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

摘 要:做好高职学生的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学生是一支庞大的网络队伍,已成为新时代网络的主力军。非理性网络舆情,既是一个社会问题,有时也会演变为政治问题。本文以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分析高职学生非理性网络舆情的现状,探索正面引导的新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监管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网络舆情;意见领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青年学生在其中占比最大,而高职院校学生已经成为其中的主力军,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网络在高职学生中的迅猛普及,也为各种思想和言论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大学生活中,手机和电脑基本上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品,微信、QQ、微博、贴吧、抖音、快手等各式软件更是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的重要平台。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加上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阅历浅,思维方式及个性发展尚不稳定等特征,校园网络舆论容易偏离主流思想,出现可能危害校园安全与稳定的思想和行为状态。面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的个性特质,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监管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其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如何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空间获取正能量信息,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显得十分重要且日益紧迫。

一、调查现状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八个系部三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6份,其中有效问卷201份。问卷调查基本情况见图1。

(一)高职学生上网时间普遍较长

从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上网时间普遍较长,每天都会上网的学生已达85%以上,上网时间每天超过4小时的学生达到50%以上,且手机上网的比例已接近80%,高职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的“原住民”。具体结果如图2、3、4。

(二)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关注信息的多元化

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关注很多信息,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他们不仅利用网络购物、聊天交友,还会关注娱乐信息、国家社会舆论信息等(图5)。

(三)高职学生中存在“沉默的大多数”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问及“是否经常在网络上发帖”的问题后,只有5.47%的同学选择了“经常”,45.77%的同学选择“从不”,48.76%的同学选择“偶尔”。对于校园热点,也有53.23%的同学选择了不发声,32.34%的同学选择了“偶尔发声”。这一结果也显示出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数”现象,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做听众和吃瓜群众,选择“默默关注事件进展”,这部分同学占到了调查者的56.72%。

(四)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应加强非理性网络舆情引导

在被问及“对校园非理性网络舆情事件看法”时,92.04%的同学认为应用道德法律加以约束和制止,并且在加强舆情引导方面,70.65%的同学选择了辅导员,46.77%的同学选择了学生干部,62.69%的同学选择了学校管理人员,43.78%的同学选择了思政教师,学生对于健康的网络空间大都持渴望态度。

二、高职院校非理性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一)学生的特殊性

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稚嫩、看待问题情绪性化强的现象,但是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之间素质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异。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在录取分数上相差较大,虽然分数不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还是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一定的区分。部分高职学生在入学前就读的是职校,注重专业的学习,对于基础学科知识不甚重视[1]。进入大学后,高职学院培养的是实践技能型人才,而非学术性人才。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为三年,第三年学校就要求学生实践和实习,所以学生的实际在校时间大打折扣。这些原因导致高职学生们更加务实,偏向关注技能的提升,综合能力较弱,对文化生活不敏感,对时政大事件的理解和把握深度不够,在网络环境中鲜少能产生意见领袖,容易被舆论趋势带偏。

(二)学校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近年来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发展迅速,但是与有文化底蕴积累的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条件、环境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高职院校的资金渠道有限、教师资源流动性强,导致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弱。这就造成高职院校不能建立自己的特色网络交流平台,只能依靠官网等公共性的网络工具,学校无法对学生的诉求问题及时沟通引导,缺乏专业的老师引导学生的非理性网络舆情。这也是不能及时阻止高职学生非理性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院校非理性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舆情管理方式单一

高职学院对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主要是基于思政课程,对学生的三观方面进行引导。开展思想政治课程确实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但是新媒介的普及,以及大学生注重追求个性潮流的思想,使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我们应该顺应潮流,借助新技术媒介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3]。同样的,传统的网路舆情管理模式也不再适应现在的局面。学校往往在网络舆情初露端倪的时候不注意,或是不能及时监控信息,等到舆论愈演愈烈变成严重的问题时才开始重视,匆忙地开始解决问题。如果高职学校不能平息愤怒,还会造成更广泛的影响。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从现有的关于网络舆情的法律条文来看,由于国家对网络舆情的关注起步晚,还未形成系统性的法律规定,网络上还是有很多人在制度的灰色地带不负责任地散播谣言曲解事实。这就需要高职学校立足实际,依据对学生的直接管理经验来不断完善这些规定。

