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国企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必须强化内部控制,规范各项操作、抵御风险,创设良好的国企发展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帮助国企创造更大的价值。国企要强化内部控制,做好自身定位,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发挥内控的效用,是目前国企急需考虑的重点,能够帮助国企做大做优。

国企强化内控的积极作用

首先,强化国企抵御风险水平。国企通过结合自身现实状况,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并且将其落于实处,将其融入国企各项经营活动中,如投资、筹资等,以便于准确辨识各流程中的风险,并且对其展开系统性地分析,及时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强化国企抵御风险能力和水平,真正提升国企整体运行效率、质量,以便于创造更大的价值。其次,确保国企资产完整、安全。完整的资产是国企各项开展活动的基础,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对于各项活动顺利开展进行全过程监督,评估和分析各环节操作是否合法、合规,从根本上避免人员出现违规操作,尽可能减少国企资产流失。通过运用内控制度,实现各项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从源头上防范和避免资源浪费或低效运用,保障资产完整、安全。

国企内部控制实施的问题分析

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 通过大量实践案例分析可知,内控管理制度不完善,作为国企内控执行不到位,效果不能有效发挥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在国企没有基于自身实际现状,充分汲取优秀企业的经验,制定完善、操作性较强的内控管理制度,使得各项工作开展缺少制度约束,不能明确各责任部门和人员的权限及职责,在开展每项工作可能出现职责交叉,无法明确各环节责任人,这不利于内控管理效果的发挥。但是,一些国企忽视这项工作,无法掌握其运用状况,灵活调整和修订,导致内控管理制度修订存在滞后性,无法为内控管理实施持续提供制度支撑。

内控风险排查、应对机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的构建和执行,直接影响国企战略发展和目标的实现,当前国企对于一些风险辨识、监管和应对能力不足,风险排查机制不完善,没有定量和定性相融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导致内控活动开展时,仍存在一些风险和阻碍,无法展示其自身效用,这不利于国企健康发展。从目前实际现状分析可知,国企内控风险排查和应对不到位,形成原因较多,具体表现在:第一,内控风险排查、应对机制不完善。目前,国企内控风险控制过程中,尚未结合实际状况,建立完善的内控风险排查、应对机制,不能对内控活动实施全过程做好风险辨识,仍存在内控风险排查不彻底、不全面,无法逐一制定应对策略,导致内控风险控制不到位。第二,内控风险应急预案缺位。对于国企内控活动实施中,内控风险应急预案缺位,无法第一时间启动,将内控风险由点扩大到面。

内控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 内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国企仍面临着一些痛点,主要是人员思想理念滞后,不能转变自身观念,正确认识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给予的支持和配合不到位。同时,也没有运用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内控信息化系统,无法实现信息互通和共享,导致各部门工作开展缺少完整、准确的信息,难以提升各部门决策水平,阻碍了国企健康发展。缺少内控信息化系统,不能主动收集和追踪相关数据、信息,难以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不能找到管理中的困境,及时改进和优化,难以有效展示内控信息化的优势。

内控活动执行不到位 其一,内控活动执行监督不到位。国企内控尚未设定内审机构、内控执行监督机制,如果没有设定独立、完善的内审机构,难以真正彰显内控监督的效用,不能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弱化内控执行监督效用。缺少健全、可操作性强的内控执行监督机制,不能交由专岗人员进行分析,对于内控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找到内控执行中的痛点,以便于及时改进和优化,导致内控执行监督流于表面,阻碍了国企稳定、健康地发展。其二,忽视内控考评工作。国企忽视了内控考评,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状况,设定完善的内控考评机制,以及多层次、立体化的内控考评指标,难以客观、真实地评估内控执行成果,也没有将最终考核成果与人员薪酬奖金、内控体系改进等挂钩,难以提升内控执行力,阻碍了国企又快又好地发展。

内控管理人员素养较低 其一,内部人员缺少培训。对于当前内控人员培训重视度不足,无法更新人员自身知识结构,也难以提升人员专业素养,不能高效开展的内控工作,无法有效发挥内控的效用。其二,外部人员招聘不到位。部分国企忽视了外部人才的挖掘,不能制定规范、标准的人员引进标准,难以引进高端、复合型的外部人员,无法为人员队伍注入新鲜活力,阻碍了内控的效用,弱化风险防范能力。

