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如佐

曲线与方程在教材中着墨虽不多, 却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和重点,在历年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试题重在考查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衍生出来的一些题型往往需要依赖于其基本原理才能得到解答. 求曲线方程的题目若出现在主观题中,则综合性强;若出现在客观题中,则可以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解题,为容易题.

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的对应关系,会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用方程的观点实现几何问题代数化解决.

(2)掌握求曲线(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能用直接法、定义法、待定系数法、相关点法和参数法求曲线方程.

难点:(1)求出轨迹方程后要注意检验,多余的点要扣除,遗漏的点要补上.

(2)能根据圆锥曲线的性质,拟定具体的解题方法,如参数的选取、相关点变化的规律及限制条件等.

方法突破

1. 一个核心

通过坐标法,由已知条件求轨迹方程,通过对方程的研究,明确曲线的位置、形状以及性质是解析几何需要完成的两大任务,是解析几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2. 五个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1)直接法:直接利用条件建立x,y之间的关系F(x,y)=0.

(2)待定系数法:若已知所求曲线的类型,求其方程,则先设出所求曲线的方程,再由条件确定方程中的待定系数.

(3)定义法:先根据条件得出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已知曲线,再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4)相关点法:动点P(x,y)依赖于另一动点Q(x0,y0)的变化而变化,并且Q(x0,y0)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x,y的代数式表示x0,y0,再将x0,y0代入已知曲线求得动点P(x,y)的轨迹方程.

(5)参数法:当动点P(x,y)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考虑将x,y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

3. 失误与防范

(1)求轨迹方程时,要注意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是一一对应关系.检验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方程的化简是不是同解变形;二是方程是否符合题目的实际意义.

(2)求点的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不同的要求,求轨迹时,应先求轨迹方程,然后根据方程说明轨迹的形状、位置、大小等.

典例精讲

例1 已知两个定圆O1和O2,它们的半径分别是1和2,且O1O2=4. 动圆M与圆O1内切,又与圆O2外切. 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何种曲线.

思索 利用两圆内、外切的充要条件找出点M满足的几何条件,结合双曲线的定义求解. 要分清是整个双曲线还是其中一支.

破解 如图1,以O1O2的中点O为原点,O1O2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O1O2=4,得O1(-2,0),O2(2,0). 设动圆M的半径为r,则由动圆M与圆O1内切,有MO1=r-1;由动圆M与圆O2外切,有MO2=r+2. 所以MO2-MO1=3. 所以点M的轨迹是以O1,O2为焦点,实轴长为3的双曲线的左支. 所以a=,c=2,所以b2=c2-a2=. 所以点M的轨迹方程为-=1 x≤-.

例2 设直线x-y=4a与抛物线y2=4ax(a为定值)交于A,B两点,C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求△ABC的重心的轨迹方程.

思索 设△ABC的重心的坐标为G(x,y),利用重心坐标公式建立x,y与△ABC的顶点C的关系,再将点C的坐标(用x,y表示)代入抛物线方程即得所求.

破解 设△ABC的重心为G(x,y),点C的坐标为C(x0,y0),A(x1,y1),B(x2,y2). 由方程组x-y=4a,y2=4ax消去y并整理得x2-12ax+16a2=0. 所以x1+x2=12a,y1+y2=(x1-4a)+(x2-4a)=(x1+x2)-8a=4a. 由于G(x,y)为△ABC的重心,所以x==,y==.所以x0=3x-12a,y0=3y-4a. 又点C(x0,y0)在抛物线y2=4ax上,所以将点C的坐标代入抛物线的方程得(3y-4a)2=4a(3x-12a),即y-2=(x-4a). 又点C与A,B不重合,所以x≠(6±2)a.所以△ABC的重心的轨迹方程为y-2=(x-4a)(x≠(6±2)a).

例3 已知动圆过定点A(4, 0),且在y轴上截得弦MN的长为8.

(1)求动圆圆心的轨迹C的方程;

(2)已知点B(-1,0),设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轨迹C交于不同的两点P,Q,若x轴是∠PBQ的角平分线,证明:直线l过定点.

思索 (1)利用曲线的求法求解轨迹方程,但要注意结合图形寻求等量关系;(2)设出直线方程,结合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求解,要特别注意判别式与位置关系的联系.

破解 (1)如图2,设动圆的圆心为O1(x,y),由题意得O1A=O1M.当O1不在y轴上时,过O1作O1H⊥MN交MN于点H,则H是MN的中点,所以O1M=. 又O1A=,所以=,化简可得y2=8x(x≠0). 又当O1在y轴上时,O1与O重合,点O1的坐标为(0,0)也满足方程y2=8x,所以动圆圆心的轨迹C的方程为y2=8x.

(2)如图3,由题意,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b(k≠0),P(x1,y1),Q(x2,y2). 将y=kx+b代入y2=8x中,得k2x2+(2bk-8)x+b2=0. 其中Δ=-32kb+64>0.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 ①,x1x2= ②. 因为x轴是∠PBQ的角平分线,所以=-,即y1(x2+1)+y2(x1+1)=0,即(kx1+b)(x2+1)+(kx2+b)(x1+1)=0,即2kx1x2+(b+k)(x1+x2)+2b=0 ③. 将①②代入③得2kb2+(k+b)(8-2bk)+2k2b=0,所以k=-b. 此时Δ>0,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y=k(x-1),即直线l过定点(1,0).

