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芳 修艳欣 李梦姣 田 钢 吴嘉旭

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引言

青海以悠久的历史和奇特的地域环境在大西北迅速崛起,现已发展为西北地区经济建设重点扶持的省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以及附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等,这些足以让青海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海旅游产业中站稳脚步。本文通过研究青海省互助县依托当地独特的土族民族文化,结合地方特色和旅游产业特色。

一 “非遗+旅游”融合开发的基础

目前,国务院公布了四批共计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大部分植根于乡村城镇。非遗对乡村城镇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在更新基础设施、改善城镇面貌、提高当地经济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乡村城镇振兴的助燃剂[1]。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迄今为止,青海省政府已正式公布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50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达64项(藏族项目36个,土族项目8个,撒拉族项目3个,蒙古族、回族项目各2个,汉族项目10个,综合项目3个)。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0类,它们分别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传统手工技艺、杂技、竞技与传统医药。

二 互助土族自治县“非遗+旅游”融合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一)开发现状

1 文化展馆系列众多,表达形式多元

文化展馆主要以实物、视频、音频等方式对外向游客进行展示,互助土族故土园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全面的向各地来青游客展示了土族这一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

2 民俗节庆活动蓬勃开展

互助土族自治县已将民俗节庆活动作为对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效窗口,通过开展各系列的民俗节庆活动吸引游客,由此,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了初步提升。互助土族故土园是集休闲度假、游览观光、民俗体验、宗教朝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它每年都会开展各种民俗节庆活动。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着成绩的情况下,还应清醒地看到,当下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多重困境。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传播整体上呈现良好局面,但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2]。

1 传承人面临“绝灭”困难

近年来,在盘绣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各级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做了充足的功课,在挖掘和保护这方面组织专家、拜访传承人、调研市场等获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大部分盘绣刺绣艺人年龄处于偏高阶段,而年轻人更不愿意接触这一领域,选择外出打工,导致一些绝技失传,这些状况让抢救、保护、传承成为当务之急。

2 产品品牌意识薄弱

优秀的民族非遗文化要想走向全世界,就得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一个产品它的价值不能只局限于供人们去欣赏,更多的是将它推广到全世界,将它的美学价值和民间艺术价值展现出来,再对它进行时尚的设计,多途径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 产品设计理念落后

由于非遗传承人逐渐变少,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现象愈发严重,因此政府在抢救和保护传承人方面做了很多功课。当地政府部门支持在高校举办一系列培训班,着重培养刺绣盘绣艺人的设计理念,推陈出新,及时跟进市场的最新需求。

4 宣传促销方式单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需要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互助土族自治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宣传、促销方式停留在静态展示方面,主要以传统的图片、文字为主,依托现代多媒体为承载方式的内容比较稀缺。结合图片文字和音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外宣传促销,这样更能便利且有效的使游客了解到更多的直观、实时更新的信息[3]。

5 资金困难

盘绣刺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必定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抢救濒危的传统技艺。但刺绣盘绣所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是大到不可想象的,单靠国家投资是无法解决资金紧张的局面。我们的一致目标是寻求社会资源,获取多方融,让更多的公益企业关注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开发、传承与保护。

三 “旅游+非遗”融合开发研究的策略或建议

(一)加强路径认同,夯实融合发展基础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拓展市场参与度,也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旅游产业参与者的合作。号召青海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从文化认同角度打造出附有丰富地域特色的旅游印象[4]。不局限于单纯展示性的融合,想得到更高的评价,就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用到现代旅游业的各大元素中,着眼未来市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各个展览馆中搬出来,融入到青海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去。

(二)推动组织深度融合,区域协力发展

根据近年来我国对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支撑政策,按青海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之前的传承保护机构、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地方可以成立合作社,邀请着名的设计师开展教学,培训刺绣艺人的时尚设计理念,从而更好地制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借助快手、抖音等一系列电商平台,包装设计制作产品外观、通过互联网网络大数据的线上宣传、营销及运营,对对外销售产品加以物流配送等支持,将刺绣盘绣产品推向市场推广到世界各地。

(三)培训传承人

高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的功能,可以利用科学优势培养土族刺绣继承人,为传承人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提高刺绣人的设计理念、文化素养。因为大部分人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利用高校这一社会资源优势来培训传承人[5]。

(四)了解市场需求

如何适应市场,不断扩大土族盘绣市场,让民族刺绣发扬光大,可以结合“旅游+非遗+农户”的发展模式,每年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将旅游产品展现出来,同时让游客参与到刺绣的制作过程中来,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吸引游客,从而更好的推广自己的品牌[6]。另外,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发展方向,贴合市场的最新需求,重视土族刺绣盘绣的培训与发展,在村的村民们将自己的农闲时间利用起来。

(五)创意产品设计,融入现代生活

自然界中的生存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用在文化遗产上同样适用。现如今是创意经济时代,一个好的产品创意对相应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发挥产品创意的力量,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将“非遗+旅游+刺绣+扶贫”结合起来,运用创意将土族刺绣产品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四 结语

近年来随着青海省旅游产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必将成为今后两者追求双赢的一种“潮流”趋势。优秀的文化遗产既要保护传承好,还要活用起来,用文化提升旅游产业的品质内涵,整合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相互促进达到利益共赢,而本文研究的土族刺绣这一传统手艺恰好呈现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非遗只要树立“搞创新”“树品牌”“寻发展”“求合作”的工作理念,用科学的眼光和扎实的脚步,就一定能走出融合发展的新道路。但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个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能为了迎合游客的个人喜好去开展相应的旅游业,从而失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真实性,每个人注重到这一点,才能在旅游产业开发中既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真实性、顺利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合宜的从旅游产业开发中获得相应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