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勇

摘 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的时代也随之改变,迎来了新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纪录片应该如何进行创作和创新值得思考。本文主要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深入地探讨和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之下,纪录片的传播以及发展现状,找到影响其的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内部关系。以期能够在了解实际情况之下,得出新媒体背景之下纪录片的创作和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纪录片;创作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2

新媒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称为是四大传统媒体之外的第五种,其通过移动通讯以及互联网等现代的信息技术来进行传播,传播的内容有文字、声音、色彩、图像等,给受众带来了全面愉悦的感官体验,也带来了传播的新时代。纪录片是时代发展的衍生物,也是瞬息万变社会的记录者,感受着时代的心跳,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做到了真正的常变常新。

一、在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的创作发行影响因素

(一)纪录片创作方式

新媒体区别于其他的媒体渠道就在于,提高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中心地位,传统的媒体渠道都是比较单一的、单向的,有着明确的传播和接受的角色。但是新媒体改变了这个过程,让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多了起来。就比如说:纪录片的创作者在开始拍摄之前可以把自己想要的选题上传到互联网上去,让网友自主地参与讨论,在创作的过程以及作品完成之后的评价过程也不能和网友脱节,需要网友提出宝贵的经验和建议。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全民拍纪录片成为可能,也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优势之处。全民拍纪录片不需要大众有非常专业的拍摄工具,也不需要大众承担昂贵的开销,大家手中的手机、路边的摄像机监控等,都能够成为记录的工具。日常中出现的流星般的精彩瞬间在群众的记录中得以保存,也是纪录片工作者进行纪录片创造的有效素材。举个例子来说,当在制作大型的交通纪录片时,光靠制作组的拍摄所得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收集得更加全面,就需要借助大众的力量,他们手里的素材更多的是“第一现场的画面”[1]。

(二)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受到社会中环境多样化的影响,纪录片不再是和从前一样起着宣教的作用,而是更加倾向对社会生活以及历史中的变化的思考,关注的重点也从“环境”“物”等变成了“人”,把人当作根本。就像是2012年播放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了大众的一致好评。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当初导言陈晓卿在开播之前把原片名定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是经过思考之后觉得这样的命名过于简单粗暴,给人一种说教的感觉,于是就重新起名,把重心转移到人和美食的内部关系之上。除了起名之外,为了想要更多地引起大众的关注,提高作品的收视率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导演在进行纪录片的拍摄和创作的时候,加入了更多的美学元素,参照了大量的美学理论。就比如说,把“冲突”“悬疑”等融入纪录片的创作之中去,让纪录片不再生硬。同样也可以利用更新的拍摄器具或者是拍摄技术来让纪录片更加有高级感,让观众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感。还是拿《舌尖上的中国》举例,它就是采用了更高级的 SONY-F55来进行拍摄,里面的拍摄技巧也非常巧妙,有着很多的深镜镜头、微距镜头以及长镜头等,让受众在观看美食制作的过程中,也有十足的美感体验[2]。

(三)纪录片的受众心理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众接受的信息量大量地增加,大众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与此同时,互联网进入了千家万户,手机也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在零散或者是空闲的时间大部分都选择用手机来进行消遣和娱乐。所以制作精良、短小简练的作品能够更多地吸引受众的关注,所以纪录片也需要积极地开发新的节目形式,把大众的“碎片化”的时间都充分地利用起来。新媒体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受众群体逐渐呈现年轻化的倾向,主要原因就是年轻的一代在网络中有着更多的话语权,也更熟练使用新媒体。当代的年轻人有着更高的思想性和逐渐,所以他们的选择也是更加有自己的个性,倾向于更加多元的主题,当遇见传统的说教形式的纪录片,这类的观众都会表现出兴致缺缺。

(四)纪录片的传播渠道

新媒体的背景之下,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以及传播的方式都被拓展了,也营造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环境和氛围。主要体现在目前发行播放的纪录片不仅仅是在电视台和电影院等场所播放,还可以放到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统计报告我们不难发现,直到2017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扩大到7.51亿。所以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也要顺势而变,需要利用好互联网来进行传播,发动潜在的观众。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之下,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地域以及其他的现实因素的影响,也为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的世界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越来越多的中国拍摄的纪录片的创作视角是在全球的视野上,也更加关注到国外的受众需要,受到世界的关注以及认可。就比如说《海上传奇》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在2010年获得了获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这就很好地证明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以及传播渠道的改变[3]。

