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中国传媒大学

一、河南卫辉方言中存在的方言词汇

河南卫辉地处中原,绝大部分居民是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居住的情况,但总体上大家平时交谈都是使用卫辉方言。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很多方言词汇在古文中有迹可循。如卫辉人在表示动物下蛋时常用“嬎”,如“咱家母鸡嬎(卫辉方言中读[fan532])蛋了没?”嬎字在古代就表示生育的意思,如《说文解字·女部》中的“嬎,生子齐均也。”但是,“嬎”字是如何从古文中表示人生育演化到卫辉方言里的表示动物生蛋,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卫辉方言中表示“拔”或者“摘”这样的动作,通常用薅(卫辉方言中读[xau33]。如“俺正在地里头忙着薅草嘞”。“薅”这个字在古文中也可找到出处。《诗经·周颂·良耜》中有“其镈斯赵,以薅荼蓼。”古文中的“薅”和当前卫辉方言中的“薅”意思是一致的。

河南卫辉话中常用“搦”字。此字可见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杂说》“河东染御黄法,碓捣地黄根,令熟,灰汁和之,搅令匀,搦取汁。”此文中的“搦”就是“用手按压”的意思,后“搦”又引申出“握持”义。“搦”在古代汉语中,还作量词用,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的“绣鞋儿刚半拆,柳腰儿够一搦”。用手按压、握持及作量词的用法经常出现在河南卫辉方言中,如“你手里搦(卫辉方言读音为[nuo35])啥了?”。“搦”用作量词有“一搦菜籽儿”。

“欶”字又写“嗍”。韩愈的《纳凉联句》“车马获同驱,酒醪欣共欶”。“欶(嗍)”即为“饮”、“吸吮”之意。卫辉方言中也经常会用到这个字,如“欶(嗍 )[suə35]冰棍儿”、“欶 (嗍 )奶嘴儿”等,这些话中的“欶(嗍)”都是“吮吸”的意思。

“敤”在《广雅·释诂》有“敤,椎也。”为“敲打、击打”之意。河南方言还保留着这个词的义项。如卫辉话里的“敤[k‘ə]枣”、“敤核桃”都是此意。因河南卫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方言词汇在古语中可以找到出处的词语还很多,在此不多做列举。

二、河南卫辉方言与普通话的调值差异

河南卫辉方言与普通话在调值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普通话的调值为阴平即55,阳平即35,上声即214,去声即51。卫辉话运用到四声的时候,调值会做改变,阴平大多数情况下会读成33,阳平大多数情况下会读成31,上声大多数情况下会读成53,去声大多数情况下会读成213。如“阿姨上班去了”这句话,虽不涉及方言词汇,但在用普通话和河南卫辉话读时,会有明显的不同。在这句话中,普通话与卫辉方言的不同之处在于调值的差异。

此外,在河南卫辉方言中,一些字进入到语句之中,也会有声调变化。比起普通话的语流音变,河南卫辉方言的变化较多。当阴平与阴平相连时,如“天空”用卫辉方言读,“空”字会出现在词汇中的语流音变,“天空”两个字的声调不再相同。卫辉方言成句时也会形成语流音变,形成独特的语言小调,因种类太多且不具有普遍规律,在此不做列举。

三、河南卫辉方言与普通话发音习惯的差异

将河南卫辉方言和普通话做比较,会发现一些字在进行发音时,声母将会有所变化。具体表现为送气与不送气的成对声母互换现象。

如b和p,d和t这两组声母,在河南卫辉话中经常会被替换发音。b和p都是双唇音,河南方言中有时将不送气的双唇音b读作送气的双唇音p,如:薄(bo)荷的“薄(bo)”读成“薄(po)”。细胞 的“胞(bao)” 读 作(pao); 庇 护 的“庇”和麻痹的“痹”都读(bi),却读作(pi)。遍地的“遍(bian)”读作(pian),波涛汹涌的“波(bo)”读作(po);哺乳动物的“哺”、捕鼠的“捕”都读(bu)却读作(pu)。河南方言中不送气的舌尖中音d和送气的舌尖中音t的读音有时分不清。d读作t的,如:河堤的“堤”、提防的“提”都读(di)却读作“堤(ti)”和“提(ti)”。这两组声母的替换发音至今都对笔者有影响,学习普通话多年,仍旧经常读错。

此外,河南卫辉方言存在分尖团音现象,即两组在普通话中读音相同的字,在河南卫辉方言中读音不同。如:“精、清、星”和“京、卿、兴”这两组汉字的普通话读音相同,都读“jing、qing、xing”,但前者在河南卫辉方言中读作“zing、cing、sing”。后者则是“jing、qing、xing”虽然在普通话中“zing、cing、sing”是不能拼读的,但在河南卫辉方言中是完全可以拼读的。尖团音现象不仅仅为河南卫辉方言所独有,这是古文化遗留现象,今天所说的尖团两组字根本上来自于古汉语中完全不同的两套声母,尖团音现象在当今的京剧表演中也有迹可循。

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之历史足迹,河南卫辉的方言中饱含着这方水土有过的时代痕迹,依稀可见这方水土的历史变迁。通过将河南卫辉方言同普通话的对比,笔者对自家方言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语言的边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