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婷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元 628017

引言

新时代,“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合作发展倡议下,市场缺口进一步扩大,旅游业作为辐射性、带动性非常强的产业,具有联通、开放、包容的先天优势,我国旅游业发展迎来新机遇[1]。顺应时代变化新形势,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采用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培养与“一带一路”战略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国际旅游人才,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2-3]。然而,高职院校因其地理位置、专业水平等因素限制,对外开放水平有限,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低,教育资源优势不明显,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师资水平高低不一,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全适应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建设需要。如何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力,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源上保证旅游高质量人才的输出,在“一带一路”潮流中脱颖而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一)教育教学理念脱节

教育竞争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学术类高等院校的竞争核心,而师资队伍水平又是教育的关键发力[4]。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结构比例虽有改善,但多以本科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为主,专业技能水平比较欠缺,特别是英语水平有限,高学历人才更是不愿到此类院校任教。且在教师聘用上以技能型、大师型聘用为主或者以职称、学历、论文发表为主,忽略了是否具备全球视野、国际旅游企业实践经历等要素。同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多源于自学积累或吸取校内外资深优秀教师的已有经验,与一带一路区域内或者海外其他高校教师多边、双向交流甚少。致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国际开放、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脱节,缺乏文化冲击下的包容性与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与“一带一路”不契合

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国内高校间以相互连通、开放、包容、共享、协同创新的理念,建立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合作,以服务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5]。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国际发展战略的眼光、国内国际影响力较低、革新速度缓慢,未能有机会加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缺少领域内合作与交流,仍保持原有的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模式,采用传统课程结构,缺少与“一带一路”相契合的学科课程,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也相应地未涉足相关教学内容,比如沿线区域内各国旅游文化、语言、历史地理环境特征、国际环境与局势的教学等。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盲目建设专业特色、追求专业齐全,甚至出现生搬硬套地建设专业群、产教群的现象,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质疑,出现了“学习杂而不精,课程广而不专”的现象。

教师教学内容没有战略新高度,使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原有传统旅游学科知识步入现阶段国际化水平趋势愈加明显的就业环境中,适应性差,竞争力低。

(三)教学方法不注重有效实践

高职院校虽注重推行产教研联合,但产教研还停留在浅显单一层次,校企合作也倾向于单向的需求,缺少双向的需求互动,受经济区域的限制比较明显,再加上管理制度、经费不足等影响,高职院校的国内外产教研结合不足,学生走出国门的行业、区域性不平衡[6]。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更是难以进入国际型旅游组织或企业进行深度实践学习,只有极少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拥有一带一路访问学者机会,但交流机会有限、时间短、要求高。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并未走“走出国门看世界”,缺少与沿线国家合作交流、学术探讨的机会,更是缺乏国际项目实践经验,致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只注重传统旅行社、酒店的基层专业实习,缺乏沿线区域内国际化旅游组织与旅游企业的深化实习和高水平职业技能培训,故而院校内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质量、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导致二本院校学生缺失面向国际高水平旅游企业的上岗能力,亦难以发展为与“一带一路”接轨的、具备全球化视野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并重的新型国际旅游人才。

(四)教师教育教学后劲不足

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职称评选、激励机制等更倾向于参加技能比赛、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等,教育教学的考核主要是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主观评价,缺少细致的量化考核标准。教师们唯论文、唯科研、唯比赛,盲目追求论文数量、科研项目级别、比赛名次,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差,经常处于上课出现,下课消失的状态,由于想评职称的驱使,使得学术不端现象层出不穷,论文质量有待提升,教育教学后劲不足。

二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一)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准入标准

旅游业国际形势一片大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迎来新趋势,建设双高型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需相互借力、相互促进。高职院校要改变原有的以学历、职称、论文发表为主的传统聘用考核机制,聘任具备国内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准入标准,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二)培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国际教育教学观

高职院校由于本身师资水平相对优势较弱,更要抓住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互联互通,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双多边交流,虚心求教,改变原有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时代潮流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全局观、全球观,从而达到国内国际视野平衡发展。

(三)创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内容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避免盲目追求专业群建设,盲目追求专业全面化,要注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及科目设置的创新,创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内容,引入与“一带一路”相契合的专业课程,引导教师钻研国际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各国旅游文化、民俗风俗、旅游文明、语言、历史、地理环境特征、国际环境与局势的教学。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结合战略新高度,使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吸收更包容、更全面的旅游专业学科知识,提高国际化水平,增强适应就业的能力。

(四)拓展教师国际交流合作,联合沿线师资力量,打造教育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整合学院与地方资源,冲破经济区域的限制,努力融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发展朋友圈,打造教育命运共同体,并进行跨国与跨境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国际交流合作,联合沿线师资的资源与力量,与沿线国家定期互换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教学,互换优秀历史、民俗、语言教师等交互教学,与沿线国家高职院校同呼吸共命运。

(五)“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打造国际化“双师型”教师

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式,着力打造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国外访学、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到国际旅游企业中交流学习或跟岗锻炼;另一方面,让国际型旅游企业或旅游组织的高管定期到高职院校兼任教师。更新教学方式,运用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领域内国际化旅游企业或组织的深化实习教育和高水平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在“一带一路”潮流中的上岗能力。

(六)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学习锻炼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要弥补先天不足的缺陷,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优化绩效管理,注重教育教学的客观细化考核,并增加经费投入、调整管理制度,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保障,稳定师资来源。同时,构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研修班,适度降低一带一路访问学者标准,扩大一带一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学术往来、文化交流、访学规模,延长访学时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修学习,建立旅游教师长效锻炼机制,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双语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

三 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冲破经济于区域限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各个环节,进一步深化国内国际产教研合作,不断创新师资队伍、革新教学方式,致力于“一带一路”高质量旅游人才的输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