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天 宜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豫南山地传统民居中的防御性设计

白 天 宜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通过实地考察,以传统村落及民居院落为佐证,对豫南山地传统民居中的防御体系的组成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其背后成因,以期展现这一不同于河南其他地区的防御体系。

防御体系,院落组织,村落

1 综述

河南地区为中州要地,自古战乱不断,民居中对防御的要求较高,在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一村多至数百户,人烟稠密,鸡犬相闻。因避兵匪,多筑圩寨。防卫之严,俨若城垣。”这是以寨堡为主的防御体系。但是在豫南山区,并没有形成这样的形式,而是以独特的院落组织形式来强调防御性,显示出与河南其他地区明确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本文试分析其防御特征以及背后的成因。

2 背景

2.1 地理及历史背景

豫南主要指河南南部的信阳地区,其中包括南部的山区以及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带,豫南山区位于大别山和桐柏山两大山脉的北麓,山体不高,但纵横交错,山外丘陵绵延,直至淮河,大抵为古代光州所辖区域,这里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河流众多,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在历史上,豫南山区一直是战略要地,以“形胜”著称,“守浮光则吴楚无冲突之患,无浮光则淮右失肩臂之倚。”历史上经历多次战乱,在清末民初时期,当地匪乱频发,防御成为当地民居不可忽略的需求。

2.2 自然村落的分布特点

豫南山区被称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除了形成规模的城镇聚落,在山区中的自然村落耕地半径小,每个村落平均6.5户,10户以上的村落极少,全为散点状分布。规模上与平原地区的村落相去甚远,而村落的设立往往依山傍水,一个河湾处依山而建一排房屋,即是一个小的自然村落,称村民组,若干个村民组合称为一个村。

3 防御体系的构成及特征

豫南山区民居的防御分三个层次,村落整体防御—院落组织防御—节点防御,其中村落级的防御能力有限,最大特点是依靠地势,院落组织形式是防御的关键,配合节点的高防御性设计,组成了富有豫南山区特色的防御系统。

3.1 村落整体防御

基址的选择是村落防御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风水中“趋吉避凶”的观念在这里特别明显,“背山面水”比“坐北朝南”更加重要,皆是灵活的根据山体河流形态来确定村址,择取向阳的台地和较高地势之处建造房屋,村前常有活水流过,一般还会开挖水塘,用以汇集雨水。这样的选择有效的提高了防御性,达到“易守难攻”的防卫要求。

村落的布局上,由于豫南山区的地形限制,村落的规模都较小,平整的土地很少,即便有也会首先当作耕作用地,房屋基本于山脚下,顺山形一字排开,纵向层层抬高,向山上延伸,规模稍大的有前后排,较小的仅有一排院落,各家宅院联排建造,既节省用地,又最大的减少对外面,有必要时还可相互策应,每户人家自留有通往后山的门,方便逃跑,少数村落还会在村中建造碉楼,用以瞭望敌情。

新县毛铺村,分楼上楼下两个村民组,整个村落沿山体走势自南向北依次排开,这在豫南山区属于大村落,村南村北各有小桥一座,跨白露河,是村子的入口,河流成为了村子的屏障,村北入口正对彭氏宗祠,三进院落,村南入口设有池塘。在村内的主要道路只有前排一条,宽阔开敞,串联起整个村庄,也是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一侧是并联展开的院落,门楼林立,一侧是稻田和少数生产用房;村内纵向的道路很窄,顺应地势而通后山。院落两进或三进,水平方向并排建立,纵深方向依地势逐层抬高,所有入口皆在前面一排。据当地村民讲述,整个村落原有五座碉楼,分布村中,现在仅存两座,碉楼砖木混合结构,外侧仅于上方设小型方窗,用于安防。毛铺村以山体河流为自然屏障,两个桥作为主要出入口,利于把守,村中散布碉楼,用以防御眺望,院落紧密排列,一字展开,纵向道路不发达(见图1),这些都体现出在村落布局中明确的防御性考虑。

3.2 院落组织防御

豫南山区的村落少见寨墙寨门,地形又限制规模,在村落一级的防御效果有限,所以最主要的防御要靠院落组织来开展。

豫南山区的院落以并联为主要形式,大门入口设置在两路院落之间,从入口门楼进入后,被引导进入狭长的巷道,正对第二重门,两重门间的巷道形成了一个类似“瓮城”的防御空间(见图2),敌人即便进入大门,也不能顺利到达居住空间,而这两道门均设有瞭望口和枪眼,用以有效的组织防御;主要的居住庭院设置于巷道的两侧和第二重门之后,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前后院落不能直接相通,造成“一户一院”的格局,巷道作为仅有的联系几个庭院的公共空间,是组织整体防御的关键;院落多是前后排房式的二合院,较大的为三合院,体现了因地形高差而使厢房弱化。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分户,保持各院落的私密性,却不会影响家族内部的内聚,最明显的作用还是在于其防御性,一有外敌入侵,几户人家共同组织防御,即使有敌人攻入某一院落中,其他院落也不会因此失守,而是依然可以有效的组织防守。如图3所示,与传统的四合院相比,豫南山区的这种院落组织形式,明显提高了防御性能,各个院落间的可达性下降了,避免了敌人一旦进入大门就畅通无阻的情况。

