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武婷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药学部,江苏 无锡 214023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大多数患者 由于高热量饮食、肥胖以及缺乏运动等因素而患病[1-2]。临床医学认为当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者敏感度异常时就会导致血糖升高,虽然该病不会快速危及患者的生命,但是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功能损害等,这些并发症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3-4]。近年来,基于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发生改变背景下,糖尿病疾病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已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在糖尿病疾病中,2型糖尿病人数占比率更高,可引发患者机体蛋白质、脂肪及糖代谢发生紊乱,随着病情发展,可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进而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5-6]。目前,临床尚未研发出根治该疾病的方法,患者需终生服用药物治疗,以此来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7-8]。然而由于受到疾病认知不足、依从性低、未充分认识到药物治疗重要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在用药期间易出现不合理应用药物事件,如漏服、停服、擅自加减药物服用剂量及次数等,不仅会加重病情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患者疗效及预后[9-10]。故而,在患者用药治疗期间,辅以有效干预措施,对确保患者合理科学用药,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起着积极意义。因此该次研究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来院就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为调查对象,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予药学干预服务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以2型糖尿病患者104例为对象,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将其均分成两组。常规组患者52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2.1±10.0)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0±1.2)年;其中男30例,女22例。研究组患者52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2.3±9.4)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5.1±1.4)年;其中男28例,女24例。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满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诊断标准者,且病情基本稳定;②经临床医师详细讲解研究内容后,同意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书,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③依从性不低者;④无严重糖尿病并发者,如糖尿病足等;⑤有完整临床病史资料者;⑥无用药过敏表现者。

1.2.2 排除标准 ①并发危急并发症者,如酮症酸中毒;②对该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者;③重要器官存在器质性病变者,如心肝肺肾等;④精神、意识存在障碍者;⑤不能正常沟通者;⑥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⑦认知功能存在障碍者;⑧无法正常沟通者。

1.3 方法

1.3.1 常规组 实施常规用药干预,即在患者就诊之后,将药物服用方法、名称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自我进行血糖监测的方法,以口头告知方式向患者进行讲解,并叮嘱其按时至院复诊等。

1.3.2 研究组 在常规用药干预基础上加入药学干预服务,主要干预措施如下:①建立健康档案,在档案中详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用药情况及血糖监测等,掌握患者日常服用药物情况,结合其特点制订出详细的干预方案;②以一对一指导、面对面指导等方式,由临床药师将药物应用剂量、时间及常见的不良反应等向患者进行讲解,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确保患者能够熟记各种用药知识;③定期组织患者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由院内临床药师将合理服用药物重要性、不同降糖药物应用疗程、方法、起效时间及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相关注意事项等向患者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对于药物知识的了解,比如在实施胰岛素治疗时,注意注射方法、注射部位及注射时间等,叮嘱患者经常变换注射部位,避免因肌肉组织出现变硬现象影响药物吸收。除此之外,在注射完胰岛素后15~30 min内应当进食,避免出现低血糖现象。对于以口服方式服用降糖药物者,需告知患者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也是不同的;如二甲双胍药物可对胃肠道造成刺激,患者应在饭后30 min服用,可有效降低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药物的类型及使用剂量合理进行调整,在确保患者治疗效果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④药学监护:在患者住院过程中,强化药学监护,增强多药物使用时相互作用、不良反应事件及特殊体质患者等监护工作;⑤出院干预:在患者出院前,再次向其讲解遵医嘱用药必要性及重要性,由科室每月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参加知识讲座,向其讲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运动锻炼、降糖药物分类、不良反应、饮食疗法等内容,定期向患者展开随访,咨询其有无出现用药不良反应,进而合理调整患者用药;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不定期向群里上传疾病的治疗、护理等内容,鼓励病友间互相交流、分享经验,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统计干预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以Morisky-Green量表来评定,其中当患者感觉症状有所减轻时,仍然存在停药的情况,且经常忘记服用药物,无良好的服用状态,为不依从;在感觉症状较为严重时,患者并没有停止及忘记服用药物,同时还能维持良好的服药状态,然而在症状减轻时,却偶尔停止服用药物,为基本依从;感觉症状减轻或者加重时,患者都未停止服用药物,也未忘记服用药物,并且始终能维持良好的服药状态,为完全依从。总依从=(基本依从例数+完全依从例数)例数/总例数×100.0%;②观察并统计两组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头痛、贫血及头晕等;③观察并分析干预前后两组血糖变化情况,主要包括餐后2 h血糖值(正常值<7.78 mmol/L)、空腹血糖值(正常值为3.89~6.10 mmol/L)及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分别在患者清晨处于空腹状态下及餐后2 h时,采集其肘静脉血3 mL,放置于试管中,以离心半径为10 cm,离心速度为2 500 r/min,进行10 min离心处理,分离得出血浆后,于-70℃下保存等待检测。借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对患者各项血糖水平进行检测,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来测定FPG与2 hPG值,以色谱法来测定HbAlc值,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各展开1次检测。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予以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对比