国企内部控制问题的解决策略

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 内控管理制度作为内控环境的重要组成,是国企内控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参考优秀企业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一套完善、可操作性较强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为每项活动开展提供指导,保证每项工作实施有章可循,能够明确各部门、岗位的主要职责和权限,真正将具体责任贯彻到位,避免各部门、人员间责任相互推诿,逐步提升内控工作效率,逐步增强国企抗风险能力。除此之外,国企内控逐步深化,处于不同的阶段,对内控制度体系的具体化、细化要求较高,应主动跟踪内控管理制度运用状况,灵活修订和改进,保证内控管理制度体系更先进、完善,为内控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以便于获取良好的实施成效,为国企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展示内控的效用,规范人员实际操作。

构建内控风险排查、应对机制 国企内控活动开展均贯穿着多个风险,要想真正发挥内控效用,就必须有效把控各类风险,避免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阻碍国企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转型。国企要注重内控风险的管理,尽可能减少不同风险带来的损失,将风险把控在可承受范围内,要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完善内控风险排查、应对机制。国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尚未结合自身现状,建立内控风险排查和应对机制,以保障涵盖全流程,从各环节中挖掘风险,形成完善的内控风险清单,系统性分析内控风险特征、影响程度,并且有针对性提出应对方案和策略,最大限度将内控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第二,建立内控风险应急预案。国企必须设定内控风险应急预案,对于突发性的风险第一时间进行应对,避免风险由点到面,建立高效的风险评估组织小组,及时做好反馈和优化,并且将内控风险控制成效和结果作为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加快内控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和推广,为国企内控创新和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内控效率、质量,必须强化内控信息化建设,保证国企自上而下形成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意义,给予全面的配合和支持,加快内控信息化建设进度和质量。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内控信息系统,真正打通各部门壁垒,以实现信息共享,及时为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支持,发挥内控信息化的作用。借助高效、可靠的内控信息系统,利用固定工作流程,实现内控工作流程化、数字化、规范化,运用大数据技术自动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从中找到管理中的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和策略,使得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以便于呈现内控信息化的价值。

例如,某集团主营业务包含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装修装饰工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预拌商品混凝土生产、销售;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等,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技术,提高内控的效率、质量。信息化建设在国企内控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是规范经济、业务强有力的抓手,运用5G、Al、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兼容、安全、高效的内控信息系统,带来一系列的优越成果:一是实现“人控”到“机控”,实现内控自动化管控。将风险点融入内控信息系统中,可以从源头上可以避免人员不熟悉业务知识、内控执行乏力等问题,保证内控自动化核对、自动把控。二是实现全过程留痕化管理。在内控信息化支持模式下,各审批环节的痕迹都可长期留存,为持续追责提供技术支持,增强审批人员责任意识。三是动态追踪和分析。内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依托信息系统灵活追踪各项管理状况,如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分析各项管理任务中的困境,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法,保证内控管理信息化建设到位,增强监管效能。

保证内控活动执行到位 要想真正将国企内控活动执行到位,就必须从思想、行动层面高度重视,一方面,强化内控执行监督,依照国企现实状况,建立独立性较强的内审机构,并且遵循岗位不相容的原则,科学设置各岗位,设置完善的内控执行监督机制,在实际设定过程中,应紧扣市场发展主潮流,结合国企当前现实状况,掌握国内外客观环境,在实践中进行优化和改进,保证其先进性、可操作性,发挥内控执行监督效用。另一方面,强化内控执行考评。国企按照内控执行需求,构建可行的内控考评机制,明确规范、统一的考评标准和范围,评估各责任部门内控执行成果,主动做好复盘管理,提高内控执行考评结果应用率,将其与人员薪酬奖金、内控体系改进等挂钩。

提升内控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内控管理需要高素养的人员提供支持,既要掌握最新的内控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数据挖掘能力、沟通能力等,培育一支高端的内控人员队伍,顺利开展各项活动。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建议国企强化人员培训,通过多元化的调查,了解人员的薄弱点,从而有步骤、有条理地制定内控管理人员培训计划,目的在于提升人员综合素养,保证人员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高效开展内控活动,发挥内控的效用,规范国企内部操作,防范经营风险,促进国企做优做强。

对于国企来说当今发展日新月异,加强内控是防范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内控效用的发挥,阻碍了国企高质量地发展。要想真正解决这一困境,国企要重新做好市场定位,着重分析内控实施中的不足,找到问题根源所在,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提升内控有效性,真正发挥内控的作用,帮助国企健康、稳定地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开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