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光耀

(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陕西 西安 7100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对道路交通通行能力需求的日益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在结构刚度及稳定性、材料来源及耐久性等方面的优势日趋显著。随着此类道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使用寿命达到极限(一般设计使用年限为20年),老旧混凝土路面的提升和改造数量亟待增加。目前,较常见做法是在原状道路上进行罩面铺装,使用的材料通常为沥青混凝土,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无法彻底消除提升改造路面的病害。完工通车后经过频繁的重交通荷载反复作用,原有的裂缝等病害会由内而外最终反射到沥青罩面铺装的路面上,形成更多的反射裂缝,迅速发展后导致新的破坏,使得路面结构产生更严重的损伤。

1 传统水泥混凝土路面提升改造工艺

1.1 早期处理措施

在反射裂缝早期形成时,通过将土工织物、土工格栅等特殊材料作为中间夹层,填充在新旧层之间,吸收部分应力,从而使加铺层强度提高;随后将胀缝、缩缝设置于加铺面层上,使下层的反射应力能够释放,尽可能减少裂缝产生。但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1.2 常规修复工艺

1)最常规的修复方法是挖除原有混凝土结构层,重新铺筑路面。通过拆除原有混凝土结构层,使旧水泥板产生反射裂缝的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这种方法工艺流程简便、成熟,对设备要求不高,但建设周期较长,交通封闭造成的疏导时间长,管理过于粗放。对于交通需求量大的道路增加了出行人员时间成本;同时需要占用场地来处理废弃的建筑垃圾,不利于环保。

2)水泥混凝土路面“黑化”“美化”提升改造时,主要采取在原有混凝土路面拉毛处理的基础上,直接加铺符合设计要求的沥青混凝土,即通常所说的“白加黑”“白改黑”。提升改造后的路面反复受到车辆荷载的施压,在原有根本性病害(如:断板、脱边、坑洞、错板、接缝、裂缝等)基础上,使本身传递荷载能力不足的旧面板病害更加严重,导致此处的承载力突然下降,应力集中直接通过裂缝反射到上面层,形成荷载型反射裂缝。

同时由于“黑料”——沥青混凝土与“白料”——水泥混凝土两种材料物理性质的差异,在冷热交替变换时,上下层的胀缩效应凸显,下层裂缝处在温度应力的作用下产生不连续的应力集中,形成热效应型反射裂缝。上述两种反射裂缝起初对路面功能影响有限,但是杂物不断填充加剧了开裂,裂缝情况不断恶化,地面水通过裂缝渗入导致基层乃至路基发生水害,最终反映在路面结构整体崩坏[1]。

2 共振碎石化技术

2.1 共振破碎设备

本次共振碎石化技术采用的机械为GZL600型全浮动式共振破碎机,其工作频率44 Hz~55 Hz,工作振幅0 mm~20 mm,可破碎混凝土厚度40 cm以上,整机重量30 t,根据实验确定施工效率可达350 m2/h。

2.2 技术简述

该技术是一种将原有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过机械共振方式,破碎成可用于铺设基层或底基层的碎石,经过碾压成型使刚性路面成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基层,再进行沥青混凝土面层加铺的一种路面再生施工工艺。

2.3 原理简介

依靠能够产生高频低幅的共振破碎设备持续提供振动能量,将混凝土板整体破坏,使碎块大小和方向规律均匀可控。共振破碎设备的锤头短暂接触混凝土板块后,瞬间将其表面的“裂纹”均匀地“扩散”到其底部,混凝土板块产生的裂纹与路面呈45°~60°夹角,这些破碎碎块的粒径范围从沙砾到25 cm左右,细集料集中在路面上部,粗粒料集中在路面下部,达到上部嵌挤,下部嵌锁,结合紧密。

2.4 碎石化技术特点

共振破碎设备的工作锤部分包含传感器,能够准确接收来自路面的振动反馈。震动频率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调节,路面的自身频率被锁定后,使其局部范围内产生共振,混凝土由内而外崩溃。最后形成的混凝土碎块交错成锯齿状,相互紧密嵌挤啮合,建立起了稳固的施工平台,为后期全面开展沥青混凝土摊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有效解决了原有路面存在垂直于路面的裂纹纹路问题[2]。

1)破碎后的混凝土碎块尺寸由小到大逐层均匀分布。混凝土中振动的衰减梯度使上部的破碎粒径较小,下部破碎粒径较大,经现场测量粒径普遍在3 cm~30 cm之间。这种破碎后粒径分布的好处在于:顶部破碎粒径较小的一层能够更好地消除反射裂缝,底部破碎粒径较大的一层板块承担了原混凝土板块的承载作用。

2)破碎深度可控有保障,有效避免路面基层被破坏。破碎设备控制破碎深度的主要途径为调节振频和振幅,产生接近被破碎物体固有频率的振动,在两者共振瞬间,工作锤顺势前移,大大减弱了垂直向下的冲击力。另外,由于路基材料和混凝土面板材料的固有频率差异明显,因此路基无法随之产生共振,避免了遭到破坏的可能性。

