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咪 刘宁 西安医学院护理学院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便利丰富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深了大学生同网络的紧密联系,甚至很多学生已经无法长时间离开网络或手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 亿,10-39 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网络语言作为社交语言的流行方式,在其大量涌现和变化的同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消极词汇,更滋生出了许多网络语言的失范行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带来负面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语言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网络沟通平台的开放性

由于网络环境和沟通平台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在网络行为当中也没有任何门槛或区分,所有人都能参与到网络活动当中。并且,网络世界十分隐蔽,它的虚拟性也便于每个网民披上神秘面纱参与其中。正是如此,很多人利用网络展示平时不敢展示的个性、抒发不好意思表达的情绪,甚至开始攻击、谩骂。这给网络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性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不利。

(二)网络语言的多元性

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延伸和扩大,很多过度加工的语言符号和繁琐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交际需要,众多信息被压缩成不同形式的词句、符号,以及各式搞笑诙谐的表情、图像等,随即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简洁、幽默、便于理解和记忆的表达方式。而这种多元、虚拟的网络语言,创造出了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理解和传播的语言,也使得大学生们成为了使用这种网络语言的主要群体。

(三)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大部分学生远离家乡和亲人,很多负面情绪难以直接排解。网络给了大学生网民们宣泄不良情绪、压力的适宜场所,所以很多学生使用幽默、怪异、夸张的网络语言来缓解或者释放压力。也是出于这种心理,他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也相对随意,没有示范性用语,甚至是曲解。并且,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受西方浪潮与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缺乏深刻性和信仰坚定性,部分学生也呈现出务实化和功利化的趋向。

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带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的挑战

虚拟的网络世界给人们的话语空间和方式带来了转变,主流话语权逐步被分解、流变,甚至打破,社会语言格局也由单向的、灌输式的传播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语言传播模式。“享乐主义”、“自由至上”等西方价值观通过发达的网络世界潜移默化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与诙谐多变的网络语言相比,严肃庄重、政治意味明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难以被大学生亲近、接受和认同。并且,由于网络语言的“去中心化”和信息碎片化,尤其是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网络恶语的大面积传播,降低大学生的语言修养、使大学生产生交际障碍的同时,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致难以内化为主动践行的自觉行为,消解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动力。

(二)网络语言创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传播的机遇

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五指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特定体系和情境当中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深刻的理论内涵。在如今的网络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更丰富、更健康、更具示范性的网络语言进行阐扬,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更直接反应大学生实际需求和内心情感的温情内涵,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空间和维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亲和力与感染力。

三、网络语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路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多次重要论述并提出明确要求,“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②面对网络语言的失范现象,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语言的特点与优势,强化网络语言的示范行为,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不断强化自身道德修养,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以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原则,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对网络语言失范现象带来的新挑战,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通过疏导性教育,坚持教育与示范并举,增强大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网络道德素质和法律法规常识,对一身网络行为进行自觉约束,进而提高大学生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水平。另一方面,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举办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线上线下主题活动,鼓励和教育学生规范网络用语,文明有序互动。利用QQ、微信、微博、易班等网络阵地,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细致的摸底调查,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语言环境,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传播氛围。

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文化自信彰显民族实力,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在于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进而带来核心价值观自信不足的问题,这是目前各大高校亟待深刻认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网络语言失范行为的出现,削弱了大学生对传统语言和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通过在专题讲座、实践活动、主题班会以及系列知识竞赛等活动为载体,以复苏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契机,重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路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创新核心价值观话语表达。正如福柯所说:“话语可以理解为一扇窗户。只要你愿意,就能通过这些窗户理解事物,‘看见’事物。”④近年来,在网上备受欢迎的《习主席的时间去哪儿了》、南航徐川《我为什幺加入中国共产党》、《你好,马克思》等视频文章的大幅转载,打破了传统网络语言和价值观传播呆板无趣的壁垒,让大学生们感到亲和力极佳、趣味性满载、教育性十足。这不仅表达了大学生网民最喜闻乐见的政治诉求,也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平台重塑的活力和生机。因此,要转变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肃、抽象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充分尊重大学生语言表达自由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运用大学生更能接受的、更具亲和力的、更具示范性的网络语言。使之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语言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做到真正蛮细学生需要、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内心、引发学生共鸣,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7.

②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审核UI 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③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④ 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