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 邵文娇 李忠阳

高尿酸血症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引发的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以游离尿酸盐的形式经肾脏排出,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尿酸排泄较少,导致尿酸盐堆积在组织内,造成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质性肾炎等疾病,且尿酸沉积于胰岛、小动脉等部位,加重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1-2]。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主要以改善生活方式、碱化尿液、降低尿酸水平为主。别嘌呤醇为嘌呤类似物,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首选药物,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阻碍黄嘌呤氧化酶与天然嘌呤碱的结合,进而减少尿酸的合成,降低血液中尿酸浓度[3]。目前,有关别嘌呤醇治疗老年高尿酸血症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对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别嘌呤醇治疗效果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100例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1)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且<90岁;②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女>357 μmol/L,男>416.5 μmol/L;③未接受过降尿酸药物治疗,1个月内无利尿剂或类固醇治疗的记录,未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④意识清楚。(2)排除标准:①重度血液循环系统障碍、血液病;②恶性肿瘤;③肝肾功能衰竭;④对本研究药物过敏;⑤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及高尿酸性肾病;⑥近期服用影响尿酸生成及排泄的药物;⑦正在进行溶栓降纤治疗的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及家属已签知情同意书,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以低嘌呤饮食为主,如马铃薯、淀粉、酸奶、高粱、鸡蛋、奶粉、青菜、白菜、萝卜、各类鲜果等,少吃香菇、黄豆、扁豆、动物内脏、鱼卵、鱼皮、虾类、贝壳类、酒类等高嘌呤食物,饮水量保持>2 000 mL/d。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维持原治疗方案,增加碳酸氢钠注射液(生产厂家: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0789,规格:250 mL︰12.5 g)治疗,静脉滴注碳酸氢钠2~5 mmol/kg,4~8 h滴注完毕,1次/d。(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别嘌呤醇片(生产厂家:Atlantic Laboratories Corp.,Ltd.,批准文号:X19990268,规格:300 mg/片)治疗,100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8周后的效果,参照《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显效:血尿酸下降≥35%或低于380 μmol/L;有效:血尿酸下降20%~34%或在380~420 μmol/L;无效:血尿酸下降20%以下或≥420 μmol/L[4]。总有效=显效+有效。(2)血管内皮功能。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一氧化氮(NO)、人内皮素-1(ET-1)指标。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以3 5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检测,NO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ET-1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雅安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3)血清尿酸。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血清尿酸水平,采用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过敏、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65~78岁,平均(69.58±2.25)岁;病程2~9年,平均(5.24±1.36)年;其中合并高血压22例,合并糖尿病19例,合并冠心病9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5~77岁,平均(69.57±2.20)岁;病程2~9年,平均(5.20±1.35)年;其中合并高血压22例,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冠心病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ET-1、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T-1水平均降低,NO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尿酸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4,P=0.505),见表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μmol/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μmol/L,(±s)]

*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原因与尿酸分泌过多、排泄减少有关[5]。尿酸由嘌呤代谢产生,而嘌呤可通过外源性饮食摄入或内源性自身合成产生[6]。嘌呤核苷酸可降解为磷酸和核苷,腺苷脱氨酶可将腺苷转化为次黄苷,再经核苷酸磷酸化酶作用生成次黄嘌呤,转化为黄嘌呤,而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会生成尿酸。目前,主要通过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促尿酸排泄药来治疗高尿酸血症,如别嘌呤醇、苯溴马隆[7-8]。但高尿酸血症不仅会导致痛风,还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会导致病情加重,损害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危害患者健康[9-10]。因此,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时需考虑患者耐受程度及药物安全性。本研究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在基础疾病治疗基础上联合别嘌呤醇治疗,以探究该药物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治疗后的ET-1、血尿酸水平较低,NO水平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别嘌呤醇治疗老年高尿酸血症的效果较好,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安全性较高。分析原因在于,常规的基础治疗以限制高嘌呤饮食为主,鼓励患者少吃动物内脏、黄豆、香菇等食物,多吃酸奶、马铃薯、高粱、青菜等低嘌呤食物,并建议患者多饮水,以便促进嘌呤随尿液排出[11]。而在维持基础疾病治疗方案原则上,口服碳酸氢钠片,可碱化尿液,治疗代谢性酸中毒。但对于高尿酸血症患者疗效不理想,需联合别嘌呤醇治疗。别嘌呤醇自20世纪60年代上市以来一直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疗效显着[12]。作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呤醇可阻碍次黄嘌呤、黄嘌呤代谢产生尿酸,降低血尿酸水平,促进尿酸盐的溶解,进而减少尿酸盐在肾脏、骨关节等处的沉积,疗效较好[13-14]。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NO气体具有脂溶性,可快速渗透细胞膜扩散至平滑肌细胞,松弛平滑肌,使血管扩张,有降低血压、预防血栓的作用;而ET-1为强烈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收缩血管,对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起着重要调节功能[15-17]。而高尿酸通过抑制NO的合成来引发炎症反应,进而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18]。别嘌呤醇可通过提高NO水平来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张军霞等[19]也于研究中表明别嘌呤醇可降低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的尿酸水平,改善内皮功能,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但别嘌呤醇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100 mg的别嘌呤醇可降低1.5 mg/dL的血尿酸,如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过高会导致无法达到治疗目标值。且该药物与维生素C、氯化钙等药物合用会增加肾脏中黄嘌呤结晶的生成。在用药期间,可能会引发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头晕、头痛、乏力、手脚麻木等末梢神经炎症状,可通过立即停药来消退不良症状[20]。本研究中有少部分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恶心呕吐、过敏、头晕、腹泻等症状,但症状均较轻,这可能与严格控制患者用药剂量、定期复查血常规等措施有关。毛璟怡[21]也于研究中对两组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无明显差异,说明对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应用别嘌呤醇不会导致不良反应明显增加,安全性较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别嘌呤醇治疗老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较好,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尿酸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