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彦豪

※惠女水库的美在哪里

初夏的一天,我和耀文、进兴文友相邀到惠女水库一游,这里距泉州市区仅20多公里,不远不近,坐k2路公交车到马甲站再转车也不过个把钟头。一路上,我就纳闷:水库不是风景,除了发电、蓄水灌溉功能之外,没有迷人的景色。去那里有什幺好玩的呢?说得也是噢,于是,一路和风,一路美景,我都无心浏览,很快就到了惠女水库。

其实,我们是冲着当年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讴歌惠女水库,赞美惠女精神。那澎湃的现代诗潮,那撼人心魄的诱惑,那美丽的诗情画意,却是出自一个22岁年轻大学生之手。在水库的惠女石雕像后,我看到花岗岩的石碑上镌刻着《惠女水库放歌》描红的诗行:

水来了!水来了!

这欢腾而来的幸福水啊,

迎着红光喷薄的朝阳,

闪着光辉四射的金波,

飞过重山穿峡谷,

唱起豪迈的战歌:

我来自惠女水库,

我是划时代的长河!

……

读着读着,激动﹑喜悦涌上心头。这是作家庄东贤老师用饱蘸青春的热血,以激情洋溢的讴歌,写下的诗行:

你雷霆万钧的社会主义之水啊,

将冲净我故乡贫穷的痕迹,

当我想起我“番薯县”的故乡,

将一年两季飘散稻米的芳香;

当我想起我故乡的“秃头山”,

将重获生命披新绿,

我呵,怎能耐得住满怀的激情,

我怎能不为你放歌一曲!

…………

五十几年前,这首长诗就刊登在《福建日报》上,曾经轰动八闽大地。听说他当年虽未能前往实地采访,但从亲人们的叙述中—他知道:惠安被称为“地瓜县”“三天没雨闹旱灾,一场大雨水成灾”。这里的黄土地贫瘠干旱,没有水,只能种地瓜。所以,人们一日三餐吃的是地瓜粥、番薯干,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当年在那样困苦的物质条件下,她的姐姐和兄嫂们都是自带干粮,靠着人挑肩扛一块石一车土的“愚公移山”;用一把汗两手茧的磨练,硬是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造了出来。对比之下,他被惠女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精神深深地感动。顿时,他的灵感勃发,诗思奔涌而出,诗潮澎湃,于是,一口气写下了一百多行诗句,洋洋洒洒,真是摇人心旌。他热情讴歌惠女精神,让人想起当年惠女水库热火朝天的每一个场景—

1958年,是3万名惠安女用汗水用坚韧筑起了这座惠女水库。往事如烟不了情,谁也不能忘记: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刘大姐”,当年是她背着才4个月的孩子上了工地。无论是风晨雨夕,每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地干活,有时候女人没衣服换了,怎幺办?她一声不吭,穿着潮湿的衣服照样出工,直到太阳出来像火炉才把衣服烘干。尽管她们吃地瓜,住草房,干重活,那幺艰苦的生活也挡不住惠女的劳动激情。

谁也不能忘记:年逾古稀的卢叶每天还忙着种菜浇地。在建水库时,她是车把式,和同村一女子一起推板车。有一回板车上坡时,搭档不慎将绳子掉落下来,载重板车便滑向卢叶。于是,她的头撞上了电线杆上,一下子昏倒在地。有人怜悯,好言相劝。她却说:苦和累算什幺?没有人吃苦哪来的幸福!

谁也不能忘记:已经去世的辛娌,她先后立过四次功。当年她因修坝不幸落下残疾,后来离婚。修建水库前,她就是个劳动能手。初到工地,她们组被安排搬运涵洞基石,她和三个男民工合扛石头,男人干不了的活儿,辛娌却坚持了下来。在一次围水坝抢险中,为了堵住被洪水冲垮的缺口,就是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奋不顾身下水,与洪水搏斗了4个小时。

还有谁也不能忘记:那些修坝的锄头、铁锹、铁锤、扁担、竹杠、粗绳还有独轮车……是这些不能说话的工具和惠女们一起经受生活的拷问,一起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为了一个信念,为了让下一代能够“由穷变富”走向未来。她们坚守着一种精神,这就是“惠女精神”。我被一个伟大的精神俘虏了。

百闻不如一见。从惠女水库归来,我却觉得惠女水库是一处别样的水上风光:瞧,平静而清澈的水面在晨曦的辉映下是一道波光斑斓的美景,那光芒四射的景色,真会叫人忘记了水面下还有一股激流在涌动着。那是流向大坝发电机房的水库蓄水,没有水就不能发电。站在水库的大坝上,远望一泓碧水,好像是镶在青草地上被风拂动的锦缎。我看见蓝天白云下,有一群夏泳的大人和孩童抖动着这匹锦缎,他们在水中嬉水,欢笑声荡漾在晴空;偶尔也有几只水鸟在低空或舞翅盘旋,或倏然而过,给平静的水面掀起了点点涟漪。心想此刻若有一叶轻舟在水中垂钓,景色一定会很美,那水面仿佛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青葱翠绿的群山环绕着水库的四周,只是人在画里动,画里山也在动。没有山水的景色不风景。人的一生不也是这样,没有丰富的经历能叫生活嘛。

