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翊婕,冷 天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铁路是20世纪人们远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铁路建设推动了城市发展,铁路文化也成为重要的文化类型。21世纪以来,中国交通系统更新换代,除了铁路在发展,航空运输的发展也逐渐削弱铁路在交通运输的统治地位,伴随着的是一些铁路运输线路失去火车交通的功能,从而成为城市废弃铁路的消极空间。废弃铁路建设时间较早,铁路因城市发展,很多铁路路线的位置由原本城市市郊成为城市中心,许多废弃铁路周边已陆续建成小区,铁路不仅对居民影响很大,也容易造成交通出行不便,且废弃铁路线路占地长,对地块空间分割明显,对大区域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

目前,国内对废弃铁路更新改造应从简单重建或直接推倒转到重视文化场所重塑和自然环境修复的方向上,国内学者徐磊青①于2020年归纳疗愈街道的定义并建立疗愈街道模型,发展了社区街道疗愈性更新的理论知识。

1 “疗愈街道”理念的背景与内涵

1.1 “疗愈街道”的发展背景

英国学者桑德斯(Lucinda Saunders)②在2016伦敦宣言中提出关于街道包容性、可达性、安全性、舒适度和吸引力需求的健康街道方法。随着人们减少与自然环境的接触,疗愈环境的范围扩展到对人们心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的环境,包括城市环境、建筑环境等[1]。20世纪以来随着疗愈空间理论的发展,催生和促进了街道疗愈性研究,徐磊青团队提出了“疗愈街道”的定义,并完成疗愈街道模型的验证[2]。

1.2 “疗愈街道”的概念

具有疗愈效应的街道空间可称为疗愈街道,即具有认知和行为导向的环境健康且促进活力的街道空间[3]。对应马斯洛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③提出的基本需求,活动需求表示为街道的可行性和可达性,社交需求是人类健康交往的基础;视觉需求可以理解为人直观感知环境从而引导人的行为[4],视觉愉悦可较大提高人们的积极态度;生理需求为街道环境对人的生理感受和生理健康产生影响的要素,生态环境通过安全感、视觉刺激等间接影响人类的生理感受;安全需求为行为活动中的安全体验,安定的环境空间更适宜人居,以慢行为主的步行街道适合疗愈性的营造[5]。

2 废弃铁路疗愈性更新目标

2.1 “疗愈街道”理念适用性拓展

城市快速发展导致居民出现健康问题,城市更新近年来注重人、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疗愈街道”的内容是街道更新和街道的疗愈性建设,其基础仍是城市更新,本文对“疗愈街道”的理念进行适当拓展,将适用范围从城市街道拓展到城市线性空间的更新,通过局部街道更新带动废弃铁路线性空间的提升。

2.2 废弃铁路疗愈性更新目标

本文在“疗愈街道”的理念下提出城市废弃铁路疗愈性更新需要实现自然环境修复、城市空间互通和场所文化复兴三个层面,即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友好交流需求、塑造铁路线路场所文化,实现居民、生态及城市的健康发展。

3 “疗愈街道”理念下宁芜铁路更新设计

3.1 废弃铁路改造概况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廊道”④是美国对铁路、道路和河流等线性遗产区域提出的战略保护方法。1996年巴塞罗那国际建协19届大会⑤提出城市“模糊地段”概念,表明铁路等废弃地段有保护更新的需求。2009年,纽约曼哈顿高线公园⑥由废弃铁路改造为公园的成功案例,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废弃铁路更新规划。

废弃铁路产生的城市裂缝导致城市发展不均衡,城市旧城出现贫困人口集聚的棚户区,棚户区是指住房质量、结构和功能不宜居住或低于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房屋所在区域与城市形象不符合,不利于人们居住[6]。大城市的棚户区居民类型多样,往往集中大量外来人员,旧城建筑多老旧,设计施工水平差、风貌缺乏特色、历史文化价值有限,居民抱怨生存环境差却无力改变现状。我国为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发布了棚户区改造政策,但仍局限于改善居住条件范围,还没有全面解决城市发展与棚户居民的生存教育等问题。

3.2 宁芜铁路背景

3.2.1 区位分析

宁芜铁路自江苏南京至安徽芜湖,为中国最繁忙的单线铁路。宁芜铁路位于南京城区中心地带,分割铁路沿线区域,对近铁路两侧范围的城市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南京市“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拟实施宁芜铁路外绕计划,宁芜铁路计划用于地铁8号线的建设,地下轨道成为连接各地块发展的新交通系统,街道绿化及交通设施成为城市环境的新景观。

南京市宁芜铁路秦虹段位于秦淮区秦虹街道,宁芜线拆除后,该片区内可建设基地长1 430 m,南部宽26 m,北部宽47 m,中段的丁家园最宽处是115 m。根据上位规划,该地段定位为南部新城的智慧创意板块,凭借1865创意街区和秦淮科创特色社区,与南部新城相接成为服务创意产业区(见图1)。

