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霞

[摘 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应收账款的及时有效回收能够保证资金快速健康运转。应收账款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大的规模、过低的周转速率都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文章从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意义及理论依据入手,分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从信用管理、合同签订、管理制度、催收机制及管理策略五个方面探究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改进策略,助力企业降低坏账损失,突破管理困境,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水平。

[关键词]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管理;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3)14-0064-03

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概述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通过信用交易方式,双方形成债权关系后,企业应向授信方收取的款项。通过信用销售方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基于双方信用,以商业信用为担保实施交易,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产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赊销等信用交易方式逐渐成为企业采取的销售手段之一。在同等价格、同样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的情况下,赊销为买方提供了延迟付款的优惠,能够降低买方的资金压力。赊销也为企业减少库存、降低仓储成本提供了途径。随着销售交易和账款回收时间差不断拉长、企业赊销量不断增加,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速率不断下降、应收账款规模不断扩大。

(二)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及意义

应收账款具有扩大销售额、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但过大的应收账款规模会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增长。因此,应收账款管理的核心目标在于基于企业战略目标,寻求利润最大化及资金风险最小化的平衡点。企业应分析客户的信誉情况及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及账款管理政策,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及周转速率,促进应收账款的健康管理。

实施应收账款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应收账款管理列入企业的重要管理事项中,对应收账款规模及周转速率进行合理的控制,保证账款的及时回收,减少逾期及坏账的产生,可以为企业资金的良性运转打好基础,减少资金风险。

(三)应收账款管理的理论依据

企业实施应收账款管理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信用管理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等。信用管理理论是指评价客户财务状况、信用状况,制定可靠的信用政策,借助信用额度、期限等对应收账款按期回收提供保证。内部控制理论是指,企业通过建立全面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应收账款管理行为,完善应收账款催缴,实施正确的应收账款核算,可靠计提坏账准备,完成坏账核销,通过严格规范应收账款管理行为,保障应收账款及时收回。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一)信用管理机制不全面

应收账款管理涉及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除财务部门以外,销售部门、法务部门及市场部门等均参与其中。这些部门的应收账款管理职责主要集中于清欠、回收及核算等,而对于应收账款产生的前期控制,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这意味着企业在销售前期,未开展客户信用调查,或并未针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市场调研等。部分企业会由市场部或销售部汇总市场信息和客户信息,但粗浅的信息汇总,缺乏专人负责,没有真正达到详细信用调查的标准。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难以全面汇总、整理和分析信用信息。

(二)合同签订审核不严谨

盲目签订销售合同,将导致应收账款规模不受控制、增加应收账款逾期及坏账风险。因此,对销售合同签订的控制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合同签订审核由销售部门或市场部门负责。然而相关部门为了尽快达成交易,完成销售目标,往往忽视合同审核。在签订合同时,对客户的资金流状况、信用情况缺乏综合考量;对于付款方式、付款期限的关注度不足;未深入分析销售收入中应收账款的占比及回收率。

(三)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目前,许多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难以落实到位。部门间的管理衔接较差,难以形成应收账款管理闭环。销售部门或市场部门完成数据收集、数据上传;财务部门按月核算数据。在此过程中,财务部门难以及时获取款项回收情况,销售部门或市场部门也并未获取可靠的应收账款明细,无法借此强化合同签订审核。各部门单线联系,难以及时调整相关工作,难以形成可靠的闭环管理。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督审核机制保证制度的落地实施。许多部门对于应收账款的回收关注度不高,缺乏对应收账款的跟踪与关注。

(四)催收机制实施效率低

通常情况下,企业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由销售部门负责。但多数企业的销售部门的主要职责均集中于完成销售目标,对于应收账款的催收并不重视。同时,企业并未设置规范的催收流程及建立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帮助销售部门完成催收工作,绝大多数销售人员仅是根据自身时间安排、依照过往经验进行催收,导致催收工作效率低下。

