL吸收分解以及代谢,抑制VLDL在肝上的合成,促使LDL和VLDL的微粒总数明显降低[22]。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以后,其血糖控制效果更加明显,同时治疗有效率也更高(P<0.05)。提示瑞舒伐他汀治疗整体疗效更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进行延缓甚至逆转,更有利于控制患者血糖[23]。

综上所述,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在治疗方法上采用瑞舒伐他汀药物,能够有效调节脂质代谢,改善患者血糖和炎性因子,延缓斑块形成进程,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