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岚 詹佳莉

1.宁德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福建宁德 352100;2.宁德师范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福建宁德 352100

引言

由于福建和台湾的地缘优势,近几年闽台高校合作办学越来越频繁,办学优势也日益凸显。地方本科型院校基本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尤其重视闽台合作办学的特色。而这几年两岸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旅游类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背景。

近年来,针对闽台合作办学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多,刘敏从农林院校角度出发,提出该类院校应发挥学科和科技优势,打造完善农林类旅游人才培养体系[1];黄美娇基于学生本身、学校教育、环境营造三个方面提出闽台创新创业学生的培养路径[2];吕应芳分析“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提出应加强闽台高校、企业、社会三方沟通与交流[3];胡珊珊等人提出应立足闽台实际,构建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创新创业平台[4];陈昭志等通过对不同学校闽台合作班学生的比较研究,基于四个两岸高校合作办学提质增效要素提出了改革建议[5]。

从已有研究看,基于闽台合作办学与旅游类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而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更少。福建省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虽然目前一些院校开展的“4+0”或“3+1”合作办学形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不能跟上闽台大旅游发展的步伐,也无法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尤其是创新型本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基于此,笔者对二者的结合进行深入探讨,以其构建大旅游格局下的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院校人才培养高地的作用。

一 研究过程

笔者选取宁德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宁师)为研究对象,宁师是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从2018年开始开设了旅游类闽台合作办学班,有酒店管理(闽台合作“4+0”)和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闽台合作“4+0”)两个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闽台合作“4+0”)是从2019年开始招生。目前两个专业闽台合作班学生规模达到195人,均采用4+0形式教学,即4年都在宁师学习,其中部分专业课程由台湾教师教授,要求保证引进台湾课程不少于全部课程的1/3,引进台湾专业核心课程不少于专业核心课程的1/3,台湾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门数不少于全部课程的1/3,承担的教学时数不少于全部教学时数的1/3。

相比福建省内其他高校,宁师的闽台合作办学起步较晚,办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师资、校企合作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也尚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以宁师旅游类闽台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分析法,研究该项目的教育教学成效,以及需要提质增效的方面,以期为地方院校两岸合作办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建议。

研究对象重点选取2018级酒店管理闽台班学生,因为他们入学较早,而且对闽台合作办学教育有一定的认知和想法,以及2019和2020级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的个别学生为代表进行访谈。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了解旅游类闽台合作办学取得的成效,以及如何进行提质增效。因此,基于研究目的和文献查阅,本文提出以下几个研究问题:第一,闽台合作班学生在校学习感觉如何?第二,闽台合作班的专业课程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三,是否有赴台的意愿?自费是否愿意?第四,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培养与提高?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的回答,来了解学生对于闽台合作办学成效的满意度,提出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

为深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以使项目能提质增效,研究成员首先让选定的研究对象每人提交了一份关于该项目的体会报告,了解他们的想法,制定初步访谈提纲,再从收集资料和经验资料中进行系统性分析,挖掘出共性问题。

二 深度访谈的梳理

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在校学习才一年多,接触专业知识不多,因此对于该项目较为迷茫。酒店管理专业因为已有大三的学生,相对来说,对于该项目了解更为清楚,通过该项目接触了较多专业知识,与台湾老师接触也较多,因此较多观点和资料都来源于2018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想法。总体来说,学生对于项目的满意度还较高,也有着比较正向的评价。尽管有一些地方不尽满意,但是学生都能理解项目的特殊性,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高校都无法给出妥善的解决方案。主要问题如下。

(一)师资问题

在项目刚开始实施的两年中,我校还能邀请到台湾高校教师或是职业经理人来校授课,但很难邀请到台湾本土师资来校授课,这个问题在其他高校也很普遍,包括实施“3+1”闽台合作模式的高校。同时囿于经费,每个学年只能聘请2—3位台湾老师来校授课。由于是校外邀请,基本都只能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有时几门课同时在一两个月内上完,导致课程过于集中,学生太累。有的专业甚至还是同一位老师同时承担几门课的授课,一方面不便于学校的排课,另一方面超负荷工作也让授课老师身心疲惫,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经费问题

闽台经费主要分为教学经费和学生活动经费,教学经费主要用于外聘教师的课酬、差旅以及课程需要采购的物品、食材等。活动经费因涉及人身安全、活动内容等原因,学生反映未能较好用于他们身上。

因课程教学需要,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咖啡与茶调制》《西餐原理与实物》《菜单规划与设计》等课程,需要采购酒水、咖啡、茶叶、食材等,经费数额较大,且大部分食材在课程结束后,基本以课程的成果展示形式,让师生体验和品尝,因此在经费使用的审计上可能也存在一定风险。老师们希望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突破,但又害怕需承担风险。