3.2.2 基地概况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秦虹片区的宁芜线(中和桥至应天高架范围铁路路段)及临近轨道的棚户区丁家园为研究对象。基地经过秦虹路和文安街两条城市次干道。铁路所在区域多为街巷,尺度较小,富有生活气息。基地周边以居民区为主,配以相应的餐饮商业和基础设施,配套建筑为学校和医院,确保居民就医和教育的需求。基地业态主要为居民服务,以沿街商业为主,缺少综合型商业。基地内部和户外活动空间不足,仅龙蟠南路和秦淮河沿岸有景观带。基地因存在铁路线仅有两条道路供居民内部同行,同时也存在很多端头路。公交线路穿越基地北侧和东侧,基本满足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待建地铁八号线沿铁路轨道规划,将为基地内部居民提供更大的交通便利(见图2)。

3.3 宁芜铁路的特殊性问题

3.3.1 自然景观破坏

由于铁路带来的隔离,铁路两旁产生许多疏于管理的灰色地带,棚户区排污问题、居民垃圾乱扔及杂草问题破坏城市风貌。

3.3.2 城市空间割裂

秦虹生活区被铁路割裂,周围的小区与铁路存在高差或者通过围墙与铁路隔开,各自为政,没有联系。铁路分割同时也带来交通割裂,铁路将区域的道路隔开,无法隔开的,通过岗亭或者高差实现共存,但还是给通行带来不便。据居民访谈,居民认为该区域因铁路影响缺少年轻的血液且交通堵塞、公共生活空间不足,尤其丁家园棚户区的居民反映现状生活条件差,铁路造成的高围墙给居民长期的生活压力,造成心理创伤。

3.3.3 场所文化消失

铁路作为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兴衰,其文化代表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景象,铁路空间更新是对城市历史记忆的延续。随着铁路废弃,许多老南京人生活场所逐渐被年轻一代遗忘,铁路文化的传承和场所记忆的再现成为需要担心的问题。

3.4 疗愈性更新策略

对于宁芜铁路秦虹段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疗愈街道”理念为指导思想,按照疗愈性更新的需求,从自然环境修复、城市空间互通和场所文化复兴三个层面为切入点,对废弃铁路提出疗愈性更新策略,改善街区环境,提高街区空间品质,形成以铁路线为步行街道线,向周边片区渗透的多个疗愈性节点的生活空间结构。结合基地内存在的问题,将整个基地分成三段,每段解决一个主要问题。从南到北主要分为景观片区、商业片区、文化片区三段(见图3)。

3.4.1 自然环境修复

1)打造绿色廊道。

位于秦虹区的秦淮河沿岸步道被铁路隔断,无法与其他地块的沿河步道联系起来。为延续秦淮美景,铁路绿廊可以连系城市中被破坏或废弃的绿色地块,形成连续的生态廊道。随城市的规划进程,将铁路段沿岸步道联系起来,结合秦淮河沿岸的景观步道,在以景观设计为主的基础上打造一条绿色廊道,原本秦虹菜市场占据了秦淮河良好的风景面,而且将旁边小区与基地隔绝。在景观片区规划,将秦虹菜市场改造成社区活动中心,建筑局部拆解,连通基地和社区。

2)修复生态环境。

通过有效整合景观元素,提供一个与自然环境接触的优质绿色城市空间,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舒缓生活压力。结合街道疗愈性更新的视觉需求,从秦淮区角度出发规划河堤景观,将秦淮河道的观光人群引入铁路线,形成绿色廊道的“线”;将被铁路分割的城区道路连接起来,设置绿地广场,优化环境与视觉感受,成为绿色廊道中的“面”;沿铁路线的建筑设置户外活动场地与小型绿化带,形成绿色廊道的“点”。

3)植入节点花园。

利用道路节点植入节点花园,符合居民的活动需求。按照功能需求将整铁路线分为三段,以景观休闲、商业娱乐及文化体验为核心功能展开设计。景观休闲区以居民休闲的需求为主,居民点附近设置活动花园,打造开放、可达的公共绿地,既吸引秦淮一带的观光游客,又满足居民健康生活的需求;商业娱乐区以年轻一代的商业需求为主,将闲置的秦虹农贸市场置换为面向铁路线的商业街,在商业建筑沿街设置绿化带和商业建筑屋顶绿化以增美观;在文化体验区利用保留的铁轨打造运动空间,铁轨的保留加深人们对铁路文化的认知,结合轨道设置攀爬设施,轨道处设置沙坑,满足到此体验文化的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需求。

3.4.2 城市空间互通

1)修补道路系统。

加强铁路线与周边地块的连系,以铁路线为连通线,连接秦淮河线和应天大道,铁路将作为该区重要的线性空间,通过景观、商业及文化的活力场所的植入,会带动片区发展,为秦淮区提供发展动力。修复被铁路割裂的内部地块,通过原本分开的道路重新连接来增加地块内各个小区之间的联系,确保居民活动需求的可达性。