(三)校方缺乏管理团队

要使高职学校的非理性网络舆情问题得到改善,学校首先要做的是建立一支能与学生进行沟通、专业性强的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团队。然而现状是,大部分高职学院都是由学生干部来负责其管理,学生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素养,根本无法胜任。团队最好要由不同职能的老师组成,这样才能及时监督到网络舆论的动态,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由专门的老师来分析引导。

(四)德育内容贫乏

即使大学生每天都要使用网络浏览信息,但是学校的德育网站一直得不到学生的喜爱。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德育网站都是书面化的教育理论,僵硬地要求学生按教条做事,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排斥。

四、非理性网络舆情下高职学校的教育策略

(一)建立健全非理性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非理性网络舆情的预警、应对、反馈机制,全面掌控非理性网络舆情,将校园不和谐因素扼杀在萌芽。首先,要建立非理性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这就需要在平日里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利用辅导员和学生干部随时监控网络平台的不和谐发声,及时解答学生关切的问题和热点,关注网络舆情动向,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化被动为主动,将舆情控制化解在校内。其次,要建立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应急反应机制。高职院校要在各部门的协同下建立非理性网络舆情应急处理预案,在发生非理性网络舆情的情况下,要由主要负责部门主动发声,统一口径,澄清事实曲折,切忌草率了事,错误发声。必须坚持做真做实调查研究,避免掀起“第二次舆情”。再次,要建立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处理反馈机制。在舆情结束之后,要对舆情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以后更好地应对非理性网络舆情爆发提供参考指导。

(二)培植网络“意见领袖”,提高学生素质

正确应对非理性网络舆情,就要提高学生主体的素质,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要做好这项工作,高职学校首先要塑造“网络意见领袖”。校方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创建官方账号,平时对热点事件或者是学校周遭的事情发表意见,要做到立场公正,语言有理有据,使人信服。平时针对学生的留言与投诉挑选重点回复,有可以采纳的意见可以公布出来。这样一旦发生非理性网络舆情,校方就能利用意见领袖的作用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把舆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其次是关注高职学生本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关注的内容也不同,学校也会关注不到的方面。只有提高高职学生本身的思维辨别能力才能全面提高舆情应对效果。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校可以把握好课程思政的教学,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利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打造同心圆,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发挥志愿活动和红色文化在校园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用双手带来的幸福感、快乐感。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洗涤心灵,提升道德境界。师生一起参与活动,在集体的氛围中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在遇到问题时也能相互信任。

(三)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

在面对非理性网络舆情的时候,高效率的反应离不开强有力的团队。网络舆情对于高职学校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面是校园内的,另一面是非校园内的。对于校园非理性网络舆情,应该由校方的管理人员组成团队负责。因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负责学校的采购、规则制度、健康安全等日常方面,对学校的运行流程比较熟悉,他们来解决问题的效率更高。一旦学生对校园内的个别章程有异议,管理团队能直接对学生的意见做出考虑回复,省去了中间环节,避免学生在这个期间在网络上把问题发酵闹大,造成恶劣的影响。对于非校园非理性网络舆情,学校要做的是正确引导。首先要给学生搭建一个校园交流平台,有属于学校自身的资源库,让学生能在平台上自由地交流。对于争议性的话题学校不能屏蔽讨论,这只能起到反作用。学校要配置专门的平台管理成员,针对非理性舆情的发展情况,快速提出解决措施,对症下药,剔除学生的错误思想,引导舆情走向积极的方向[2]。

(四)打造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座谈会上讲到,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校园网络空间则是高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高职院校要立足实际,打造自己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好网络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心。要坚持立德树人,筑牢网络同心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加大优秀网络文化供给,扩大校园网络文化影响力,用活新媒体,打造新思政,切实增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要丰富德育内容,打造特色网络文化品牌,让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真正发展成为信息资源的宝库、学生的精神家园、主流文化的弘扬阵地和素质教育的推动平台[3]。

五、结语

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强高职学生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引导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只有建立起强有力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和高素质的舆情引导队伍,才能使非理性网络舆情得以快速解决和有效控制,才能为广大青年学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办学方针,才能不断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孙伟.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5(2).

[2]施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效性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3]杨翠华.网络舆情视域下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