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兰兰

摘要:本文将以传播路径、空间建构和发展趋势为切口展开思考,探讨FIRST青年电影展在放映体系上的特色与探索。

关键词:传播路径;空间建构;发展趋势

FIRST 青年电影展,又称“西宁FIRST 青年电影展”,由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联合主办,FIRST青年电影展致力于挖掘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和早期电影作品,作为“实验场”和“竞技场”,它见证了若干新锐电影创作者的成长与进步,探索多种影像风格表达的可能性。

从放映空间来看,分为室内放映、露天放映两大形式;从放映时间而言,主要为三大板块:每年3—5月为“主动放映·春季高校巡展”、7月影展放映、10—12月为“主动放映·秋冬城市巡展”;从放映形式出发,由固定展映和流动巡展组成:前者涵盖7月影展期间的集中放映、FIRST青年电影资料馆放映;后者囊括影展后期的青海湖放映、“主动放映”。FIRST青年电影资料馆地处北京,定期举办主题放映和电影沙龙,属线下艺术影院。在放映地域上,分为国内巡展和国外巡展。2017年新增的“产业场展映”(含竞赛与非竞赛影片),联结了电影制作与电影工业,增进影展商业交易。

一、传播路径:冲破藩篱,渠道多元

当前,FIRST青年电影展放映传播渠道,在风格上愈加全面包容,呈现出立体化、多元化的样态。FIRST青年电影展放映传播路径,由线上和线下两大类型构成。线上涵盖:1.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平台宣传;2.与腾讯、网易、优酷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展开合作;3.与《中国电影报道》、《娱乐现场》、《中国电影之旅》等数家电视节目建立合作。4.申请“主动放映”的各执行机构的官方微信号等平台的二次传播。5.与各类民间影评组织联系紧密。线下宣传渠道分为:1.新闻报纸、杂志的宣传;如:《青海日报》、《楚天都市报》、《中国新闻周刊》等纸质媒体。2.主视觉设计体系的推广普及;3.历届电影展志愿者的口耳相传。从2013起,影展每年选拔100名左右的官方志愿者为其提供服务,志愿者来自海内外各大高校,相当一部分同学正在学习影视类专业,志愿者在展映结束后,对影展依然保持着热切关注,积极参与影展线下活动,他们对FIRST青年电影展的推广同样不容小觑。

电影展的有效放映,实际在于观众的互动参与。FIRST青年电影展,在每场放映结束后,针对影像文本本身,都会进行Q&A、TALK交流环节,以便与电影受众进行深入沟通和多重讨论,活动影像成为网罗观众和电影导演的支点脉络。

二、空间建构:复现仪式,立体搭建

“主动放映”尝试在放映平台上与商业主流电影进行切割,架构起多样的青年电影放映空间。主要体现在电影放映空间样态的丰富性,探索了艺术院线的可能性。巡展开辟了独立书店放映、青旅放映、咖啡厅放映、艺术空间放映、露天放映、live house放映、商业影院放映、剧场放映等多种放映形式。“主动放映”在场域的选择上是多样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中的“主动放映”,可以理解为“巡回展映”的变体,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街第14号地下咖啡馆最先进行了公开售票的电影放映,电影这一“第七艺术”正式诞生。1896年以后,这对电影的先驱者便雇佣助手,游走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放映”,电影逐渐得到了普及。“巡回展映”以营利为目的,FIRST影展“主动放映”为非盈利性质的公益放映,“主动放映申请手册”为承办方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方案,尽可能地保存电影的“仪式感”。从原始图腾崇拜到祭祀典礼,再到现代社会的宗教仪式。仪式,无处不在。“看电影,可以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仪式,或者说,它是人类古老仪式的一代变体。”[1]买票、排队进场、落座……一系列连续的行为动作造成了“观影仪式感”。罗伯特·考克尔认为:“在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是一次沉默寡言的、完整的故事体验过程”[2]。而我们自己个人私密化的观影方式,常常被外界各种干扰所打断,整个体验的过程是断裂、碎片化的,难以形成虔诚的“仪式感”,因此,“主动放映”的场地即便千差万别,在当场的放映中,仍会竭尽所能,复原电影院整体的放映“仪式”,进而为观众构造一个奇妙的故事体验空间。