2)建立慢行系统。

慢行优先的内部交通环境是为保障居民的安全需求,将无法通行的废弃铁路改造成为通行街道是街道疗愈性更新的重要部分。铁路人行步道解决了居民缺少活动场地的问题,同时作为秦淮河道的延申,吸引了游客、商户等人群,为老社区注入新活力。

3)完善活动设施。

宁芜铁路秦虹路地块的小区大部分为2000年前建造的老小区,存在缺少小区活动设施的问题,少部分为2000年—2006年建造的小区,存在文化场所缺失的问题,铁路中部还有丁家园棚户区,存在居住用房增加、基础设施完善以及环境改善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铁路线作为绿色廊道可根据居民需求设置活动设施,活动设施的完善结合节点花园的设置来促进铁路社区的活力(见图4)。

3.4.3 场所文化复兴

1)保留肌理。

修复被铁路破坏的城市道路肌理,设置小型公共空间节点与小区道路联系。向周边社区渗透,增强该场地可达性,并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社交活动空间。作为景观片区开端的中和桥以台阶和坡道解决中和桥路与轨道的高差问题,创造秦淮河道风景线;景观片区和商业片区的交点秦虹路延续台阶的形式连接秦虹路与轨道,商业片区以沿轨商业建筑连系小区内路,更大程度保证居民出行购物的需求;商业片区和文化片区的交点同时也是丁家园出入口,将丁家园环绕路连接轨道与文安东街,解决丁家园原本道路狭窄的问题;文化片区末端应天大街将通过景观大台阶引入游客。

保留轨道肌理,选择性保留铁路的痕迹,结合活动设施和绿化场将轨道、沙地和碎石等铁路元素进行场地优化,延续宁芜铁路的文化。

2)建筑修复。

建筑肌理修复以新建建筑回应周边居民区肌理为主,建筑界面顺应沿轨道路,景观片区沿用旧建筑改造为社区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室内活动场所;商业片区沿用旧建筑作为商业建筑,大市场的二层建筑改造为面向铁轨的商业建筑,沿轨另一侧新建同类型建筑补充使用,形成一条商业街;文化区新建建筑作为文化展区使用,建筑实体顺应轨道,便于游客在穿越建筑空间同时感应轨道空间。原本丁家园与轨道以实墙隔绝开,建筑功能为一层售卖低价食品或基本生活物资,二层生活居住,该区居民生活水平有限,以居民自营商业或租客手工业为主。棚户区丁家园代表着老南京的市井文化,特殊的街巷道路和院落空间在经过改造后也能成为铁路沿线一道风景线。保留丁家园原有的街巷肌理,去除不合理的零碎建筑,通过房屋修复、道路清理和围墙拆除将其改造为铁路民宿区。

3)记忆再现。

铁路沿线可设置铁路文化展示区,结合景观设计设置场外展示平台,或在建筑内部设铁路文化艺术馆,文化场所的增加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文化片区末端设置文化车站,铁路文化区与1865南京创意园相呼应形成文化铁路线,为基地带来文化运输。景观区与商业区节点秦虹路设置带有铁路元素的桥上月台,以错落的月台标志物铁棚为秦虹路来往行人带来视觉景观,并为铁路桥上的游客提供观景空间。人们步行铁路街道时即可参与铁路文化的科普,可以感受铁路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变化。

4 结语

铁路随着时间变化而导致功能衰退,但大部分铁路铁轨结构完好,仍可再次利用,减少城市经济消耗,对城市经济发展有意义。铁路作为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兴衰,其文化代表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景象,铁路空间更新是对城市历史记忆的延续。本文基于“疗愈街道”的城市更新理念,将宁芜铁路秦虹段作为社区触媒的基础设施,让沿轨道空间成为周边居民生活的城市空间以及未来居民游客休憩游玩的公共空间,让轨道空间成为分割地块的“缝合线”,从实现自然环境修复、城市空间互通和场所文化复兴三个层面的目标探讨疗愈性更新策略,希望对废弃铁路的更新设计方法有所帮助。

注释:

①徐磊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城市更新相关的疗愈空间的研究。

②伦敦市长在2016年《伦敦宣言》中发布了健康街道策略,由公共卫生专家露西·桑德斯提出,这一战略将公共卫生置于决策的核心,以创造更健康、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空间。

③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④美国议会在1984年将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认定为国家遗产廊道,遗产廊道的保护属美国国家公园体系,规划保护有法律保障和政府支持。

⑤国际建协第19届大会在巴塞罗纳召开,“模糊地段”是该会议“现在与未来——城市中的建筑学”主题的分主题之一。

⑥高线公园,位于纽约曼哈顿中城西侧空中花园,原是1930年建铁路货运线,后于1980年废弃,在纽约FHL组织的大力保护下,高线建成为空中花园走廊,成为铁路更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