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娟 张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2500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因气道出现阻塞,从而加重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的发生,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慢性咳嗽是该疾病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其次为咳痰、气短、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常见的体征为桶状胸,患者可出现呼吸变浅且频率增快等。临床治疗多以支气管扩张剂、抗氧化剂、肺康复训练及无创机械通气等方式为主,从而达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给予护理也尤为重要。通常患者在出院前都会给予相应的出院指导,内容包括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健康指导等,虽对其具有一定的护理效果,但其依从性较差,进而达不到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1]。随访式护理通过给予患者电话随访、微信随访、门诊随访、检查呼吸机和制氧装置等,可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细致护理2]。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随访护理指导模式对其睡眠质量及生命质量的改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54例(期间失访16例,最后参与随访护理人数为13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9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34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2.12±5.07)岁;合并有高血压32例,合并有糖尿病37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33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2.17±5.09)岁;合并有高血压33例,合并有糖尿病36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诊断标准 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相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3]者。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者;2)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临床等辅助相关检查确诊者;3)年龄37~78岁者;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1)合并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者;2)合并肺部结核、肿瘤等其他病变者;3)合并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者;4)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

1.5 护理方法 对照组出院时实施出院健康宣教,其主要内容如下。1)运动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锻炼,在病情稳定情况下进行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增加运动量。2)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拟定每日的餐表,每日应以高蛋白、新鲜蔬菜、低碳水化合物、水果等食物为主,减少腥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3)健康指导:为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讲解家用制氧机和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并进行正常演示操作;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比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规范实施动作与频次。4)药物指导:检查患者使用药物的应用正确性,其包括:剂量、吸入动作、漱口、吸入装置的清洁等是否规范。观察组在对照组出院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采用电话随访、微信随访、门诊随访等形式进行护理随访。随访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因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上带来困扰,其可出现负性情绪,应告知其家属进行多陪伴,鼓励其积极面对治疗,同时多讲解治疗成功的临床病例,减少其因疾病造成的恐慌心理及紧张感,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强其配合治疗的信心。可用音乐、视频、深呼吸等方法帮助患者舒缓心情,并告知其家属需多关心患者,提高其治疗信心。2)室内环境清洁及室内空气换气保持情况。3)检查使用呼吸机及制氧装置:通过电话随访时,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定期检查呼吸机上的呼吸管、氧气装置的地方,是否存在漏气、通常等现象,应保证其呼吸道湿化,保持机体气道通畅。4)安全性指导:告知患者家属呼吸机的注意事项,其包括防热、防火、防油、防烟等的重要性。5)并发症护理:与患者耐心讲解并发症的危害性,让其家属严密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当患者出现并发症时应立即就医进行治疗。6)睡眠护理干预:指导患者科学睡眠,缩短午睡时间,按照科学的作息时间睡眠。对照组与观察组均随访护理12周。

1.6 观察指标 1)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4]。采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包括情绪管理能力(12个条目)、症状管理能力(8个条目)、自我效能管理能力(9个条目)、日常生活管理能力(14个条目)、信息管理能力(8个条目)等5项共51个条目,每项共20分,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2)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生命质量[5]。采用生命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生命质量,该量表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特异模块、社会功能等4个维度,每个维度共25分,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命质量越好。3)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抑郁和焦虑程度。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6]和焦虑自评量表(SAS)[7]进行评估。SDS量表总100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SAS量表总10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分数越高表示抑郁和焦虑情绪越严重。4)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睡眠质量指数(PSQI)[8]评分。该量表总分21分,睡眠质量很好为0~5分;睡眠质量普通为6~10分;睡眠质量一般为11~15分;睡眠质量很差为16~21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好。5)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慢阻肺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9]。该量表包括8个问题(外出、咳嗽、喘息、胸闷、日常活动、咳痰、睡眠、精力),总分为40分,每项为5分,分值越高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越重。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情绪管理、症状管理、日常生活管理、自我效能管理、信息管理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者护理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特异模块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护理后SAS、SDS、PSQI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PSQI评分比较分)

2.4 2组患者护理后CAT评分比较 护理后对照组CAT评分(21.89±2.19)分,观察组CAT评分(16.72±1.8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83,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因机体呼吸道发生炎症反应时,对患者的肺组织造成损伤,肺功能减退,又因受感染、烟尘等原因诱导,使患者支气管黏膜炎症的水肿程度加重,机体分泌物增多,进而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多以吸氧、抗感染等治疗方式为主,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另外,临床的常规护理可帮助患者清理呼吸道,维持呼吸道通畅,可为吸氧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且在其出院时给予健康宣教,但预后恢复效果欠佳。

随访护理是一种以落实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护理方式,通过与患者有效的随访护理,可提高遵医嘱行为。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其护理随访主要为电话随访、微信随访及门诊随访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随访护理是为了及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干预,提高其依从性。通过随访护理可促使患者对待病情的心态更加乐观,愿意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同时,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控制病情及提升治疗效果的作用,并促进病情得到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症状管理、情绪管理、日常的生活管理、信息管理、自我效能管理评分均比对照组高,说明随访护理指导模式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孙培英等[10]研究结果一致。在护理随访过程中,护理人员可有效地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无创呼吸机,定期检查呼吸机管路、报警设置、氧气装置,帮助其湿化呼吸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因治疗不当引起的焦虑及抑郁心理;另外,通过强化睡眠、环境、病情及生活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进而改善其呼吸功能,通过解答患者疑问,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治疗信心,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生命质量。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护理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特异模块评分比对照组高,SDS、PSQI、SAS、CAT评分比对照组低,说明随访护理指导模式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负性情绪,提高整体生命质量,与孙薇[11]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随访护理指导模式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生命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院后很好的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