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是医院履行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因此,需要加强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以确保国有资产在医院服务中发挥最大的功能效应。目前,有些公立医院在资产管理中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相应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缺失,导致固定资产存在大量闲置与浪费,甚至出现资产流失现象。要想防范、杜绝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公立医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围绕固定资产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类型和主体的医疗机构纷纷涌入医疗卫生领域,形成行业竞争态势。公立医院进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后,曾经“一家独大”的政策优势逐渐减弱。新形势下,国家加快了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成为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公立医院要保持稳定发展,必须从内部挖潜,加强管理,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管理效能,使自身形象立于不败之地。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与内部控制概述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是国家投资的物质形态,如国家对医院投入的建筑物、交通运输工具、医疗仪器和设施设备等,医院根据运营需要,具有长期使用的权利。政府代表国家对这类资产行使管理和运营监督的权限,因此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所有者是国家。

内部控制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确保医院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杜绝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防范利用固定资产进行权力寻租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稳定。第二,有利于医院开源节流,降低医院运营和管理成本,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使医院在固定资产采购、使用和处置三个重要环节都处于公开透明状态,避免暗箱操作,可以有效控制医院的采购成本、资产运行成本、资产使用成本和设备维护成本。第三,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围绕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并有效执行,激励全体职员的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增强工作动力,为医院运营发展积极献计献策,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部分医院只高度重视业务管理,如打造特色科室、培养名医、专家等,为了提升自身形象和竞争力,不顾自身实力和现实需要与否,盲目扩大建设规模、大量购置各种高端仪器和设备,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控制。有的医院只重视资金管理,而忽视固定资产使用的综合效益,存在“重资金轻资产的现象”。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都建立了效应程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在执行方面都还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账物不符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医院固定资产台账不清晰、不明确。虽然有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产生了实质性的效益,但是由于资产管理责任划分模糊、统计流程不规范等,导致资产清单不完整,部分资产缺少登记记录,造成固定资产财务数据混乱的问题。

有的公立医院对一些隐形资产缺乏有效管理和控制。比如,对重点扶持的创新项目,政府往往以实物形态无偿调入,社会层面对医院建设发展提供的捐赠实物以及下属单位合并涉及的固定资产等,这些大多没有明细的账目反映;有些价值较高的仪器设备没有被立即使用,长期滞留于账外,在对外借用或租用过程中,也没有明显的时间周期和价值显示,导致资产效益不明确。另外,有的医院内部对房屋拆迁、设备报废、资产的调出未进行及时核销;有的医院在职工调动、离职退休环节没有对实物及时交接,造成资产实物不清的局面。

管理过程中缺乏民主监督 随着我国公立医院综合性改革的深化,公立医院需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控,有些闲置资产需要待价而沽或者科学利用起来。医院在盘活部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民主原则被忽视,市场机制应用不足,单位“一把手”盲目决策,导致闲置资产在配置、调剂和处置等多个环节都存在不规范、不准确、不统一的现象。这种轻视资产内部控制与监督的现象导致资产利用与资产实际价值存在较大差距,丧失了资产利用效益。比如,某公立医院在建设之初处于城市中心位置,曾经的三层综合楼作为医院运营服务的配套设施,随着整体管理的需要,医院整体实行功能搬迁,决定将该栋楼对外出租。医院在未经过集体决议的情况下,再次投资80余万元进行整体装修,并以每年24万元的价格出租,租期20年,承租方实际只经营了5年时间,医院方只断断续续收到了不足80万元的租金。由于医院欠缺集体决策的规范流程,没有进行承租方的经营实力和对消费市场的预判和筛选,最终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部分公立医院的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依附于单位的“一把手”和管理层,对相关决策权力和实施行为缺乏监督,导致固定资产失去应有的价值和利用效率。

加强内部控制应用对策

提高认识 医院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是国家为公立医院运营发展提供的实物保障,并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固定资产不是使用者的私有财产,任何拥有者都不可以随意处置国家配置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者要充分明确固定资产的处置条件。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对使用年限超过折旧期限、功能丧失、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不能适应并无法修复的固定资产、设备技术落后、耗能高、效率低、技术指标已达不到使用要求的固定资产,可以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并严格遵循财政部对固定资产处置收入应用的规定:固定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均属于国家财政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内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资金缴入财政账户,用于固定资产更新使用。

公立医院管理者要有市场观念和效益观念,将固定资产融入市场经济管理体系,积极探索通过固定资产的有效运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控制核心要素是管理者的重视程度、财务部门建立的规范台账以及相应的控制制度。

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完善管理控制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首先,从源头上进行管理和控制,充分发挥规划、预算和采购中心的职能作用,对运营服务所需要的建设项目,一定要纳入全面预算管理的范畴。其次,提前进行预算编制,并将项目建设的预算书报送资产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进行备案审核,备案通过后建立专门的财务账目进行管理。再次,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业财一体化管理,即财务人员要加强与医院建设部门和第三方建设单位的沟通与互动,通过现场调研、数据互联互通,对项目建设进度和成本支出等进行把控,以确保工程项目预算执行力度。最后,强化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的职责权限,实行固定资产业务管理。

医院还要加强内部固定资产管理的岗位约束,将资产使用主体和资产决策主体的职责明确下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确保资产相关利益方的职务分类与有效监管。同时加强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利用、转移、处置等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控制,做好各个环节的协调。特别是对新增资产和重要资产要进行及时登记建账,如果使用资产的部门或个人发生变化,要及时履行实物交接手续,以延续财务对资产管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2012)21号提出,加强资产管理需要强化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的管控。公立医院要按照这些规定明确固定资产的在各个环节操作程序和相关责任。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处置审批权限应遵循以下规定:第一,土地及原始价值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房屋、建筑物等重要资产,由本单位逐级上报至财政厅,得到批准后方可进行处置。第二,原始价值在300万元以下的房屋、建筑物以及单位原始价值(或批量价值)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交通运输工具、大型设备等其他固定资产,需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方可处置。第三,在20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由卫生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处置,并报财政厅备案。具体程序为对符合报废条件的固定资产,由固定资产所属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交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总务处、医学装备委员会),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待报废资产进行技术鉴定,对国家规定的特殊设备,让压力容器、电梯等,还需要国家权威部门进行鉴定,在符合报废的条件下才能实施处置行为。

强化内部监督 确保内部控制的效应发挥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效应的发挥,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内部审计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权威机构和主导力量,其重要职能在于对固定资产流量和财务数据的动态审查,并为本单位盘活资产提供可行性建议。

加强财务监管,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财务控制的作用。资产账目要全面、完整,确保资产数据的动态性和实效性。

强化民主监督。固定资产的效应发挥直接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职工身处工作一线,对医院运营过程中的资产使用情况了如指掌,使用情况和操作流程也一清二楚。比如物品采购、设备状况、项目进展等,具体工作他们都参与其中、亲力亲为,很容易发现问题。因此,充分激发广大职工参与民主监督的积极性,能够从源头上进行控制,为部门决策提供基本依据。

内部控制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与作用,是医院稳定运营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医院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目标,建立相应的方针政策,保持固定资产的“元生态性”,力求减少对固定资产的占用,合理配置固定资产,减少固定资产的闲置数量,建立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与高效利用。

(作者单位: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