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丽香

(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 南昌 330006)

插图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作者意图的有效工具。图文并茂可以让图书内容生动有趣,让图书变得灵动。然而多年来,插图的问题一直存在,从权威的教材到常见的绘本,从科普类读物到教辅类产品,只要细细斟酌其中的插图,就会发现其中大部分都存在问题。特别是2022年5月,人教社数学教材事件的发生,更督促着出版从业者重视插图质量。本文根据实际的编辑工作梳理总结图书插图经常出现的问题,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给出应对策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较高的指导性,能对图书编校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图书出版中插图的作用

出版物插图应具有简明性和自明性。“一图胜千言”说的就是插图的神奇用处。图书中的插图一般分为随文插图和单页插图。随文插图是出版物中帮助说明文字或辅助解题的内容,插图作为文字叙述的重要辅助和补充,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文字难以表达的内容,而且在化繁为简、传递信息和数据的同时,提高读者获得信息的效率[1]。

(一)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图书中的插图以直观的方法,简洁地表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显示事物的形态、结构、特性及其变化趋势,精准地描述故事场景。插图可以让读者迅速理解,快速构建形象思维,特别是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判断力和记忆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插图中的图像系统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插图具有美化版面的作用

在文字中配上一些精美、生动的,与文字相关联的插图可以让图书的版面更加美观。特别是很多少年儿童读物,图比字多,图文并茂,可以让小读者增加阅读的兴趣,激发我要读的自发性和动力。

(三)插图能够超越语言障碍

插图具有自明性,配上这样的插图可使不同层次的读者通过插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所谓自明性就是每幅插图除了图本身的文字、符号、数字外,无须其他文字说明,就可以看明白这幅图所表述的内容,每幅图可以独立存在。

二、图书出版中常见的插图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图书中使用了插图。但相较于文字的编校,编辑对插图的重视程度稍弱,认为图片能大致表示一个意象即可,从而忽视了图片内在的科学性、知识性等。一般来说,图书中经常出现的插图问题主要指图片上的差错,常见的差错有政治性差错、导向性差错、常识性差错、科学性差错、图文不符差错等。此外,插图还存在版权问题和图片清晰度等问题。

(一)政治性差错

编辑出版过程中,各类含有插图的图书,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教材教辅及其他读物中,有关领袖、英雄人物、历史人物和科学家等的插图要遵照有关规定处理,不能出现失真、丑化等问题;要正确呈现党徽、国徽、党旗、国旗,以及具有政治意义的建筑等;也要准确描绘中国地图,无遗漏地呈现中国的领土、领海。图书插图中政治性问题表现形式多样,归纳起来一般常出现三类问题。

1.地图是这类问题的多发地

有些图书没有严格执行《地图管理条例》,没有及时将具有地图的出版物报送有审核权力的相关地理测绘主管部门审核,或没有使用国家地理测绘主管部门提供的已通过审图、具有审图号的标准地图,从而出现了一些如错画中印边境线、漏画台湾和南海诸岛,出现涉密内容等的情况。

2.插图上关于港澳台的表述错误

党徽、国徽、党旗、国旗,还有区旗等未按相关法律使用,出现比例不对、放置位置不对等问题。

3.插图为了增强美观性,使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但没有进行重大选题备案。

(二)导向性差错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出版青少年读物应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体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健康的审美趣味。杜绝庸俗、低俗、暴力、不健康等违背国家教育宗旨的符号、形象。插图人物造型应积极向上,衣着和发饰等不宜追求时髦,避免传递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1.插图庸俗、低俗化,审关趣味不健康

某绘本中出现“一个女生高傲地抬着头,伸出长长的胳膊,两个男生在舔女生胳膊上的汗”,这张插画显然不合适。虽然胳膊不算身体的隐私部位,但他人的身体是不能随意碰触的,更不能用舌头去舔,特别是异性之间更是如此。

