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章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随着昔阳县城市化的加快,城市配套设施与城市人口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教育配套设施随着人们精神建设的增长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昔阳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与人民在学校的选址、环境、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县城东扩,各类住宅小区不断建设,居民陆续入住,附近初中已不能满足适龄学生入学,根据《昔阳县县城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2016—2020)》,调整初中布局迫在眉睫,为此县政府批准,在迎宾东街南侧,沾岭路东侧,新建新城初级中学校,规划规模10轨,30个班级,可容纳学生1 500人左右,解决了学生入初中难的问题。项目建成后,学校有良好的硬件学校场地和设施,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加快义务教育发展进程,提高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满足附近居民子女义务享受优质教育需求,实现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由于昔阳县属于太行山一脉,平原少、山区多,在满足学校基本建设的情况下,对学校的布局提出了更严格的设计要求。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昔阳县迎宾东街南侧,沾岭路东侧,毗邻南侧。基地南侧、东侧为居住规划用地,北侧为昔阳县新城小学,项目基地规划用地总面积为26 166.69 m2,计划组建30个班,建成后可有效地提升昔阳县的教育资源。

基地西北低、东南高,最大高差为14 m,地势较陡。基地北面是一个涵洞,跟场地相差十余米,场地地势陡峭,使得可使用范围比较局促。

2 设计策略

2.1 规划集约统一

昔阳是一座正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城市面貌充满现代气息,校区周围也是现代风格的城市形象。在整体风格上,规划应充分考虑现有建筑的风格,与周围建筑环境在风格上、空间上做到统一,从而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在内部规划上,由于用地的紧缺,在满足学校教学要求的条件下,应将各个功能布置合理,增强联系,建立一个车流干扰较少的校园环境,以此来提高用地的使用率,达到节省土地的目的。

2.2 营造交流空间

学校最本质的任务是教学,在规划设计时教学楼占有很大的篇幅,在其内部设计上,按国内外公认的教学模式布置,同时将一些功能集合组成一个大空间,提供师生交流互动的多样性活动空间。

2.3 塑造宜人景观

学校的任务不仅是教课本上的内容,更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人生观,使得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规划中,顺应台地地形,因地制宜地利用立体植被、蜿蜒小路等景观元素,形成充满探索、赋有趣味的活动空间,提供一个课余交流、活动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与大自然、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加青少年美的感受。

3 规划设计方案

3.1 功能分区布置

昔阳县初级中学校的规划由教学区组团、行政区组团、运动区组团三个功能组团组成,这三个分区之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既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又有能保证各分区功能的完整性。教学区组团布置在用地西侧,临近沾岭路,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序列。行政区组团布置在用地中部,紧邻校园主入口,融合了教学与行政的综合功能,通过走廊联系教学区组团,地下设置停车场,节约用地,满足教职工的停车需求。运动区组团布置在东侧,其总体布局上位置相对独立,预留风雨操场,并配套了一个300 m塑胶跑道田径场、2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等。看台利用高差,形成半地下的使用空间。各个分区相对独立布置,又通过交通流线、景观步道相通,形成一个统一布局的校园空间。每个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紧密,从而实现各功能分区之间的高效便利,极大限度地节省了用地空间。

3.2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作为一种软连接,联系着校园与城市、校园内各功能组团,其功能主要侧重于不同行为活动转换过程中的休闲放松。而各个建筑围合而成的公共绿地、广场空间也需要从景观布置上体现出学校的人文气息,强调学校特色。校园景观在树木花卉的选择上,有其自身的特色,在布置方式上,采用由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等有机组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局促土地增加绿化面积,丰富了绿化布置的层次,提高绿地率,使景观布置更为丰富,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组团间的小绿地中,利用乔木、灌木布置,形成一个个大小各异、环境静谧的空间,满足师生交流、活动、放松等诸多要求。

3.3 交通流线

校园将主出入口设置在规划道路北侧,不直接面对主干道,既满足与城市的便捷联系,又保证学生交通安全。车行入口设置在西侧,车行道路在学校内部形成环线,机动车由次出入口进入校园后经过北侧道路进入地下停车场,从而使校园内部形成纯粹的步行系统,在满足消防疏散的同时,有效地形成校园的人车分流,保证师生交通安全,同时形成良好的步行系统,流线清晰。校园主出入口位于南侧,在入口处设置小广场,形成家长接送时的等待空间,减少放学期间的交通拥堵。

4 设计特色

4.1 高差设计

本校园规划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地形起伏较大,原始地形整体趋势为西北低、东南高,高差可达6 m多。在处理地形上,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原则进行整理,形成三个平台,各平台之间相差2 m。在功能布置上,将看台、停车场等大空间布置在地下,利用高差空间,看台下部设置总务仓库等功能用房,有一个方向还可直接对外,方便使用。如此布置既节省了用地,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空间的立体效果及趣味性。

4.2 竖向设计及交通规划设计

根据地块的实际地形地貌,经过综合分析后作出场地竖向设计,同时要以周边道路标高为基础,尽量利用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节约造价。

车行通道——根据动静分区的原则,学校次入口设机动车道和消防应急车辆进入校园,形成校内交通道路的贯通。沿教学区外围利用市政道路设置主环路,与该城市规划道路相连,形成畅通的、对外联系的环形车行路线,便于校区各干道相连高效快捷通向各功能区,同时避免车辆穿插对校园环境的干扰,另外各功能区设置了舒适的步行联系通道,便于为学生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人行通道——一是沿各功能区之间规划设置了步行快道,保证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需要,主要规划设置点为以校园主轴线道路为中心,分别散射至教学区、行政区、运动区。二是步行休闲慢道结合自然环境和绿色景观休闲区,与各建筑庭院绿色内景相连,形成完整的步行网络通道。

停车方式一般以地下停车为主的原则布置,实行校内人车分流,保障学生及老师的安全。为保证校区内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规划中在学校主入口和次入口附近设置机动车入口,临时停车位,来保障家长等待临时停车的基本需求,同时要对车辆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4.3 活力空间设计

在第一个台地上,通过建筑的围合,形成两个开放的院落空间,这两个空间大小相似、相互渗透、充满趣味性;在第二个台地上,通过两栋建筑的围合形成一个大的公共绿地,和第一个台地上的院落一起形成了校园的开放活动空间,第一个台地上的院落借助地形的优势,形成了良好景观的下沉式活动场所。这些大大小小的空间,为师生提供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玩耍、休憩的场所,激发学生创造力(见图1)。

4.4 建筑形象设计

项目基地北侧为昔阳县新城小学,其主体风格为砖红色现代造型,为了城市整体风貌的一致性,新建中学也采用砖红色为主色调。同时在建筑形式上,采用现代造型和灵活的布置方式以此营造活泼的学术氛围,通过建筑和空间的营造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严谨进取和踊跃交流。整体风格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统一,与城市肌理相融合,为昔阳城市的空间营造出新的篇章。就单体建筑造型而言,利用点、线、面的布置手法来塑造空间,在建筑形成统一形象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的造型变化来体现不同功能体的特色,统一中求变化,丰富立面空间层次。

5 结语

中学建设虽然在其规模上、学校的类别上各不相同,但其规划建设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昔阳中学的整体规划上始终遵循合理布置学校的规律,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地形特点加入一些先进的规划理念,并通过规划设计表现出来,昔阳初级中学校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规划布置,充分利用了地形,对校园进行了合理化的布置,既节约了土地,也增添了校园生活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