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坦

(上海大椽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 20002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与十九大报告精神一脉相承,要求建筑设计更贴合生活,更节约资源。目前我国公共建筑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对于小型公共建筑空间塑造研究较少。基于这一现状,结合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小型公共建筑,将空间塑造作为一个切入点强调需要重视空间不同维度的感受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希望得到建筑从业人员的重视,达到指导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实践效果。

1 当前小型公共建筑遇到的现实问题

小型公共建筑顾名思义是指面积在5 000 m2以下,高度小于24 m,功能单一,设备用房和配套用房相对简单,环境设计及室外工程简单的公共建筑。随着资本注入与社交媒体时代来临,小型公共建筑因其建造周期短,投资成本少,容易瞬间引起新媒体关注的特点,其网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往往追求炫酷的立面效果,追求游客拍照打卡时唯美的照片,更有甚者以出奇与怪诞为出发点,在博人眼球的同时忽视了人的建筑感受和空间体验。

2 建筑感受的本质是空间体验

2.1 建筑空间体验的获得来自于五感

“良好而深思熟虑的设计不仅能唤醒我们的感官,还能重新将地点和我们自己联系起来。”——如大卫·达林(Daid Darling)。

人通过所谓五感即形、声、闻、味、触来感知世界;对应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多年以来许多建筑师和艺术家通过特定的感官装置,也证明了每一种感官都可以改变建筑的体验品质。现实生活中最为主要还是通过视觉和触觉获得空间感知。通过观察和触摸物体,由物体和空间给予反馈完成体验,最后形成感受。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空间体验和他所引发的情感体验[1]。建筑最重要的便是它给参观者带来的感染力[2],所以建筑设计应该着重于建筑空间感知的塑造。

2.2 小型公共建筑需要相对丰富的空间感受

对于小型公共建筑来说,面积不大,功能相对单一,体量尺度适中,实际上是较为容易塑造近人尺度的空间。所谓公共建筑,意味着参与建筑使用的人群,是有别于居住建筑,而具有群体性的。群体参与的场所为避免空间的无趣,要求在同一个建筑或者同一个建筑群落里出现不同的空间感受,其建筑的表达是需要让参与者体会到整个建筑在场域里的性格特征。这里“相对”丰富的空间感受,既对应建筑实际的需求面积,也对应功能的实际要求,在设计上依旧需要把握适度且主次分明的原则,并且做到井然有序。

3 小型公共建筑空间的多维度塑造

3.1 纵向上,不同标高的空间带来不同的体验感

3.1.1 不同标高带来的视觉变化

眼睛作为人类观察事物第一感知器官,经常因视线高度的变化进而观察方位变化获得感知,形成感受。即所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一种让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的变化。当我们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的时候,所观察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站在中庭的底层和在中庭的顶层对于整个中庭的观察者获得的感受自然是不一样的。例如仁恒生活艺术中心,其坐落于南通市环保公园西侧(见图1),形象上是一个体量堆叠的积木,从高向低、由北向南层层跌落,并在高处的体量上设置了两块面向公园的落地窗,形成与公园景观的对话。整个建筑不仅沿公园一侧做展开,力图形成视线的联系,还在临水处设置了两个景观平台,既作为建筑形体的呼应,也作为空间视窗向景观的延伸(见图2)。作者通过不同高度与不同位置和视角的变化,给观察者提供了不同的观景位置,空间的视觉感受也支配着我们对建筑的认知,作品的完美落地,也在回应建筑师自己当初“如何让建筑成为一个公园的欣赏者和空间的共同塑造者”的理念构想。

3.1.2 不同标高使得声音在传播上能让人获得不同的空间感受

不同的标高,产生不同的距离感,一般来说层数越高从底层传来的声音越远也越模糊;封闭空间里不同高度产生回响,其声学效果也不尽相同,人在不同的标高接收到的同一个声音所带来的感受也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气流在谷地和山顶风声让人听起来声音是不一样的。对于重庆江津恒弘家居艺术公园里的小茶室来说,设计之初的目标是公园里需要提供一个融入自然的小茶室空间(见图3),建筑由一个下凹的茶室空间、卫生间还有一个观景平台三个部分组成,茶室空间下凹的部分,做好了视线管控,屏蔽周边杂乱的环境。只关注眼前悉心打造的小景,是一种禅意的表达。建筑最具亮点的部分是氛围的营造,借用现有的景观溪流做了一些改道,从茶室的下部和平台下部流出,作品让人不禁联想到了莱特的流水别墅,使用者在品茗的同时,潺潺的水流声傍着稀稀疏疏树影,建筑师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通过视觉,还通过听觉的调动,希望给体验者营造一个别样的空间视听体验和更为贴近自然的空间氛围(见图4)。

3.1.3 不同标高带来的空气触感不同

这里要说的触感更多的是指和空间介质的触感,比较多的是气流的变化,局部微环境的变化,当然这些变化需要细心的去体味。比如峡谷里的空气流动和平原里的空气流动带来的体感自然是不同的,楼道里急速的穿堂风和露台上微风的感受也不一样。

3.2 横向上,流动的空间能带来连续的体验

多个空间的体验需要从全局考量,是从一个空间走向另外一个空间,才能展现出整体的印象,是一个运动的连续过程,通过步随景移的方式,在行进间感受空间流动,景色交融,场景的切换也随之变得自然,时而停下脚步品味空间塑造出的宁静,时而踱步欣赏窗外的美景。丰富了层次变化,所谓通过感受空间情绪,从而实现在空间里的游园惊梦。