2.人物绘制未体现正确的价值观

一些绘本中绘制的学生形象过于卡通,出现头发过长、发色多样、身体比例不协调,腰太细,胸太大,且人物形象趋向国外、戴眼镜等诸多不合时宜的插图。

(三)常识性差错

“出版物中的插图应符合读者的年龄、心理认知和审美特点,插图应科学准确,造型真实、简洁。”这是对青少年出版图书的最基本要求。图书肩负着普及知识的重任,插图在书中作为知识的一部分,表达正确是基本的要求。但如果图书中的插图存在常识性错误,那将给青少年造成误导。而常识性差错往往具有隐蔽性,很容易被忽略。常识性差错在少儿类读物和科普读物中经常出现,特别是一些为普及历史知识而绘制的图片,经常出现常识性问题[2]。常见的错误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配图违背历史常识

对于有真实历史背景的情景图绘制,配图需要还原历史细节和原貌,要做到准确、严谨。各个朝代使用的各类器具、服饰特点、发饰特点等均不一样,应符合时代特点。例如,唐代前中国没有桌子,而有些图书的插图中出现了反映唐代以前故事的插图中画上了明清风格的桌子。这与历史的常识严重不符。再如,某书中有一幅描述魏晋前的历史故事,文章的配图中,人物的坐姿画的是“垂足坐”,但根据历史知识可知,“垂足坐”这种坐姿是魏晋南北朝才传入中土的,与历史事实不符。

2.配图违背生活常识

例如,文字为“除夕那天,小明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团圆饭……”,配图是透过餐厅的玻璃窗看到一轮大大的圆月,大年三十晚上不可能看到月亮[3],这样的配图显然不符合常识。再如,某插图中有刚出生的小燕子和盛开的桃花的元素,但是按照常识来讲,小燕子大致在5月上旬出壳,经过育雏期,出巢学习飞行应该在5月下旬。然而桃花一般在三月开放,两个不一样时间出现的现象放在了同一幅图中,实属不妥。

另外,图书中还出现过生活中的常性错误,大部分是美编为了配合版面设图而对图片进行镜像处理产生的。比如,对画面人物进行镜像处理,就让原本绘制正确的古代服饰的左右衣襟出现错误;也有为了版面美观,镜像处理后,课堂上学生写字用的右手全部变成了左手,现实生活中虽有左手写字的人,但确属少数,图片应反映受众的习惯。

(四)科学性差错

1.插图中的长度、刻度比例不正确

理科教辅图书和科技类图书中,坐标曲线图必不可少,坐标曲线图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刻度不准确、比例不协调。温度计或刻度尺的刻度绘制疏密不均匀,编辑和排版都只注意需要读出示数的那根线的刻度,其他刻度排版随意标注,而忽略了图片的科学性。

2.插图中的符号、实验仪器明显错误

物理教辅电路图必不可少,但细节太多,而排版人员非专业学科编辑,这就势必造成图片绘制的错误。例如,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电路中有电流,开关必须闭合,但几次电磁铁吸引了大头针,但开关仍旧是断开的,这是无法实现的。再如,做探究浮力的实验,溢水杯的液面未到杯口却溢出水来,是非常突出的科学性差错。

(五)图文差错

1.图文内容不一致

图文内容不一致问题在少儿图书、教辅图书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插图中物品的形状、颜色、数量等与文字描述不一致[4]。例如,公园里4 个小朋友在玩游戏,但插图中的小朋友却只有3 个。再如,文字描写狼牙山五壮士欲血拼杀,但配图中却有七个人。

2.有文无图、有图无文、图非所文

(1)有文无图。此类错误常见于教辅图书中,特别是理科教辅中,题中提出如右图所示,但题目边上却没有看到图,学生无法据图答题。

(2)有图无文。此类错误常见于教辅图书中。例如,做完第2 题后,发现题中有一幅图,而且与此题完全无关,属于换题后未及时删除相关图片,造成图片多余。再如,图的位置放置不合理,第6 题图放在了第3 题的边上,这通常是编辑调整试题难易度更换题序,但图未一起移动造成的。

(3)图非所文。此类错误也比较常见。例如,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图片经常用错,因为祖孙俩长得太像,又是古人。又如,配图为颐和园的玉带桥,但仔细看你会发现配图中的桥是颐和园的绣漪桥。

