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 威海市广播电视台

概要:新闻稿件的撰写主要是为了将关于报道人物的行为以及语言进行的汇总,在新闻报道的写作中,为了凸显出报道人物的人物形象,记者可以换位思考这一行为方式来体会感悟报道人物的心理活动,设身处地的体会报道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使得报道人物血肉丰满。笔者在本篇文章中着重以记者、报道人物之间的距离与换位思考为论点,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换位思考以及距离的把握进行探析。

着名的新闻学家穆青先生曾经说过:“要把先进人物的报道写的形象感人,不单单是表现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记者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先进人物有没有深厚的感情”。从着名新闻学家的体会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在进行人物采访报道的时候,只有与报道人物坦诚相待、将心比心,才可以更好的换位思考,体会理解报道人物的真情实感,将报道文章写的真实感人,渲染力强,使得受众也可以很容易的感受到记者与报道人物所处的情感氛围之中,引起受众的共鸣[1]。

一、新闻稿件撰写中与报道人物的距离

新闻报道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或是国家政策的惠民决策,或是身边的好人好事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人物报道主要是宣传价值观点,行为事迹来影响,规范群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以为了实现新闻撰写人物报道的价值,将人物报道的新闻稿件写出可以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记者在于报道人物换位思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考虑到受众中的普遍需求,以此为基础来完成新闻撰稿。

二、新闻稿件撰写中与报道人物的换位思考

为了使得新闻报道中的主要报道人物形象鲜明,记者在进行采访、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与报道人物的换位思考,没有设身处地的感情投入,就没有渲染力强的新闻报道文章,有的只是枯燥乏味的文章,也无法使得受众能够清晰明了的感受所报道人物的事迹。穆青先生在《宣传先进人物是记者的职责》一文中曾经提到:“要使得读者动感情,首先记者要动感情”、“记者的激情从何而来?来自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群众的热爱”。

新闻报道中典型人物的报道要做到两个目标,满足受众对于报道人物的心理需求,把握好记者与报道人物之间的距离,换位思考报道人物的真实想法与心理历程。首先,记者在采访、信息收集过程中扮演的是听众的角色,面对报道人物所讲述的事项,只是一味的听从与记录,达不到真正意义上将报道人物的形象刻画的丰满的要求。记者与报道人物之间应当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将自己当成报道人物,根据报道人物的讲述,将报道人物的思想、情绪、感情表达等融入自己的体验中,用心的感受报道人物心中的所思所想,将自己的立场、价值观、态度等于报道人物的事迹所结合起来,深刻的进行感悟,结合报道人物的感情表达,完成换位思考,将报道人物的人物形象在自己的思想里构建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清晰的将报道人物是所思所想表达给受众,使得受众在观看、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身临其境的体会到报道人物的经历,而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观看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后不为所动。

对于一些报道人物的亲身经历,以听众的身份在聆听时可能感觉不到事件本身的感人、伟大等,如果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如果是我本人在经历这个事情的时候,面对这样的困难、不理解、以及冷漠等,是否还会有之前那样的感受[2]。

如:大学生小涂(化名)在见义勇为之后反被拘留了14 天。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大学生小涂在制止一场侵害的过程中,因救人行为导致实施猥亵男子的受伤,被警方刑事拘留14 天,后在人民检察院做出的不予批捕的决定后才无罪释放,但还是对小涂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在这篇报道的采访与撰写中,记者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将小涂在遇见侵害案件之后的仗义出手,救下被害人到被警方抓捕,罪名是制止犯罪过失,到人民检察院做的不予批捕的决定后无罪释放,在这个过程将小涂的亲身经历结合心路历程描写出来,将小涂刚遇上侵害案件的仗义出手到被警方刑拘的惊讶愕然,再到知道人民检察院的不予批捕的决定后的欣喜与后怕,将整个过程中小涂切身体会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使得受众在知晓这一事件后能在道德上对小涂的行为进行赞赏,在法律上约束自身的行为。同时起到对于为民服务机关的监督。

三、结语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看待事情、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会导致最后的理解方式或者所理解的意思产生差异,作为记者来说,换位思考可以最大限度的体会到报道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路历程,摆脱固有的新闻撰稿模式,将不同的视角所体会到的事情原委传达给受众。将新闻的意义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