3)可有效消除反射裂缝。通过共振破碎机对路面进行高频打击,水泥混凝土面板迅速崩溃成分散粒料,使混凝土面板完全碎石化。因为混凝土面板没有了预留接缝、裂缝的应力集中点从而也消除了坑洞、脱空等病害。

4)施工效率高。共振碎石化施工程序简单,生产率可达2 000 m2/d,可大大提高路面整体提升改造的施工效率。

5)对周边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影响小。由于新路面结构基层是对共振破碎后混凝土废料的二次利用,因此全过程不产生建筑垃圾,不会对土地造成污染;破碎时没有粉尘,不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共振破碎的振幅较小,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污染能够有效减少。

2.5 主要技术要求

在项目全面展开之前,应当先通过试振确定各项技术指标,选定260 m×4 m范围进行试振,检测坑随机确定5处~10处1.2 m2的区域;破碎后粒径宜集中在1.6 cm~7.5 cm,总体粒径不大于15 cm,大于20 cm碎块的质量分数不大于2%,小于0.075 mm粉尘的质量分数不大于7.5%;破碎后0 cm~10 cm以内,级配控制在级配碎(砾)石范围以内;0 cm~18 cm以内,级配接近级配碎(砾)石;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破碎区域应往复2遍~4遍,速度控制在1.8 m/s以内;碾压之后应当将外露钢筋、沥青余料等清理干净;在摊铺沥青混凝土之前,暂停施工面通行,避免破碎区表面出现超过2 cm的凹陷。

3 工程应用及评价

3.1 工程概况

西安市杜陵邑南路(金花南路—唐苑北门)“白改黑”道路改造工程中首次采用共振碎石化技术实施完成,也是应用于西安市首条水泥混凝土的道路。本工程为现状水泥混凝土道路,全长1 000 m,宽度8 m,混凝土板为C25,板厚20 cm,双向单车道,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该条路为通往景区中国唐苑的唯一一条道路[3]。

3.2 施工过程

根据工程条件,首先选取260 m作为试验段。前期对现状道路进行了检测评估,弯沉值大于10(1/100 mm),路面破损严重,进行了基层、混凝土板块预处理。共振破碎设备的基本参数主要根据现场试振及碎裂效果确定:分别设定激振力8.89 kN左右、破碎所施加应力52 MPa左右、振幅1 mm~2 mm、振频42 Hz~45 Hz。

在大面积共振破碎前,将现行道路全部封闭,在封闭区域内首先进行排水设施、侧平石路缘石施工。随后开始共振破碎,破碎速度控制在1.5 km·车道/d,不超过2.7 km·车道/d。10 t钢轮振动压路机在破碎后进场往复碾压4遍,速度控制在1.75 m/s。为增强压实效果,将表面细碎颗粒压入裂缝,碾压过程中可先洒水保湿,可以进一步提高破碎后的混凝土模量,使不同粒径的碎块互相嵌挤。压实后如有超过2 cm的局部垂直移动需要开挖移除,并使用S12级配碎石回填。

碾压完48 h内进行沥青面层施工,期间需要避免雨天施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撒布2 kg/m2乳化沥青,随后摊铺10 cm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ATB-25),完成后撒布0.3 kg/m2粘层油,摊铺5 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

3.3 效果评价

成型后对外观表面平整,石块嵌挤紧密,无明显空隙,无大块突出石。较以往常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方式相比,共振碎石化技术在工期方面节约20 d以上,工程造价节省50%以上。

各项指标方面,在整个破碎过程中混凝土碎块颗粒均匀,粒径集中在2.0 cm~9.1 cm之间,大于15 cm的颗粒很少,含尘量的质量分数为4.8%,低于设计级配碎含尘量。通过对比绘制的级配碎石曲线,破碎区域0 cm~15 cm深度范围内级配良好;碎块的破坏角与车道水平成45°~50°夹角。按fwd弯沉标准,破碎后水泥混凝土顶面弯沉值为破碎前的5.2倍~8.8倍,集中在7倍左右。

4 在工程应用中的经验

1)实施前应提前进行管线勘察,对敷设有重要管线或埋深较浅的管线,可能造成危害的路段、桥涵路段,应当进行技术评估。

2)车道边缘有路缘石或其他设施会阻碍共振机械的施工,即沿着车道纵向破碎时,边缘会有60 cm左右的路面区域破碎效果不佳(锤头不能水平移动),可让共振机械与车道边缘成30°~50°的角度破碎。

3)对于因路基本身原因造成的混凝土路面破坏,路基承载能力差的路段,事先应当通过试验确定路基是否足够坚固以支撑设计荷载,不建议使用碎石化工艺解决[4]。

5 结语

本次道路提升改造中引入共振碎石化技术施工,效果显著。不仅解决了传统路面提升改造的质量问题,还大大缩短了施工工期,节约了路基材料,大幅度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时解决了原有建筑垃圾清运处理的问题。为西安市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储备了基础数据, 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达到使用寿命的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必将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