由于大多数的民间院落经历了分户、改造、加建等,院落格局已与当初有较大改变,而位于新县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原为刘姓大地主家宅,是典型的清末豫南民居,后被红军征用,也因此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院落布局还非常清晰,可以作为研究豫南山地民居的实例,从图4中可以看到,两侧院落中间夹着狭窄的巷道,巷道中另设门楼分割空间,进入各个院落还要再通过一道门,前后共有5个独立院落,前面4个分布巷道两侧,最后一处院落较大,同时私密程度最高。而巷道两侧的院落前后之间不能直接连通,必须从中间的巷道进入。

3.3 防御节点

3.3.1 门

豫南山区的民居皆设门楼,一般为两层,在门头之上设瞭望口、射击孔,形式多种多样,不仅美观,而且有明确的防御作用,平时2层可用于储藏,而在有危险情况下,则可用于防御,有一些更是内外两侧皆设窗口,从院内看类似骑楼,这就可以有效的配合内部空间,对抗已进入院落内部的敌人,如图5所示,一些地区还会把入口大门做成双层门的形式,增强其防御功能。门洞一般采用坚固的条石,门扇是厚重的木门,之后设门挡。除了实质上的防御设计外,在装饰上同样讲究,处处体现着防御性,如太极图案的瞭望口,有驱邪寓意的砖雕,门头上悬挂的镜子,皆是这样的作用,是传统文化与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当地的一些村落讲究“歪门邪道”,将门斜置,说是考虑风水的缘故,斜置门的方向,实际上也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思想,不得不说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设计”,同时,分析发现这种做法也的确是有它的科学之处,如毛铺村的一处民居,位于高地之上,且处于一排宅院的最侧边,门斜向道路方向,这样的设置有利于视野通透,最先发现远处道路上是否有外来人(如图6所示)。

3.3.2 墙

墙作为限定空间的要素,表现在围墙与住宅外墙的巧妙结合后,形成的各种空间,用以组织内部防御体系,而墙体上经常设置各种细节,在关键时刻防卫,比如在新县毛铺村的一处民居,巷道两侧的墙体上铺设石块,并预留孔洞,用以安插路障,配合在巷道中进行阻击(见图7)。

4 防御体系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结豫南山区民居防御系统的特点:未形成寨堡,村落级的防御能力有限,主要的防御重点放在院落组织上,院门等节点的设计具有明确的防御性考虑。综合以上特点,试归纳形成的因素为以下四点。

4.1 地理因素

豫南山区山多地少,耕作面积受限制,村落规模小,无法形成平原地区一样大面积聚居的村落,无法建造寨堡。村落整体外围防御能力有限,只能把防御重心放在院落上。

4.2 防御对象

河南地区遗留的大部分寨堡建于清咸同年间,是为抵抗太平军和捻军由政府、乡绅主导修建,而当时受农民武装影响较大的是豫东平原各地,豫南山区由于其地理优势幸免于战乱,据地方志记载,光州虽曾设有八关、大小二十五寨,然而在清朝时期:“举前代之隘塞,悉为今世之坦途矣。”而“满清一代,光山为腹地,数百年无事,人不知有兵。”所以错过了修建寨堡的时机。在豫南山区,主要的防御对象不是有强大武装力量的太平军和捻军,而是当地小股的土匪,所以修建寨堡并不像河南其他地区那样必要。

4.3 社会因素

豫南山区大部分为移民村落,同姓同族聚居情况较多,像丁李湾中的李氏,毛铺村中的彭氏,都是这种情况,这为院落并联成排的分布状态提供了前提条件,家族中的成员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共同组织防御系统。

4.4 经济因素

山区交通困难,经济落后,也没有矿产资源,有“穷山恶水”的说法,商业农业皆不发达,历史上又几经战乱,其中明末李自成叛乱,曾血洗光州,信阳地区有“十室九空”,对当地的经济破坏是巨大的,现在很多当地人都是明末清初来自江西的移民,没有资金营造像样的寨堡,能造碉楼的村落就更加很少见了。

5 结语

豫南山区人民在有限的物力资源基础以及苛刻的地理环境限制下,建造出适应于当地生活方式的防御系统,不拘泥于传统形式,灵活的改变院落布局,形成防御性很强的豫南山区院落形式,既顺应地形,又照顾到家庭组织形式,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1] 民国《河南新志》卷3,“礼俗·风俗概况·居处”[Z].

[2] 光山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光山县志[Z].

[3] 郭瑞民.豫南民居[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 左满常,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79.

[5] 孙 强.浅析信阳古民居的建筑特色[J].才智,2008(7):41-42.

[6] 晏兆平.光山县志约稿[M].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

Defensive desig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southern Henan mountainous region

Bai Tianyi

(CollegeofBuilding&CityPlanning,ShenzhenUniversity,Shenzhen518060,China)

Based on in-situ survey, taking traditional village and dwelling courtyard as background, the paper analyzes defensive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southern Henan mountainous region, and explores it causes, with a view to exhibit unique defensive system.

defensive system, courtyard organization, village

2015-04-21

白天宜(1989- ),女,在读硕士

1009-6825(2015)19-0008-03

TU2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