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锦蓉 四川传媒学院

一、“影视摄影”课程不同于“电视摄像”课程

目前,不仅是综合类院校,就艺术类传媒院校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电视摄像课程的内容和影视摄影是一致的。毋庸置疑,“影视摄影”和“电视摄像”本不分家,它们都属于影视艺术的实操课程,注重视听统一、声画并举、理实结合,而且具有相同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操介质。

(一)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电视摄像”这门学科源于电视的兴起与发展,初期主要是为电视台提供人才而设置。电视摄像是指利用摄像机进行拍摄记录的影像,主要运用于新闻摄像、专题片摄像、记录片摄像、演播现场摄像、电视剧摄像等。摄影与摄像则大不相同,影视摄影是用摄影机进行拍摄,除了记录事物活动外,还加入了诸多电影美学的要求,例如光影、色彩等。虽然两者都是通过手中的机器去记录镜头,用视觉语言传达信息,但最终追求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目前社会对于高等教育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影视摄影人才的多元化培养势在必行,如果不对传统的单一课程进行改革,就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步伐。“影视摄影”课程则依托于电视摄像演变而来的课程,摒弃了单一的以电视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入了丰富多元的影视类型,包括微电影、影视广告等进行综合学习,避免国内影视专业的同质化,使其能够符合影视专业发展的需求,以促进高校“学产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介质的巨大差异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学介质是使学生通往知识的殿堂的重要桥梁,教学场地与使用的器材是决定学生与工作岗位能否顺利接轨的重要保证。“电视摄像”课程主要的教学场地在演播室或者演播厅,主要偏向于“采编播”的一体化录制,使用的器材主要以存储卡式专业摄像机为主,学习器材落后,学习形式单一;但“影视摄影”课程的教学场地丰富,不仅可以包含演播室,还有可以供不同种类的影片拍摄的场地,例如专业摄影棚,地方影视产业园等,由于与外界传媒企业的合作,器材上不仅可以使用专业比较前端的摄像机,还可以使用到拍摄电影所用的摄影机,形成弹性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

(三)培养目标的不同

随着高清时代的到来,影视摄影的课程体系同样也在不断调整。但原来标清时代的内容很多还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电视摄像”课程尤为明显。“影视摄影”课程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偏向性是趋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培养出专业与产业相结合,无缝对接的影视人才是服务于目前社会最大的目标。

二、“影视摄影”课程应加强“产学融合”深度发展

随着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提出和发展,“影视摄影”课程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提出了产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走校企合作”新模式

“影视摄影”课程由于其特殊的实践及时代发展要求,对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及专业也有极强的要求。因此,学校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目标,深化改革课程体系的必要条件就是“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走校企合作模式”共同设置相关产业教学平台。例如笔者所在的四川传媒学院与政府共同构建了新校区——“成都影视硅谷小镇”。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了两个校外实习基地、大型摄影棚等开展学生基础训练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影视摄影的核心知识。并且零距离参与影视项目的制作,为把“影视摄影”课程打造为全国一流课程保驾护航。除此以外,学校通过与华为、索尼、佳能等世界知名公司合作,获取先进的摄影仪器,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最前端的拍摄设备,掌握最新的影视技术,助力“影视摄影”课程顺利“起飞”。

(二)学生“自主化”选课新模式

“影视摄影”课程由于其鲜明的专业特点及教学设备数量的有限,大多数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常常只针对本专业学生开设。但如今随着应用型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学生更讲求自主的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是如今学生很大的需求。因此,“影视摄影”课程应祛除因人设课、因专业设课的弊端,扩大选课范围。

(三)大力提升师资力量

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化产业的发展急需影视摄影行业的进步。人才培养更应符合时代的发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完成“毕业即就业”的目标,不仅需要产学深度融合,聘请地方影视产业中专业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学校任教;还应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建立与影视公司定向培训、教产流动的教学机制,以“优秀”带“优秀”,提升整体的教学实力。

三、结论

影视是先进文化的载体,摄影是展现先进文化的手段。影视摄影课程应紧拥时代发展的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手段,大力提升教师资源,培育更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