走下水库大坝,凝望那远山近水,谁说一座水库能有什幺美?其实,我们看到的这一座水库因为一群女人、一群“惠安女”而美到极致,不是吗?是“刘大姐”、卢叶、辛娌,这一群女人用血肉之躯把惠安女精神筑进这一座水库。在远离都市喧嚣,这里是一处难得清凉而幽静的地方。于是,我贪婪地吮吸着负离子,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用手掬一捧清凉“锦鳞逐花动碧波”,让清水涤荡浮躁的心绪,洗涤心中的污垢。夕阳西沉,山水一色,最美不过夕阳红;但却比不上惠女水库之美,碧波荡漾,晚霞如烟,风景宜人。惠女水库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鲎壳寺观石

一座寺,一巨石,寺即是巨石,巨石亦称寺名。鲎壳寺固有“奇石三绝”,这是一个仙佛世界,亦是无法化解的融天地之理构山水之局。固知仙境多灵迹,于是我们来到慕名已久的鲎壳寺,探寻胜迹。

位于福建惠安螺阳镇大坪山的这座鲎壳寺(别称石洞寺),距泉州市区20余公里,不到一个钟头,绕道来到大坪山。这里的山不太高,车子沿着陡峭的山路径直奔向鲎壳寺,途中没有特别的风景。

初见千年古寺。满目山峦叠翠,怪石嶙峋,寺依山而建,别有洞天。对于久居城市的我们,登临此地,仿佛进入一个清凉世界,随手摘花朵,举足踩云海,令人心旷神怡。

步入山寺,但见石门上书“仙佛世界”四个大字,格外醒目。一副对联为“灵气清高依然天竺十方界,山川秀丽仍是蓬莱三岛峰”。转身一看,还有对联为“碧山有口桃源辟,玉版悦心笋味清”。我只觉得山石草木之间充满灵性,让人遐想飞扬。

循着小道,拾级而上,走几步,拐个弯,寺侧有一片开阔地,一块形状奇特的巨石赫然在目:高达十余米,宽约四五米,石壁经雨水冲泻构成不同颜色;目眩神迷,令人惊异。巨石上端薄片弧形石板悬空突出,其状如鲎的背壳,仰头朝上看,石上镂刻着“点石成金”四个大字,瘦劲清峻,意态跌宕,笔势豪纵,令人叹为观止。

相传,明末江苏吴江进士赵玉成,于天启十六年任惠安知县。他虽取功名,却膝下无子,听闻当地一山中石洞有鲎卵能赐人子嗣,于是发誓若能得个一男半女,愿剃度为僧。是年元宵夜,他与夫人在街市上看花灯,走着走着,忽闻一阵香气扑鼻而来,眼前似有一块鲎壳状的巨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石上刻有“灵山仙境”四个字。影影绰绰中,走来一位尼姑,从石下一洞中取出一粒鲎卵,并告之:“一切生灵,鲎最具感情,即便被渔人捕获,仍是成双成对,它肚子里的子嗣数不胜数,我送你一粒,无子之虑便得以解决了。”说完,尼姑便不见踪影,这不过是南柯一梦。但赵玉成手中果真握着一粒鲎卵。于是他四处询问乡里“灵山仙境”在何处?后来,方知原来就在惠安灵山处。

所以,该地古称“鲎壳寺”。虽说是民间传说,宛若“危途通仙境,胜日行画屏”。自然富贵出天姿,世所罕见,鲎壳巨石就这样成了千年古寺的“一绝”。

沿石阶而上,行走在依山势而建的鲎壳寺。寺中还有一块风动石深藏于浓荫蔽日处,两边古木参天,松柏苍翠,鸟语花香,树隙中透过缕缕阳光,让人流连忘返。真是“峰头簪壁石,大块有神奇。静对风还动,迩看势不欹”。这块风动石又是“一绝”。

我们来到寺中藏经阁,这里依石而筑全是木质结构房屋,感受着山林的寂静气息,石头的凹凸不平。跨进门口,一座微型的“须弥山”映入眼帘:一座小小的须弥山全是用形态各异的宝石垒砌而成,高不过三米有余,宽不足八尺,宛若一个小山丘。仔细一看,有的宝石还留着美丽的花纹,鬼斧神工,十分抢眼。此谓“一绝”。听当地的林桂华馆长介绍,据佛经记载,须弥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构成,高84000由旬(1由旬可能约13公里,即110万公里),山顶为帝释天,四面是四大王天之宫殿。而鲎壳寺须弥山仅302厘米,由红黑白各种宝石所组成。

这些宝石来自于137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又经历地球五次大灾难,终于来到你我面前,其中就有黄胆石、氧化锰树枚石、石英石、灰质岩和火山氧化铁等等。

它们都是有灵性的,只要你用心与之交流,就会获得天地之灵气,感悟宇宙之奥秘,人生旅途就充满着幸福与安康。其实,这座微型的须弥山是知名书法、摄影家林水坤和剧作家林桂华两人共同创作的,这凝结着他们一颗拳拳之心,一片殷殷乡情。都说石头是有灵性,尽管它是冰冷的,但聚石成山,变幻莫测,从这个鲎壳寺须弥山,我看到高山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巍峨,而善良与慈爱是这座山的石魂,思修则是人生的本质。

走出鲎壳寺,我想:世间万物都不及你回眸一观,譬如这块鲎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