3.3 组织上,通过具有趣味性的引导和强烈的空间暗示,形成有序的空间组构

空间的组织在表达上需要具有节奏感;空间序列须有起有伏、有抑有扬,有平稳,也有高潮[3]。就像电影和戏剧,有时候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中轴线,各种对位关系营造的是恢宏和大气。有时候曲径通幽,欲扬先抑,就像一部悬疑电影,不经意留下各种线索与暗示,需要参与者进行找寻;有时还分设了许多幕设置了些许小惊喜,为的是将参观者吸引到最后的高潮。其中环环相扣的空间,组织上紧密联系。例如格雷罗艺术中心,位于格拉纳达城区与格拉纳达大教堂边,只有一条小巷的距离,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艺术中心非常低调,虽然臣服在高高教堂的墙体边,却内有乾坤。底层的入口特别朴素,整个参观路线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见图5左),楼梯串联各层,给予足够的动线上的暗示,拾阶而上的同时观看各层的展品。来到最后一层时,透过一个大大的落地窗将格拉纳达大教堂顶楼的美景映入眼帘(见图5右)。那一刻空气似乎是凝结住了,一种摄人心魄的美通过伊比利亚的夕阳射穿了在场所有人的内心。建筑师通过类似于东方造园欲扬先抑的策略,把美的最动人一刻留在了最后,也完成了新老建筑在时空上的对话(见图6)。

格雷罗艺术中心在空间组织上欲扬先抑的手法给无锡榆樾天成公园晴空塔的创作注入了灵感,面对街区内相对开放的地铁上盖公园,于其中设置一个精神性堡垒的想法便从设计伊始就得到业主大力支持。建筑运用连续向上的丝带的概念作为形体的主线,统筹了整个公园的连廊系统(见图7),流线构想上类同于格雷罗中心那般绕行而上,立面通过表皮之间的撕扯构建出一个流动的洞口,指引游客绕行向上;通过只有400 mm高的细长洞口,设计上在压缩光线,影响空间感受的同时,既产生了方向上的指引,也兼顾到使用者行径路上的安全。最后到达的屋顶平台成为了场地内景观通廊的终点,也作为街区里最好的观景台。场地上的大草坪很好地承接了未来婚庆礼堂将会发生的美好活动,晴空塔作为活动者参与其中,将见证这一幕幕的良辰美景(见图8)。

3.4 公共性上,空间与其参与者需存在互动性,建筑功能需具有一定延展性

积极的空间一般都具备很强的公共性和人文关怀,且时常伴有公共活动的发生,具有较强的日常性;一则是让旁观者参与其中从而提升空间活力,也是两个或者多个空间相互渗透,形成相互因借的一个结果。功能属性上相对模糊,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可能,一定的功能延展性也要求空间在设计阶段做适当的留白。譬如展厅里的临展空间,或者也为建筑里创造出的部分灰空间,都能很好地呈现出强烈的互动性且承载这部分功能的外溢。

4 小型公共建筑空间研究——以烟台市八角湾会展公园游客服务中心为例

4.1 区域概况

项目位于烟台市经济开发区八角湾会展公园,国际会展中心以东,作为本项目五个公园配套建筑之一与会展中心仅一路之遥(见图9),选址上的靠近意味着功能上的承接和延伸,与海为邻的现状,是要诉说与海洋的关系(见图10)。

4.2 方案在设计中的思考和策略

游客服务中心在创作上一开始就选用覆土的方式,希望达到消隐于场地的效果。分4段处理与场地大约8.5 m高差。游客竖向上通过位于建筑南北两个大小不一、形状相似的三角形构筑物为入口,指引客流,逐层到达相距不等的标高,每个标高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其通过观海平台和过道串联,实现了空间竖向的联系,完成了多个空间的流动性串联。多标高在空间的表达上,自然就形成一大三小的观景平台格局,其中最大平台为覆土层,位于最上层与市政道路相邻,与公园景观结合也最为密切,在这里游客时而可穿梭在树林草坪中,时而对海平面可进行远眺,其更多是城市尺度的一个观景和互动;对于与高差相差不大的两个平台而言,慢慢地下来,缓缓地进入建筑,依托餐厅和咖啡厅设置,希望游客在外摆区坐下来、静下来细细感受大海,感受海风的吹拂则是它从设计一开始就希望被营造出来的空间体验(见图11左);如果说前面三个平台是负责将游客视线在不同标高对外进行的投射,那么最后一个平台则为内向的公共空间,是相对内省的部分,其位于建筑最南端,需要解决至少5.5 m的场地高差,是建筑最低的标高,高差变化最大的部分。在空间上形成了类似于景观中庭的场域,游客通过景观踏步下到这片场域,配合后期运营时可能出现的临展活动,或周末市集等活动的引入,其目的就在于加强游客对于空间的参与性,提升建筑功能的延展性(见图11右)。作者希望通过这样两种不同的处理高差方式塑造空间,从而营造多样的空间体验,既有向海而生的部分,又内有乾坤,形成一个形式与空间变化都较为丰富的小型公共建筑(见图12),最终达到建筑既欣赏了空间,也塑造了空间的设计目标。

5 结语

小型公共建筑空间需要丰富的体验,其塑造是多维度的,手法也是多元的,希望通过强调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