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艳

[摘 要] 初中数学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概念学习,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探讨了提升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数学概念;概念教学;学习效率

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是开始于概念的学习,数学概念也是学生分析和处理数学问题的基础. 初中数学课堂上,我们如何提升学生概念学习的效率呢?对此笔者有以下思考.

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重概念引入的现实背景,让学生结合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与提炼,充分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一点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新课程理念也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将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对一些生活化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处理.

反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或是将概念的内容变成枯燥的“文字加习题”,这只会不断弱化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是对数学学科价值的一种贬低. 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更加完整、更加本质地认识数学概念的属性,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将数学理论与生活问题联系在一起. 这也能让学生为概念理解酝酿更好的思维状态,同时还能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比如在引导学生建立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创设以下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情境创设:模拟招聘会.

主管:我们单位的员工待遇都很高,人均月工资为2500元.

员工C:我的收入在本单位属于中等水平,月工资为1900元.

员工D:我们这里好几个同事的月工资都是1600元.

该单位全部9名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表1所示.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应聘者,你觉得谁的话更有参考价值?请说明理由.

对于这个实际性更强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很多想法. 经过小组讨论,他们逐渐体会到三个数据所对应的含义:2500是一个平均数,是九个人工资总额除以9所得到的数值;1900是一个中位数,是将所有员工的工资数额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处在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值;1600是出现频次最高的数值,我们将其称为众数.

这样的教学处理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展示出来,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以更加生动而形象的方法来探求知识,这不仅能降低学习的难度,更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进取动力.

匹配概念的基本特征来选择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中的概念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配合概念的具体特点来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借此来引导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

1. 针对变化型的概念,采用“演示→观察→讨论”教学法

很多几何概念通常会和图形的位置变化有关,比如两个圆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内含、内切、相交、外切、外离等,这些就属于变化型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动态化的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形成对概念的认识,即让学生自己用白纸制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然后让其在自主演示中探求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样的做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更加生动而形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而且通过“演示→观察→讨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识概念,还有助于学生发现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 针对数字型的概念,采用“操作→探讨→总结”教学法

代数中有很多与数字相关的数学概念,比如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等等,我们将它们称为“数字型概念”,此类概念的抽象性很强,这也是学生概念学习的难点所在. 为了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掌握,教师要做到让抽象知识具体化. 就以“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认知为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让他们在操作中进行探讨和总结,进而完成对概念的认识. 具体步骤如下:(1)先请学生用刻度尺来测量数学教材和练习本的长度以及宽度,并要求学生计算面积;(2)请学生相互讨论所得结果的准确性;(3)引导学生对客观上的准确性以及操作中的近似性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单位由厘米改成米或毫米,进一步讨论结果的准确性和相似性,让学生总结出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3. 针对易混型的概念,采用“对比→区分→梳理”教学法

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概念有很多,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横向或纵向的联系. 正因为彼此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也导致学生在很多概念的辨析过程中发生混淆,此类概念被我们称作“易混型概念”.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此类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分,由此促进学生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进而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构建概念体系. 比如学生在学习“算术平方根”时,就需要和“平方根”的概念进行对比、区分来学习;又比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点间的距离”,这两个概念在语言组织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要指导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从而抓住本质特点,力求让学生对概念形成更加透彻而明确的认识.

实际上,初中数学的概念分类并非只有上面三种类型,教学方式也不一定局限于上述三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辨明概念的实质,同时也要立足于学生的能力特点和知识基础,为学生设计更易于掌握和理解的概念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