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晨阳 文子曈 汪思佟 武柏宏 陈 亮 杜 娟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8)

2018年3月15日,美国迈阿密一座新建的重达千吨的人行天桥发生了坍塌。该天桥为桁架结构,上下弦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斜腹杆采用变角度的混凝土杆件,全桥长97.5 m,跨径为30 m+50 m,宽度为9.5 m。主跨和边跨均为简支桁架,两者并不连续。下翼缘处施加纵向和横向的预应力,上翼缘只施加纵向预应力,受拉腹杆也施加预应力。桥梁所跨越道路段53.3 m,中央主塔高出地面32.9 m,自重950 t。

桥梁施工过程主要分为:1)在现场浇筑主跨桁架;2)浇筑混凝土桥台;3)使用自驱动桥梁顶升模块(SPMT)移动主跨上支座;4)现浇边跨桁架。

1 破坏点

事故发生时,主跨桁架已经上墩,结合事故发生时车载行车记录仪所拍摄的影像,视频的前5 s桁架未产生明显变形。通过视频发现结构破坏是从图1中框内部分开始,则以下对这部分进行分析,为分析方便对节点和杆件进行编号,如图1所示。

进入第6 s时,桥体发生了如下一系列变形:

阶段1:如图2所示,吊车作业处节点(图1中①节点)发生轻微下移。

由图可见,腹杆1发生了S型的微小弯曲,而其他杆件未发现明显变化。

阶段2:如图3所示,①节点处位移增大,且图示圈内部分腹杆1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桥体已发生破坏。

阶段3:如图4所示,①节点位移进一步增大,结构破坏愈发明显。

综上判断,腹杆1发生了失稳或者拉压破坏。对此,采用软件建立事故段主跨桁架模型,撤去腹杆1,对事故结构竖向变形进行计算,如图5所示,并与视频中桥体发生破坏瞬间(如图6所示)进行比较,两者变形规律几乎一致,可以判断腹杆1号破坏并退出工作,导致了桁架结构整体的破坏。

2 破坏原因

针对腹杆1号的破坏原因,以下从两个方面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按照事故现场图及相关资料估算构件尺寸,腹杆1截面取400 mm×400 mm,长8 466 mm,采用Midas建立主跨桁架模型。

由于现有资料中缺乏杆件混凝土强度数据,故分别用C40,C45,C50的强度等级对腹杆1进行试算。由于C40材料的腹杆1所受压力4 322.9 kN,略大于其抗压强度标准值26.8 MPa对应的压力4 288 kN,而C45及C50对应的压力则小于抗压强度标准值,故选择C45进行检算。

对于压杆,考虑其稳定性,欧拉临界力公式为:

计算得出腹杆1的失稳临界力为9 841 kN,远大于抗压强度标准值29.6 MPa对应的压力4 736 kN,故推测腹杆1出现压碎破坏的可能性要比失稳破坏的可能性更高。

2.1 压力测试导致破坏

通过视频可知吊车正进行作业,且当地议员在推特上表示当时桥梁在进行压力测试。则设置工况组合:自重+节点荷载(50 t),如图7所示,经计算得腹杆1的压应力为39 MPa,如图8所示,若考虑吊车的加荷导致桥体振动,使杆件压应力扩大2 倍,则存在使腹杆1破坏的可能性。

2.2 预应力施工不当

在3月17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称,15日当天上午9时,施工现场曾举行了相关会议,讨论桥梁上出现的一个裂缝。依据监控视频可判断,工人在事故发生前对1号杆进行了某些施工。桥体在施工过程中处于施工支撑上时(见图9),腹杆1拉力为677.6 kN(见图10),超出抗拉强度标准值2.51 MPa对应的拉力401.6 kN,考虑受压混凝土杆件配置了适量钢筋,故杆件可能出现开裂但裂缝宽度未超限,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若假设当时工人在给腹杆1号施加预应力来抵消拉力,使裂缝不再进一步发展。在模型中对腹杆1号施加相应预应力,腹杆1拉力减小至14.6 kN,则杆件拉应力处于抗拉强度范围内,如图11所示。

桥体抬升至桥台上后,撤去施工支撑,可看成简支结构。15日当地议员在推特上透露,工人正在张拉松掉的预应力索,即在简支状态下,预应力并未撤去。在此状态下,模型中腹杆1所受压力为4 986 kN,超出抗压强度标准值对应的压力,则腹杆1出现压碎破坏。

3 改进措施建议

针对破坏原因,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建议。

1)为了防止桥体提升过程中拉应力对混凝土杆件带来的破坏,考虑在桥体提升之前对腹杆1施加400 kPa~600 kPa的临时压应力,可保证腹杆1在桥体提升过程中不会被拉坏。

2)由于主跨预应力混凝土桁架两端处于悬空状态,可在SPMT上增加一个悬空的钢托架,如图12所示。

采用Midas建立设置钢托架后的结构模型,杆件轴力计算结果如图13所示。

由图可见,设置钢托架后,腹杆1的拉力明显减小,为524 kN。考虑杆件配置了适量钢筋,杆件不会出现开裂。

4 结语

本文通过视频逐帧分析找出了事故破坏点,即腹杆1出现塑性破坏。采用Midas软件建立事故段主跨桁架模型,针对破坏原因进行计算分析,得知施工荷载与预应力施工不当都可能导致结构破坏。针对破坏原因,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