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婉玲 上海体育学院

一、数字化的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节点、宽带、资源管理和各种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新闻行业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过去,电视和广播传送的是模拟信号,但模拟信号的储存远没有数字化信号的简便。数字化信号的出现,打破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所有的媒介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字化,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数字技术的进步,不同媒介之间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逐渐融合,受众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媒介感受。而这些经过“加工”的新闻信息进行计算机程序处理,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所以,媒体产生的新闻信息无论怎幺传播、用什幺方式传播,最终都将聚集在网络这个平台上。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介

互联网的发展让新兴媒介走进大众的视野,新兴媒介是指当代最热、最给力的那些媒介,如博客网、维基网、脸谱网、推特网、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2]在新媒体时代,整个世界就是地球村,在传播方式上,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评论,传统的单向信息流动模式已不复存在,传受双方的界限变得模糊,在这里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具有双向互动性、多元性、去中心化等特点。在传播速度上,新媒体的即时性是传统媒介无法相比的。在传播内容上,新媒体上的信息海量、丰富、多样,兼容经过数字化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这些文本不仅可以在上面传播,而且还可以保存下来。新媒体的功能使受众更真实和更接近地感受信息,提高了受众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参与度,受众能够有效的行使自身的话语权。

如此看来,在新时代下,发挥新媒体的牵引作用十分重要。如今三网融合的态势已然形成,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行业的新业态频出,媒体融合进入系统性创新时期,内容付费和知识服务掀起新内容变革,用户生产内容、专业生产内容与社交属性成为平台发展的主要推力,人们接收新闻的渠道和形式又再一次得到了不一样的创新。[3]

三、新媒介引发的“后真相”

但也正是因为眼花缭乱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传播手段,受众越来越享受便利的新闻,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实质是削弱了受众的思考能力。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受众可以在互联网上编织自己现实未能实现的社会身份,体验不同的人生,在这其中也包括欺诈等等不良目的,新媒体给予受众“发声”的机会,同时也纵容了受众的欲望和肆无忌惮,网民对一些事件的热评和发帖容易被放大甚至发酵成热点,这就给假新闻和反转新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曾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在科技如此发达、网络如此便捷的当今社会,如何吸引眼球,如何获取流量,满足公众猎奇的心理需求似乎取代了新闻本质的真实,后真相时代来临。

在后真相时代,媒介伦理和媒体发展之间产生矛盾,受众接受信息逐渐追求证据,视频的重要性由此显现,人们不再一味地相信媒体报道的新闻,而是通过各种方法获取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新闻的真相,我们不得不正视在后真相时代中,被破坏了的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让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彰显主体性,新闻的真实赋予舆论更多元的视角。

四、小结

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新闻生产和发布的门槛,信息的时效性提升,内容丰富多样,我们在开拓视角的同时,信息爆炸、碎片化的阅读模式等使我们失去了思维能力,但是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受到冲击之后,我们又重新寻找思考的能力。虽然如今我们置身于新媒体环境下构建的拟态环境,又受到后真相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政府、媒体和受众三者之间互相维系与互动,齐心协力,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以下有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应加强舆论引导。互联网给予我们宽松的舆论环境,但绝对的自由会造成互联网秩序的混乱,政府可以利用科学技术进行适度把控、合理引导网络秩序。

二是新闻从业人员应规范报道,遵守职业道德。在新环境下,媒体要发挥自身的“工匠精神”,切莫让技术机械了自身的思维,精益求精,理智、客观、清醒地对待新闻事件。

三是受众应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因此,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是必然的。我们在享受知情权和话语权的同时,也应该时刻保持理性,少跟风、少起哄,社会秩序的维护不仅仅靠政府,也需要我们的努力,我们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自律,客观对待新闻信息,做一个真相的探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