二、新媒体背景下进行纪录片的创作以及创新的方式

(一)挖掘多样的创作题材

就像是上文说的,智能手机拍摄已经是我国群众常用的拍摄工具和方式,拍摄纪录片以及不再是制作人的专利了,很多的草根记录者也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欢迎。有些大众的视野非常独特,对待生活也更加热情、感情也更加真挚。在纪录片的作品中,也不缺乏生活中随手拍摄的东西,却成为优秀的纪录片作品的重要材料。所以,纪录片的制作者需要有和鹰一样敏锐的视野,关注到更多的渠道和平台,获得到更多的资料和真切的视频材料,在获得了作品素材之后,需要把握其中的内涵以及潜在的意蕴,把好的视频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去。纪录片作品创作素材的挖掘需要重点关注视频中的真实和精神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起观众的共鸣等。有一些好的网络纪录片就是类似的,举个例子来说《老人与狗》就是经典的代表作品。

(二)增加纪录片的美学性特点

所谓的增加纪录片的美学特点,就是指使用综合高超的拍摄手段,增加纪录片的故事性以及艺术特征。纪录片的美学艺术特点,首先可以借鉴类似的先进优秀影片的经验,再者就是要把握叙事的艺术和摄影的手法。我们常说的叙事的艺术特色就是指叙事的结构、方式以及在空间上的把控,这三个方面中包含这众多的因素,就拿叙事结构来说,有着阶梯式的递进式、板块式等。记录片的创作者需要要根据纪录片的选材、纪录片整体的特色来进行叙事方式的选择,这样也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加强影片和观众的共鸣,让观众感受视觉盛宴。摄影艺术中的镜头的使用也需要有一定的设计,需要巧妙地把握。在使用特写、空镜、长镜头等,都需要了解到这些镜头的含义和特点,创造出和纪录片主旨和谐的优质画面,其中也可以插入合适的音乐背景,营造出好的氛围,调动观众的情绪,增加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张力[4]。

(三)重视观众在观看时的体验

想要很好地照顾到观众在看纪录片的实际体验,就必须要抓住新媒体背景下观众的特点,在创作时就要更有针对性。新时代背景之下的年轻人有着追求更加有个性、更加多样化事物的特点,其消遣方式和观影的时间又呈现出“碎片化”的主要特点。基于此,纪录片在进行作品的创作以及题材的选择时,就需要认真地看待观众的兴趣,节奏松弛有度。观众爱看的题材常常是美食、网络、文化和宠物等,重大的实事和热点也会让观众掀起舆论小船,舆论的导向也在群众手中。所以,抓住受众眼球和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观众喜欢的题材或者是跟进实时的热点进行纪录片的创作。更重要的是,想要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纪录片的拍摄和叙述的节奏也需要加快。但是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快节奏和迎合,更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定的松弛度,给观众一些喘气和思考的时间,最好的就是把观众日常生活中的零散时间利用起来。就比如说,《古村物语》就是从2017年开始播放,只有短短的14集,每一集都是把古村落或者是其中的影响人物记录下来,每一集都精简到13分钟,但是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创新纪录片拍摄技术

好的纪录片摄影技术能够将影片的质量和品质显着地提升上去,有了高质量也能够获得新媒体中宣传的优势,使得“路转粉”。就像是在2016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主要采取的拍摄方式就是 120 帧每秒的超高帧率进行 4K 下的 3D 电影拍摄,这样的拍摄方式是新的电影技术发展的代表和新方向的体现。每当电影技术的更新和拍摄技术的改变,都能够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感受。一个专业的纪录片的创作人,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需要在拍摄中更新自己的拍摄工具,积极地应用新型的拍摄手段,以此来表现纪录片的感染力。目前比较流行的纪录片的创作拍摄技巧有:水下拍摄、延时拍摄以及高速拍摄,在运用好这些常规的拍摄技术之后,还需要应用好先进的影视动画技术、动作捕捉技术,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之下,纪录片的摄影技术也要顺应着变化而发展[5]。

三、结语

纪录片是非常重要的电影和电视的艺术形式,能够将事实记录并还原真实的事件,把历史记录下来,更是达到了教育和娱乐的统一,给大众普及生活中接触较少的知识。本文主要分析了在新媒体背景之下,纪录片的创作以及创新的方法,希望能够帮助纪录片创作的工作者抓住时代潮流,创作出大众更喜欢和欢迎的高品质作品。

参考文献:

[1]陈齐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西部广播电视,2017(14).

[2]宓鑫君.新媒体语境下主旋律纪录片的影像审美与创新——以系列纪录片《中国村落》为例[J].当代电影,2019(5).

[3]宋子钰.试论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创新与创作——以VICE媒体拍摄纪录片为例[J].记者观察:下,2019(1).

[4]张双燕,牧晓彤.新媒体背景下美食类网生纪录片的创新——以《人生一串》为例[J].青年记者,2019(15).

[5]王之月,俞哲旻,彭兰.新媒体背景下的网络纪录片创作——以澳大利亚SBS广播公司的纪录片节目为例[J].新闻界,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