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堃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存在,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水平对高职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心理状态影响、工作质量的影响和生活状态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着不良影响,因此研究如何解决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优化发展此课程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2

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是对大学生知识、技能培养,人际关系处理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的重要时期。而大学应当在注重对大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培养和扩展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思维活跃,乐于参与游戏活动,喜欢实时热点和话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同时也面临着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水平有待提高。在现代社会中,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忽视的情况,十分不利于我国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的提高和课程的深化发展,因此必须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时的适应性、自我学习能力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一、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

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助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做准备。

第一,进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现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做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助推我国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事实上,研究和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1]。

第二,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断出现心理问题在各个不同人群中扩大的现象。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庞大且艰巨复杂的任务,我国人民心理健康进步的速度实际上跟不上我国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中,教师或者校方必须加大关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积极采取措施完善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隐藏的心理潜能和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和积极应对挫折困难的心理素质能力。

第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学校里所学习到的所有知识或者技能等,都是要在将来应用到社会工作中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越办越多,人才也同样快速增多,但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提供具有更高的能力和更佳的素质的人才。

第四,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迅速普及和发展,“互联网+”教学模式越来越普遍,这也是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的提升,也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进阶,因此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有助于教育的现代化。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倾向偏斜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从问题出发,并以问题结束,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教育目标重点放在已经产生了心理障碍和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同时采取预防心理疏导或者辅导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活动。但是这种以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和教育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于片面,教学目前更多侧重于稳定校园安全,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难以满足现代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需求。

(二)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过度关注

实际上,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在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自己暂时不能够解决的困惑或者自己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的挫折,而这些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个体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有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具有阶段性和暂时性,通过他人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都是可以得到解决或者缓解的。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除了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处理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潜能,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真实效益,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难以完成这一目标[2]。

(三)只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则指的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相较于心理健康而言,更能够刺激人体内心的心理潜能,更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心理素质好的人在极大程度上能够确定这个人的心理健康,因此在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更要开展关于心理素质的全面工作,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支持型、应用型、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主。

(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比较落后

不少高职院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教育教学手段与方式比较落后,上课模式主要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参考书籍也多为纸质版书籍,配套资源也比较少。教师在课上对网络平台的使用、大数据的提取、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还有待提高。但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用好互联网+,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

(一)更新管理教育理念

更新管理教育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的根本,只有管理教育理念更新,适应现代社会教育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效益才能事半功倍,因此高职院校要有效地开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工作,首先就必须改善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管理层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则会进入常态化、长期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深度影响大学生对心理素质的认知和大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更新学校管理层的教育理念可以主要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入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定为任何专业的必修课,同时设定一定的学分;在教师资源方面,加大投入,应聘具有更高教学素质、更高专业素质的教师人才,加大教学的灵活性,此外,要求基础教师深入行业调查,或者派遣教师到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挂职学习,真实掌握行业心理相关知识,以最真实的感悟传授学生最可靠的心理知识。

(二)变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011年起,教育部则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的选修课或者必修课,但仍有部分高职院校以各种理由拒绝开设,即使开设课程,这一课程也只以讲授心理学的常识为主,与要求不一致,并未达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和最终目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必须正对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实际需求和不同的心理素质状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3]。例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转向行业心理的研究,除了要教授日常心理健康常识教育之外,还应当将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类,研究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的行业选择,就业之后在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心理活动等,针对研究不同岗位职业的心理预期,从而利用不同职业的不同特征,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教学,从而在实质上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

(三)更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准备不再是简单地制作课件,而是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足够的互联网知识和技术做支撑。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而言,还需要更新教学技术和方法,在制作和使用微课、善用实时互动的学习平台,能跟学生实时互动,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些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具有较高的网络工具应用能力;具有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评价能力;具有较高的网络道德水平。

(四)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

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现有的主要工作思路难以用量化的指标对学生实际的心理素质教学成果进行检测,没有一定的检测反映,就会阻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一步优化,因此,必须建立设定有实际根据的评价考核标准,例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定期地发布相关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并且以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的标准界定学生的心理素质状态,通过学生在问卷上的反映,及时收集学生相关信息,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优化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解决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实际提高,同时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情绪解决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以及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喆,杜琼.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3).

[2]李术红,孔德生,周华.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0).

[3]汤仕平.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成功(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