经实施不同干预措施后,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总依从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对比

2.2 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情况对比

相较于常规组,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例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情况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对比

在实施干预前两组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实施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血糖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对比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变化情况对比

组别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 干预后常规组(n=52)研究组(n=52)t值P值6.64±1.12 6.59±1.09 0.231>0.05 6.02±0.41 5.42±0.28 8.714<0.05 11.82±2.52 11.85±2.48 0.061>0.05 9.13±1.52 6.42±0.21 12.736<0.05 8.04±0.68 8.02±0.73 0.144>0.05 7.01±0.52 6.42±0.40 6.485<0.05

3 讨论

近些年,糖尿病的患者渐渐趋于年轻化,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11-12]。血糖是人体中的葡萄糖水平,人体组织以及各个器官能够正常运转的主要能源就是血糖。无论血糖过低还是血糖过高都是身体发生疾病的重要信号,通过对体内血糖指标的检测不仅能够了解自身的身体情况,同时也能够帮助医生对患者病情做出更好的分析与判断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13-14]。糖化血红蛋白是由血液中血红蛋白分子β链氨基酸末端和葡萄糖通过不可逆共价键结合形成,基本能够代表糖化血红蛋白总体水平,在血液中具有较长半衰期,能够反映人体近期的血糖变化水平,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标本采集,是糖尿病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指标[15-16]。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也会升高,它能够反映出患者检测前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值,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观察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变化对糖尿病的诊治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有效监测,可充分掌握其血糖控制情况。在高糖水平的作用下,会导致非酶糖基化作用得到增强,一旦大量糖基化终产物在患者的肾脏内进行堆积后,会对其体内肾小球毛细血管张力造成影响,促使肾血流在动力学上发生改变,加重患者肾脏受损情况,从而使得患者体内尿微量蛋白含量上升,会引发其出现糖尿病肾病[17-18]。

现阶段中临床治疗多为药物控制血糖,但是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导致治疗依从性较差,常有擅自停药、忘记服药等情况,不利于治疗及康复,因此强化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合理用药指导,对控制其病情发展起着重要意义。药学干预服务指的是临床医师将药物及疾病相关知识理论作为基础,正确指导患者合理应用药物剂量、时间、疗程及服用途径等,以此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9]。临床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时,常应用的药物包括盐酸吡格列酮片、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等,可有效调节患者机体代谢紊乱现象。比如盐酸吡格列酮片能够改善机体肾功能、代谢平衡、微血管功能等,联合胰岛素可降低患者用餐后的血糖值。但患者在应用盐酸吡格列酮片时,易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水肿、低血糖等,故而在应用该药物时,需结合患者情况,适当降低胰岛素应用剂量;另外,若患者长期服用该药物,会导致其出现皮肤瘙痒、呕吐、恶心等症状。又如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该药物能够降低患者肠胃吸收糖类物质的能力,以此来实现降低患者血糖目的,联合胰岛素,可减少患者对于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不会对胰岛素正常的分泌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主要借助肠道吸收该药物中所含成分,故而将该药物与食物共同嚼服,所起到的药效更佳,还不会影响患者吸收其他营养与药物;除此之外,该药物所产生的代谢产物,能够伴随患者小便排出体外,不必通过肝胆进行代谢,对于患者机体所造成的损伤比较小;然而患者若长期服用该药物,会导致其出现皮肤反应与胃肠道反应,少数患者还会合并发生乳酸性酸中毒,故而一旦患者频繁出现腹痛、呕吐、换气时,需立刻至院接受治疗[20]。该研究通过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实施常规用药干预及药学干预服务的干预效果,得出结果相较于常规组,研究组餐后2 h血糖值及空腹血糖值水平控制得更好,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低,且用药依从性更高,可见展开药学干预服务,既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其擅自增减药物、停止服药的发生率,同时还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临床应用意义比较高。但该次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样本量较少、未分析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等,临床应当扩大样该研究量,深入展开探讨与分析,以此来明确药物干预服务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有效性。

综上所述,由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药物种类比较多,在实际治疗中,需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合理选择,通过分析及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展开合理用药指导,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其用药依从性,从而确保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