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晴 幺广宙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中国互联网活跃用户及各类社交媒体受众进一步增加,两者交互作用下,互联网狂欢现象层出不穷,滴滴顺风车安全事件、杜嘉班纳辱华事件等社会热点事件及《创造101》等高受众参与度的养成系节目吸引了大批网民投身其中,互联网文化不断更新。其中,各类“锦鲤”的广泛传播,也成为2018年特有网络现象,这一传播现象的产生与爆发与互联网文化密切相关,其意义赋予、传播等为网络模因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实证材料。

一、理论背景

(一)模因理论与网络模因

模因(Meme)一词最早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Dawkins提出,他受模仿理论、基因理论启发,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探讨人类文化演变进化规律,总结得出模因理论。他认为模因就是人类的大脑中存在的一种类似于生物基因的“文化因子”,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互相复制、进化,用于研究人类知识与艺术文化的演化[1]。Meme一词在西方已广泛使用于介绍语言文化、社会心理、传播等领域,形成了相应的模因理论。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传入中国,有文化基因、模因、米姆等不同释义,逐渐引起学界关注讨论。我国学者何自然结合Blackmore 的理论指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2]。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交媒体给用户提供了交互式创作体验,信息在不同受众手中不断复制、进化与传播,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网络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为“模因”的多级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促进了各类网络模因的生成。网络模因包含网络中的文化基因,它们由受众参与创造并赋予特定含义,是一类特定信息单元,在网络中不断被模仿,广泛传播进而可能发生一段的意义转变[3]。

(二)网络模因与网络文化

互联网时代高流传度的网络模因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包含文本内容、图片、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适应网络社交媒体的多次传播。它们在发达的网络中不断被复制、传播,从一个终端到另一个终端,并不断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其中,对模因进行不断创造、进化,使之更具有影响力,最终构成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网络模因得益于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广泛性,传播过程受众更易于参与其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种网络模因以多种形式表达呈现,通过互联网的途径进行传播,并且伴随着人的积极参与而成长的[4]。受众不仅可以复制转发原有的模因信息,更可以跨越时空阻隔,自由地加入个人思维进行二次创造,产出更适于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的网络模因“动态集”,即复合模因,进而造就一个个与之相对应的网络文化因素。

二、基于网络模因理论分析“锦鲤”传播现象

(一)“锦鲤”的互联网意义赋予及演变

锦鲤,生物学上属鲤科,观赏鱼类。在网络文化中,“锦鲤”逐渐演变成象征化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与好运相关的含义。2018年,“锦鲤”成为流行网络模因,在多个网络平台传播,吸引大量受众参与。“锦鲤”也被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等权威机构评选为2018年十大网络用语,成为2018年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锦鲤”这一网络模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两个热门事件相关。一是随着养成系选秀《创造101》的热播,热门选手杨超越成了“锦鲤”代言人,“锦鲤”有了真人化的倾向,并开始与热门事件结合;二是由支付宝官方微博在国庆假期发起的寻找中国“锦鲤”抽奖活动,吸引了三百多万微博用户转发参与,产生了数亿的微博讨论量。公布后,中奖者@信小呆也成为“锦鲤”代言人,进一步引发讨论热潮。此后,各大商家、自媒体纷纷发起寻找“锦鲤”的活动,影响更多受众。由此,“锦鲤”成为2018年度最具传播力的网络模因,它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受众的复制转发,自媒体及商家的加入,共同构成了这一场年度狂欢。

(二)“锦鲤”作为网络模因的传播机制

1.“锦鲤”的传播符合网络模因的触发机制

流通在网络中的信息不能说都是模因,信息文本只有能表达受众的某种意图并得到复制传播,进而被加工形成各类动态集得以二次扩散,才能最终形成模因。换而言之,网络模因要触发受众复制转发,并引起更多人参与二次创作,构成多种多样的复合模因,才能得以流行和传播。

网络模因的触发一般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原始信息的存在及网络意义赋予。“锦鲤”早期出现在网络中,被人们赋予和好运相关的含义时就已成为潜在模因。二是特定语境下引发受众关注。网络模因的触发需要结合一定的事件语境,吸引关注、引发共鸣,并形成具体信息内容,在受众间不断复制、传播,形成真正流通的网络模因。“锦鲤”模因借由“杨超越人形锦鲤”、“寻找支付宝锦鲤”两个热点事件,触发不同类型的受众参与二次创作,构成更适于网络传播的复合模因。

2.“锦鲤”作为网络模因的传播优势

Heylighen 认为模因复制和传播要经过 4 个过程,即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5]。“锦鲤”作为网络模因,它在不同阶段的复制与传播具有一定的优势,使其能够在网络世界广泛传播。

(1)“锦鲤”模因在同化阶段带有的情感倾向符合网民心态,易于记忆接受。“锦鲤”模因在同化阶段时被赋予好运的含义,这类情感很容易进入受众本身的“自我意识”中,被记忆,带来早期的转发扩散。而这种带有祈福性质的转发一旦和受众自身的某些偶然性经历相结合,往往能巩固原有情感倾向,带来更大的影响。

(2)受众参与二次创作的表达阶段,形成了拥有众多流行因子的复合模因。“锦鲤”的复合网络模因包括表情包、动态图、鸡汤故事等众多网络流行元素,能吸引其他受众结合自身兴趣进行传播交流,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扩散。而当“锦鲤”经历了一定受众的表达扩散而具备流行身份时,便跃入到了更多互联网用户的意识中心,在特定情境下,跟风或是蹭热点式参与到传播中,进一步扩大它的流行范围。

(3)“锦鲤”作为网络模因在传播阶段与其他话题事件保持高互动。流行的网络模因与一些热门话题事件的结合往往能带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锦鲤”模因参与杨超越、王思聪、支付宝等热门话题,在传播效果及影响力方面都达到了双赢。

(三)“锦鲤”模因传播的社会动因

第一,社会心理动因。当代社会人们承受着多种多样的压力,尤其是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军的青年人,面临的压力更大。网络文化中带有解压因素的内容很容易引起网民共鸣,“锦鲤”模因也天然带有这种性质。这场网络狂欢的背后是年轻一代的压力宣泄,是每个普通人的情感慰藉。

第二,社会经济动因。2018年“锦鲤”模因的火爆离不开自媒体圈与各大商家的持续发力,其实质就是商家提供奖励换取受众的注意力,最终借由这场网络狂欢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支付宝寻找中国锦鲤”活动就是一次典型的网络营销事件,后续自媒体圈与商家开展的形形色色“锦鲤”抽奖,既是借势,亦是造势、助势,将这场网络狂欢推向更多领域。如果没有社会经济因素的推动,2018年的这条“锦鲤”未必能游这幺远。

三、“锦鲤”传播现象的反思

模因理论在传播学领域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理论,网络模因的传播与网络文化的关系也不像基因与人的关系那样易于理解。网络模因、网络文化不同于DNA 片段,没有可以定量研究和检测实体。但对网络模因的探讨仍具有现实意义,对2018年大火的“锦鲤”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受众在网络模因传播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没有受众的参与,网络上的潜在模因只是无意义的代码,从电脑走到人脑是最关键的一步。同时,我们应该对网络模因传播过程中的一些社会动因尤其是经济动因提高警惕,单纯为经济利益催发的网络模因越来越多,可能会加剧网络文化的冗杂化、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