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前 韩 聪 沈守云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2.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1399)

1 概念缘起

中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管理者既要面临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同时也要独立思考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特色问题。Hisata Ida 曾说过:“盲目地扩大绿地面积是不现实的。财政经费和工业发展的限制使公共绿地的面积和数量的迅速增长变得不现实”[1],在寸土寸金的城市耗费大面积的土地资源用以改善城市环境,无论是在投入上还是可实施性上都出现很大的难度。

1963年纽约公园协会提出“服务于纽约市的新公园”的口号。倡议根据纽约城市现状,将隐藏在城市中心的小公园利用起来当作城市户外休闲空间。并提出“口袋公园(Pocket Park)”的概念[2],1967年纽约53号大街“佩雷公园”开园(见图1),其面积仅390 m2,在1980年的一份调查中显示,单位面积内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纽约中央公园为每年4人次/m2,而佩雷公园达到了惊人的每年128人次/m2,两者相差近32倍[3,4]。因口袋公园所体现出的巨大意义,以口袋公园为概念的城市微型绿地建设迅速在美国、日本、欧洲展开。日本甚至在其颁布的《都市计划法》中明确的规定,必须预留施行区3%的土地,确保高密度城市中心的绿地面积,促进新市区小公园的诞生[5]。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相对缺失,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划分不够详细,对城市中的小尺度绿地空间统一划分为“附属绿地”,并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说明。

2 “城市微公园”概念界定

微公园:“利用一切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的微型空间,构建具有景观属性,集休憩、文娱、教育、交流等公共使用功能的绿色开放创意空间,服务当地居民,提升城市品质。”

在现行的中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对街旁绿地的绿地率要求需达到65%及以上[6]。微公园相比于街旁绿地不过分强调场地的绿化率,相比而言更加注重景观与人的互动以及场地的易达性和开放性。微公园与城市小游园相比,微公园并不以服务半径限定其服务的范围和主要的使用人群。微公园与广场相比,微公园对使用人群的功能需求定位更加精准和人性化。国内外对口袋公园的面积界定一般是在400 m2~10 000 m2之间,微公园的面积可以小至20 m2。顾名思义,微公园的面积规模不大,小到可以用“微”来形容,它可以是几个车位,可以是街旁巷末的绿化空间,可以是建筑边角遗落的小空间,可以是商业广场中繁忙的一角。微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组成部分。触手可及、方便快捷,对土地的占有率要求不高,微公园基址灵活性和随机性的离散分布,打通连接和服务居民休憩的“最后500 m”,高度可达,全面覆盖,同时其融合开放性与亲切性、独立性与自由性的空间特点,使之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流的理想场所[7,8]。

3 “城市微公园”主要特征

1)规模小,可实施性高。微公园是城市公共空间中隐藏或遗弃的微型空间,其面积从20 m2~10 000 m2不等,其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微公园建设是在原有场地上的改造,景观要素相对简单,其建设成本普遍较低。微公园对于地块形状及周边环境的要求并不苛刻,人人都可以使用,因而这种“见缝插绿”的小型城市开放空间可以遍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可实施性高[9]。

2)离散式分布。微公园的设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是将一些建筑与建筑之间,或是建筑与广场之间,以及建筑与道路之间的土地巧妙地利用起来。各个微公园之间并没有很紧密的相互联系,而是呈现出一种离散式的分布状态。

3)使用频率高。微公园融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圈,用以满足人们日常使用需求。微公园的建设是根据场地中已有的人群特征、数量、使用需求针对性的人性化设计,与周边的环境粘性更高,所以相比于大型的综合公园,微公园的使用频率普遍更高[10]。

4)人性化尺度。微公园需要用有限的面积满足人们的需求,其使用人群和功能的定位更加的精确,所以在空间尺度上需要更加贴合于人们的使用需求[11]。用更亲切的人性化尺度来增加场地与人群的粘性。

4 “城市微公园”建设可行性探索

由于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居住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建设一些满足社区居民日常休憩需求的特色空间成为首要问题。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犄角空地成为整体规划的漏网之鱼,还有一些场地由于就近居民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形成杂乱无序的“脏、乱、差”空间,破坏城市整体形象,改造这些地块也成为微空间设计的首要对象。

城市大中型公园使用范围辐射广,因此距离各个社区有一定路程,易达性相对差,加上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破坏严重,难以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求,未来一些利于维护的便捷的精致的微型公园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将越来越受欢迎。

城市微公园场地面积小,建设规模小,因此投资较小,建设周期短,项目实施性强。其建设选址灵活,同时可利用城市边角地块,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微公园为面积20 m2~1 hm2不等的微型公园,主题新颖,着重户外空间尺度感的研究与设计,独特的设计手法与其他大中型公园的设计相比较更体现其人性化、个性化。作为一个小型公园,其自身特点明显,设计感足,设计手法多样,成为街区景观新亮点。且微公园作为居民社区—公共道路之间的半开放半封闭的灰空间,成为从私密静谧的空间到公共开放的空间的有效过渡,形成整体完善的大空间。

微公园项目具有规模小、投资少、多样化场所、人性化尺度及社会性突出等优势,能够部分解决高密度城市中心区人们对公园的需求,适应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形成绿色斑块状城市公园系统,加强政府和社区邻里之间的联系,支持绿色开放空间的环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支持城市衰败区域的再生和重建,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5 结语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城市微公园犹如沙漠中的绿洲,珍贵而稀有。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需要我们关注宏观方面的大问题,同时也要着眼于城市的微观环境,微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塑造城市生态环境微循环的绿色斑块。微公园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互动关系,不仅为社会生活和各种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而且对丰富市民生活和提升城市形象起到积极作用,微公园必将成为绿色、人文、魅力、和谐城市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