(三)交流问题

受访的所有学生都表达了想去台湾学习交流的意愿,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更是愿意自费前往。但目前以“4+0”合作形式开展的项目,尚未有较为成熟的针对该项目的赴台学习交流案例,只有个别学生通过考试,成功申请到自费赴台学习机会。他们均表示赴台学习,能让他们有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校期间和台湾老师的交流以及学习中,也能深刻体会到台湾教学模式的不同,更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创新问题

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目标,感觉迷茫。以2018级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作为项目实施的第一批对象,目前已读到大三。一部分学生有比较明确的想法和目标,也结合项目的特殊性,努力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创新实践水平。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处于迷茫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较弱,和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区别。不管是专业任课老师,还是台湾老师,对于这种现象认知不够,在教学上不够创新,还没有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台湾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只是简单引进,没有因校因人加以改进,导致创新性不足。旅游类创新型人才对于外语水平要求也较高,台湾老师的语言优势在教学中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缺乏提升。校企合作的结合也很少,台资企业参与度较低,对教学创新没有实质性帮助。

三 旅游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建议

(一)资源引进方面的提质增效

该项目的成效首先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引进。“创新型”闽台合作办学,必须以引进台湾优质教育资源为前提,再结合本地区、本校、本专业、生源素质等实际情况,做好有效“嫁接”,经过吸收消化,逐步使教师、教材本土化,成为一种全新的本区域、本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种全新的优质教育资源[6]。

台湾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如微课,或是老师的线上录课等,可以经过政治审查和筛选后,被我校所采用,提供给学生线上学习。闽台合作办学高校可以共享教师资源,实现多学科融合[7]。一是可以有效缓解疫情常态化下师资紧缺的问题,二是可以让学生在校也能学习到台湾不同教师的专业知识,了解台湾本土文化,从而开拓视野,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对于一些特色的闽台文化交流项目,如海峡两岸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海峡青年节、闽台高校文体嘉年华等,宁师也可以提前安排,选派学生参赛。或是校内针对该项目学生组织一些富有专业特色的活动,充分发挥台湾教育资源优势,促进项目的提质增效。

(二)教学方面的提质增效

台湾老师的教学特别注重实践,从与学生的访谈中,也发现他们对实践类课程感兴趣,并且希望能多开设这样的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因此该项目的教学安排中,可以尽可能多地安排实践课程或是实践环节,并充分利用好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

如宁师酒店管理专业开展的“课堂+食堂”“运营+体验”的教学模式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开设的“西餐原理与实务”“菜单规划与设计”等课程,通过邀请台湾老师来校授课,采用课堂上理论讲授+学校食堂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穿着厨师服、戴着厨师帽,在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在学校食堂开展教学实践,分组动手操作、扮演客人体验、成果展示与汇报。这种模式受到了所有学生的喜欢,访谈的学生都很认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旅游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一种提质增效的优质模式。

同时还可以考虑课堂学习与社会调研的相结合,夏令营、冬令营与赴台学习的相结合,专业教学与旅游类台资企业合作的相结合。教学中也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台湾老师可以采用双语式教学的形式。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都需要深入开展,尤其是针对该项目,对老师和学生均有更高的要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两岸感情,增强祖国认同感,是项目实施的基础。

(三)管理方面的提质增效

宁师的闽台合作项目一共包含8个专业,涉及到4个学院,目前所有专业的项目都是各学院独立作战,师资、场地、实践、费用等也都是各学院自行解决。因此在项目管理方面,建议学校能成立专门的闽台合作办学协调部门,集中处理各学院面临的共同问题,如台湾师资的聘请、经费的开支用途等。武夷学院海峡成功学院就成立了闽台合作办学专业教研室,由专业学院领导,成员由相关的专业教师组成,对闽台合作办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校可以借鉴成立闽台合作办学统筹协调中心,各专业安排一人加入并负责本专业项目的开展,而对外交流联络等活动由学校层面开展,统一协调沟通,极大方便各专业项目的顺利开展,也能为项目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提供有力保障。

(四)“双创”方面的提质增效

目前,大陆高校的“双创”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而台湾高校在这方面积累了较多成果和经验,因此在闽台合作办学中可以加强交流和合作。首先立足于本地旅游产业,开发特色课程,建立旅游类创新产学平台,由台湾知名企业家或专业老师提供指导,培养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文创、旅游+康养等创新型人才;其次,建立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搭建与两岸行业协会、本地旅游协会交流平台,通过旅游类“双创”竞赛、辩论、学术研讨会、资格证考试、学分互换等,营造“双创”氛围,为人才持续培养提供强劲活力;最后,设立闽台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学校和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专项资金能做到灵活使用,为表现优异的创新创业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四 结语

旅游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闽台合作办学项目的核心就是要在吸收和消化台湾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结合“双创”精神,逐步实现本土化和特色化。闽东旅游资源丰富,福建省服务业发达,这些都是旅游类人才培养的基础。新的办学模式,遵循的依然是高等教育的一般发展规律,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冲击,如何结合两岸优势,深化两岸交流,实现更新换代,是项目提质增效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