由每年秋冬的城市、艺术机构放映,到春季的高校主动巡展,FIRST青年电影展架起了独立电影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直接交流的平台,青年电影人通过影像,展示自我内心世界,在影像空间的背后,我们能触摸到创作者的思想热度,他们对当下的关注与聚焦,从创作到被接受,电影创作者真正完成了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那幺,放映的空间便不仅是地理上的空间,继而成为媒介与文化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也设想,展映的影像本身,刷新了观众对电影的感知理解,也会对这些极富可能性的高校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也是在反哺电影展本身,为此,流动的“主动放映”成为孵化未来青年影人的温床。

三、发展趋势:拓展边界,商业融合

巡展空间的多元化,解放了电影的放映空间,艺术机构、咖啡厅、live house、青年旅社,都可以转换成为全新的媒介传播空间,“主动放映”是一场跨地域、多季度的策展放映。2017年春季“主动放映”共展映29部入围影片,其中,长片单元所占比重达到了20.69%,其余79.31%则为短片展映,长片单元中,纪录长片和剧情长片所占比重持平。因此,“主动放映”的展映构成实则侧重于短片,形式涵盖了动画短片、实验短片、剧情短片。

FIRST青年电影展在放映体系上,逐渐形成连贯、全面的特征,尤其是集中性的春季巡展和秋冬巡展,延续了独立电影放映的生命线,同时,也是对市场反响的试水。2014年,《心迷宫》夺得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两项大奖,包括太和娱乐在内的业内影业公司促成了电影的院线发行;电影《黑处有什幺》在影展结束后与和和影业达成合作;尽管张大磊导演的电影《八月》在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铩羽而归,成为2016年该影展的最大遗珠,但随后,作为“黑马”的《八月》,一举夺得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新演员”等奖项,2017年,《八月》在国内院线上映。2016年,制作经费仅7万元的小成本恐怖电影《中邪》腾空出世,获“最佳艺术探索奖”,后以近40倍的价格被腾讯影业收购版权。笔者整合了2014至2017年FIRST青年电影展入围/获奖影片院线上映的票房数据:2015年忻钰坤导演《心迷宫》,最终票房在1067万;2016年王一淳导演的《黑处有什幺》票房716.2万;2017年张大磊导演的《八月》,最终票房在434.3万。单看近三年的数据,显然不够理想,甚至呈现出接连下跌的态势,对比同时期上映的其余独立电影票房,对于一个初入主流院线的电影新人来说,尚可理解,毕竟,这只是青年导演的处女作,缺少明星、噱头和炒作,想要快速获得商业收益和市场认可,难度颇大,但在电影的艺术探索上,他们具备无限的可能性。文艺电影票房低迷是当前国内电影市场的普遍状况,由于商业院线和艺术院线并未完全分离,文艺片在排片上不占丝毫优势,亦与电影题材、宣传发行有着不可脱节的联系。

如上所述,FIRST青年电影展在放映体系上,不断开拓地域边界,形成立体化的传播路径;在放映空间上,冲破藩篱,复现“仪式”,达到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共同的精神狂欢,演化为逾越时空的复合立体空间;在发展趋势上,“主动放映”等展映形式的存在,延续了入围影片的放映生命,试图将艺术与商业有机融合,尤其是2017年新增的“产业场展映”,更是促成电影展期间影片交易的重要举措,商业资金的融入支持,成为鼓舞青年电影人创作的重要推手。FIRST青年电影展放映体系的发展,刷新了多维度放映的可能,同时,我们也期待未来青年电影文化的蓬勃壮大。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考克尔.郭青春译.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晓云.现代电影院文化内涵的双重解读[J].文艺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