3.插图前后不一致

此类错误常出现在连续性的故事插图中,或包含几个场景的试题中,或为指导劳动实践所配的过程图中,主要表现为相应的人物形象、物品、场景等前后不一致。例如,小明早上起床,吃早饭,上学,放学等几个场景,但发现小明的脸型、体形等变化太大,吃早餐的时候是一个瘦小的小男孩,到了学校课堂上却变成了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没有连续性。再如,配图指导劳动实践洗鞋子,但第1 幅图的鞋子和第2 幅图的鞋子完全不一样,但文字描述是同一双鞋子。

三、图书出版中插图错误的应对策略

针对图书插图的以上错误类型,编校人员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以防范插图出现错误。

(一)加强政治学习,筑牢政治防线

出版物用图是编辑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字一样,需要讲政治。

1.讲政治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政治性、敏感性问题的能力

这是对每一个出版工作者的起码要求。出版行业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之一,作为一名出版人,更要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讲政治要落实在行动上,要落实在包括用图在内的出版物上

这就要求出版人要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编辑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出版一大批宣传二十大精神的出版物。出版物中的插图,特别是有政治元素的插图,一定要慎用,做到正确使用。

(二)加强法规学习,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好法律法规和出版工作规章制度及工作标准

作为一名编辑(包括美编),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了解宪法和法律法规,不清楚出版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要想做好出版工作是不可能的。有些专门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也需要加强学习。比如《国旗法》《国徽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红十字法》以及《人民币图样使用管理办法》《仿印邮票图案监督管理办法》等等。只有加强各项规定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运用自如。

(三)落实“三审三校”,严格把控质量

“三审三校”制度是我国出版行业的一项基本制度[5]。“基本”体现这项制度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提到基础,那就是必须要做的,提到关键,那就是必须确保图书质量。编辑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三审三校”制度,“三审三校”是底线,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同时,在“三审三校”的基础上加上通读的环节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插图,要有一个环节重点对全书的图片进行排查。

每一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每次审稿,每次校对,编辑们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独特的知识背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工作中疏忽走神在所难免。只有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才能在出版流程中互相填补知识盲区,共同提升书稿的编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将图书中的文字错误和插图错误降到最低。

(四)增强责任意识,勤查善疑多问

图书是精神文化产品,担负着传承文化、授予知识的使命,特别是少儿类图书、科普类图书、教材教辅类图书,这些图书的读者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学习知识的关键期,如果图书传达给他们的知识是错误的,就会对孩子形成错误的引导,有些错误的知识也许会在他们的脑海里存在一生。作为一名编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读物的编辑,要牢记肩上的使命,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工作中应严谨、认真、敬业、负责,用精品意识对待经手的每一本图书。另一方面,在编校有插图的图书时,一定要认真校对插图,教辅图书有原稿的核查原稿,插画师绘制的图版,需结合生活常识,加强审美,反复推敲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遇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确实无法判断的插图,要勤查工具书,去图书馆调阅各类权威资料,同时多向经验丰富的同事或专家请教,将插图问题解决在编校环节中,为出版优质的图书贡献一份力量。

(五)丰富知识储备,学好百科知识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知识海洋浩瀚无边。我国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就要求编辑要涉猎更多的知识,做一个杂家,不要求样样精通,但可以样样都了解,遇到问题,知道去哪里查资料。从生活常识到科技知识,从天文地理到世间百态,从中华文明到现代社会,知识包罗万象,编辑要注重积累,因为你不知道哪个知识会出现在书稿当中,只有做工作生活中的有心人,才能让知识的储备更丰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了解历史知识,作为一名编辑,每到一个地方,应留出点时间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这是拓宽自己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比如,参观过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就会知道那个朝代的城门是方形的,而不是拱形的;汉朝的生活场景汉代画像最权威;明朝十三陵的定陵、长陵博物馆可以让编辑人员了解明朝的生活场景和历史知识。

四、结语

编校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只有保证了编校质量,图书的质量才能有保证。在图文并茂的图书中,插图对图书的编校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编辑,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丰富各类知识储备,提高审图审美素质,尽全力让插图错误消灭在自己这个环节。为青少年奉献精心打造的精神食粮,出版更多经得起读者、社会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