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阳 陆 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1 模糊性及其在园林艺术中的作用

模糊性是空间的一种特殊视知觉状态,被观察对象无法得到清晰识别,因为更加具有自由与对话性,近年来在绘画等领域已经得到了深入的探究[1-3]。从传统山水画,到现代立体主义绘画,艺术创作者通过模糊的画面表达,来避免过于明晰的空间构建。

在江南园林中,各种经典的空间处理方式,如障景、渗景、借景,模糊性也暗含于其中。其对于园林的意义在于通过消解对环境的清晰认知,摆脱真实物理环境对视觉感知的局限,这也成为在狭小空间中创造深远意境的视觉基础[3,4]。其背后的形成原理及视觉机制仍缺乏深入探究。

基于研究现状,本文尝试对园林空间中的视觉模糊状况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主要目标有如下几点,对园林中模糊性形成的视觉机制进行探讨,验证代表性园林的视觉模糊现状,尝试归纳一些具体的视觉模糊营造手法。

2 园林空间模糊性的探究方法

2.1 视觉模糊的形成机制与检验方法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园林中的视觉模糊来源于人对于三维环境(空间)无法形成清晰感知。深度知觉与尺度知觉在形成三维感知中具有基础作用[6](见图1)。本文对该过程中深度知觉与尺度知觉进行分析,并基于此对视觉状况进行评价。

深度知觉依赖于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及动眼线索三部分提供信息[6],经整合形成视距判断。双眼线索和动眼线索主要作用于2 m范围内[6],故不在讨论范围内。故园林中的深度知觉,可以单眼线索中的:遮挡、透视、纹理、恒常大小以及运动视差五部分进行评价。而尺度知觉与深度知觉存在一致性[2],所以在前者的分析结果上进行讨论。

2.2 样本获取

本文选取滨水布局、精巧取胜的网师园,空间丰富的留园,以及以叠山取胜的环秀山庄主景区,以相应照片作为视觉线索提取的样本。取样上则有如下考虑:

1)保证取景代表性,集中于核心景区。

2)视点位于主流线上,面向主景。

3)能囊括适宜的空间尺度,以便视觉线索的提取。

4)尽量多角度分布。

依据上述要求,获取了3个园林中的15个样本——环秀山庄a1~a5;留园b1~b5;网师园c1~c5。

2.3 样本评价标准

总体评价中,对各类线索评价进行加权汇总,以判断视觉模糊整体状况。本文分别对遮挡关系,线条透视,纹理梯度以及恒常大小四类线索给予0.35,0.3,0.15及0.2的权重。遮挡关系在深度知觉中具有先决地位,是基础线索[7],线条透视则是园林各线索中差异最大,因此给了较高权重。

3 主景区视觉模糊的验证

3.1 深度线索识别

遮挡关系:遮挡关系在深度知觉中有先决地位。相似的色彩构成,高密度的景物布置,山石构成复杂的区域,遮挡关系难以识别。留园和环秀山庄主景区在各向视角都呈现出复杂的遮挡关系,其中环秀山庄因山石及植被的密集布置,以及品种上较为统一,因此较留园而言更难识别,其中部分视角呈现高度模糊化的特征(a2,a3)。网师园主景区在东西两侧较简洁,遮挡关系能够得到清晰的识别(c1,c3)。

线条透视:通过线条的透视特征判断空间深度。其中地面透视线在视距判断中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7]。清晰的道路,墙基或水岸线,墙边线,建筑轮廓线都能起透视参考作用。从样本分析结果看,地面的透视参照大多破碎且不规则,湖岸曲折而且多有遮挡,无法形成清晰的线条参照。线条透视线索较多的为面向留园南侧的样本b2。网师园主景区的东西侧的墙垣与建筑也提供了一定参照(c1,c3)。环秀山庄除了北向视角的部分透视线索未被遮挡外a1,其余方向均完全无法获得。

纹理梯度:纹理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密集,梯度变化也成为感知空间深度的重要线索。园林中假山因石材及人工堆叠,地面的纹理模式出现断层或改变,都会使人产生错误的深度判断[7]。分析结果显示,环秀山庄的相关样本由于山石比重较大,形成了明显的干扰(a1,a2,a3,a5)。留园与网师园中的样本则不明显。

恒常大小:一些人所熟知的参照物往往成为距离判断的关键。园林环境中,假山由于其不定的形态与尺寸,难以形成距离参照。植被也不具备相对恒定的尺寸,此外盆景植栽则容易形成误导性的参照,放大感知深度。因此,建筑物便成为了主要的参照线索。分析结果显示,留园、网师园与环秀山庄的部分样本都缺乏相应线索。

3.2 尺度线索

尺度知觉以深度知觉为基础,与深度知觉存在一致性。具体评价与上述重合,故不再赘述。

3.3 视觉模糊性评价

综合上述的四类线索分析,可以看出各个样本都有不同程度的线索缺乏。其中环秀山庄的部分样本四类线索都无法得到清晰识别,呈现出近乎平面化的视觉特征——其中a2,a3两个样本,获得了最低分0.85与1.15(模糊性最高)。留园与网师园中面对高建筑环境的样本,评分较高,而部分自然程度高的区域,深度线索难获得,模糊性较高(见表1)。

4 视觉模糊的构建手段

本文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对空间形成视觉模糊的理景手法进行了总结。

利用自然要素消解透视线索:相对于建筑而言,园林中植被与石材的比例对模糊性影响较大。二者在形态上的不规则,无法形成清晰的透视线作为参照,此外,利用树石掩映与隅角等手法遮挡建筑体的透视线,以及与水池驳岸相互穿插破坏清晰的岸线关系,都能降低透视线索。

降低熟知尺寸参照:相对于山石与植被而言,建筑物往往更具有人相对熟知的尺度关系,通过尽可能缩小体量,并减少视觉中的整体比重,能够降低相应的尺度参照,使人无法形成清晰的深度判断。盆景等元素的运用则会形成具有干扰性的尺度参考。此外,借景等手法引入了外部视觉参照,也能将感知深度放大。

拟自然要素干扰纹理梯度的识别:通过使用太湖石等具有密致纹理与孔径的材质,并在铺装上使用不同纹理进行交替,干扰纹理梯度的感知,增大深度感知。

表1 各样本视觉线索分析与模糊性整体评价

通过框景等方式限定运动视差:框景等手法,能够促使更加静态的观景方式,降低运动视差线索的获取。此外,也起到遮挡部分地面透视线的作用。

5 结语

从分析结果看,江南园林空间普遍存在模糊性(静态观景时)。不过园林终究不同于绘画,具有真实的空间载体,人们在游园的过程中,正是在不断移动当中对空间建立起逐渐完整的认识,特定视点下的模糊性也必将被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所消解。即便如此,也不可否认,在某些特定的瞬间,江南园林在视觉上确实能够带来超脱现有环境的山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