例4 (2014年高考广东卷)已知椭圆C:+=1(a>b>0)的一个焦点为(,0),离心率为.

(1)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2)若动点P(x0,y0)为椭圆C外一点,且点P到椭圆C的两条切线相互垂直,求点P的轨迹方程.

思索 第(1)问根据条件容易用待定系数法求出椭圆方程;第(2)问设过点P的切线方程时,要分当l1⊥x轴或l1∥x轴时和当l1与x轴不垂直且不平行时两种情况求解. 当l1⊥x轴或l1∥x轴时,得P(±3,±2);当l1与x轴不垂直且不平行时,设出直线的斜率为k,写出其方程与椭圆的方程联立得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可知k,-是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消去k得点P的轨迹方程.

破解 (1)可知c=,又=,所以a=3,b2=a2-c2=4. 所以椭圆C的标准方程为+=1.

(2)设两切线为l1,l2,

①当l1⊥x轴或l1∥x轴时,对应l2∥x轴或l2⊥x轴,可知P(±3,±2);

②当l与x轴不垂直且不平行时,x0≠±3. 设l1的斜率为k,则k≠0,l2的斜率为-.l1的方程为y-y0=k(x-x0),联立+=1,得(9k2+4)x2+18(y0-kx0)kx+9(y0-kx0)2-36=0. 因为直线与椭圆相切,所以Δ=0,得9(y0-kx0)2k2-(9k2+4)[(y0-kx0)2-4]=0,所以-36k2+4[(y0-kx0)2-4]=0,所以(x-9)k2-2x0y0k+y-4=0.

所以k是方程(x-9)x2-2x0y0x+y-4=0的一个根,同理-是方程(x-9)x2-2x0y0x+y-4=0的另一个根. 所以k·-=,得x+y=13,其中x0≠±3. 所以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13(x≠±3).

因为P(±3,±2)满足上式,所以综合可知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13.

变式练习

1. 设圆(x+1)2+y2=25的圆心为C,A(1,0)是圆内一定点,Q为圆周上任一点. 线段AQ的垂直平分线与CQ的连线交于点M,则M的轨迹方程为( )

A. -=1 B. +=1

C. -=1 D. +=1

2. 设过点P(x,y)的直线分别与x轴的正半轴和y轴的正半轴交于A,B两点,点Q与点P关于y轴对称,O为坐标原点. 若=2,且·=1,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 )

A. x2+3y2=1(x>0,y>0)?摇?摇?摇?摇?摇

B. x2-3y2=1(x>0,y>0)

C. 3x2-y2=1(x>0,y>0)

D. 3x2+y2=1(x>0,y>0)

3. 直线+=1与x,y轴交点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

4. 已知动点P(x,y)与两定点M(-1,0),N(1,0)连线的斜率之积等于常数λ(λ≠0).

(1)求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

(2)试根据λ的取值情况讨论轨迹C的形状.

5. 已知点P是圆O:x2+y2=9上的任意一点,过P作PD⊥x轴于D,动点Q满足=.

(1)求动点Q的轨迹方程;

(2)已知点E(1,1),在动点Q的轨迹上是否存在两个不重合的点M,N,使=(+)(O是坐标原点). 若存在,求出直线MN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D 因为M为AQ垂直平分线上一点,则AM=MQ,所以MC+MA=MC+MQ=CQ=5,故M的轨迹为椭圆. 所以a=,c=1,则b2=a2-c2=,所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1.

2. A 设A(a,0),B(0,b),a>0,b>0. 由=2,得(x,y-b)=2(a-x,-y),即a=x>0,b=3y>0. 点Q(-x,y),故由·=1,得(-x,y)·(-a,b)=1,即ax+by=1. 将a,b代入上式得所求的轨迹方程为x2+3y2=1(x>0,y>0).

3. x+y=1(x≠0,x≠1)

4. (1)由题知,直线PM与直线PN的斜率存在且均不为零,所以kPM·kPN=·=λ,整理得x2-=1(λ≠0,x≠±1). 即动点P的轨迹C的方程为x2-=1(λ≠0,x≠±1).

(2)①当λ>0时,轨迹C为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除去顶点);

②当-1<λ<0时,轨迹C为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除去长轴两个端点);

③当λ=-1时,轨迹C为以原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除去点(-1,0),(1,0));

④当λ<-1时,轨迹C为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除去短轴的两个端点).

5. (1)设P(x0,y0),Q(x,y),依题意,点D的坐标为D(x0,0),所以=(x-x0,y),=(0,y0). 又=,所以x-x0=0,y=y0, 即x0=x,y0=y. 因为P在圆O上,故x20+y20=9,所以+=1.所以点Q的轨迹方程为+=1.

(2)存在. 假设椭圆+=1上存在两个不重合的点M(x1,y1),N(x2,y2)满足=(+),则E(1,1)是线段MN的中点,且=1,=1.即x1+x2=2,y1+y2=2.又M(x1,y1),N(x2,y2)在椭圆+=1上,所以+=1,+=1.两式相减,得+=0. 所以kMN==-,所以直线MN的方程为4x+9y-13=0. 所以椭圆上存在点M,N满足=(+),此时直线MN的方程为4x+9y-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