(五)账款管理策略不灵活

许多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上,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仍然较为保守。有些企业只采取基础的催收机制,或直接被动地等待客户主动付款。这种滞后的管理方式已不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于一些应收账款规模庞大、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和流动资产比重偏高的企业来说,如果只进行基础的应收状况催收管理,根本无法实现对应收账款的有效控制[1]。

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改善对策

(一)成立专门机构,健全信用管理机制

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事前预防,设立具有独立权限的信用管理部门参与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协调信息沟通,提供可靠的信用数据。

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应至少包括一名主管、一名信息收集人员和一名信息分析人员。由信息收集人员汇总销售部门、市场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完成市场调查,搜集客户资料;由信息分析人员分析资料是否齐全,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资金状况及发展趋势等,综合评价客户的信用情况,形成信用档案。信用档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客户的偿债能力、担保、经营环境、信用情况及资本状况,从这五个方面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制定针对性的信用限额、信用期限及催收策略等。

与此同时,企业要依托信息系统建立电子信用档案,规定各部门的查阅权限及修改权限,确保电子档案贯穿应收账款管理的全过程,实施动态化的应收账款管理。所有与应收账款相关的部门及人员均需及时查阅应收账款回收期限、回收情况等。信用管理部门要主动调查未按时回收的款项;财务部门要依据款项变动及时完成回收确认、计提坏账准备;销售部门及市场部门要跟进应收账款情况,调整销售策略,强化合同审核,控制赊销规模。

(三)重视内部控制,强化合同评审管控

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强化对合同签订审核的控制。市场部门及销售部门要明确管理责任并设置相应的处罚条款,据此约束相关工作人员在签订合同时,关注应收账款比例、款项回收节点及应收账款期限等,对于不合理的条款要严格抵制。合同审核人员要了解合同的签订背景、结算节点、结算审批方式及支付期限等。重点审查合同中的让步条款。对于涉及重大交易事项的合同,应由多部门联合评审,做好合同签订阶段的风险防控。

优化合同谈判,针对重大交易事项的谈判,应邀请专家参与,保证合同条款的可靠性。合同谈判人员要增强合同签订风险意识,在谈判时,注重合同质量的改善,避免因合同签订不合理引发应收账款风险。

(三)完善管理制度,动态监控制度落实

企业要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促使各项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同时要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实施应收账款动态跟踪,加快应收账款回收。

首先,针对现有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企业要加强制度建设,重点补充催收流程、绩效考核等部分,确保管理制度详尽、具有可操作性。为保证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落实,要根据不同部门的日常工作制定管理细则,保证销售部门、市场部门、财务部门及信用管理部门相互协作、相互监督。

其次,企业要根据应收账款的动态信息,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性质,动态跟踪观察客户,随时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及时调整电子信用档案,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主动联系客户,促进双方了解。针对刚到期的款项,要及时启动催款程序,促进应收账款的收回[2]。

最后,企业要加强各部门的管理沟通。强化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市场部门的对账管理。针对合同签订情况、开票情况、款项回收情况及款项支付方式等积极沟通,保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强化双向沟通,确保各部门信息对称,通过获取所需的数据,保证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和销售管理的可靠性,形成管理闭环。对于往来单位,企业要建立定期询证机制,例如与客户电话沟通或当面约谈等,强化与客户的对账,确保应收账款金额的准确性。

(四)重视催收管理,提高催收实施效率

首先,企业应从账款账龄角度出发,对应收账款款项进行分类,设置对应的催收方式及具体事项。例如,在款项到期前一周及到期当日,通过微信、电话、邮件等形式温馨提示客户还款;在逾期两周后,采用催收函、对账单的形式发出逾期通知;对于逾期60天以上的款项,采用上门催收的方式,由销售部人员到客户方沟通还款;对于逾期180天以上的款项,采用法律手段,委托律师发送律师函催收。

其次,企业应从客户角度出发,在催收阶段依据客户的信用等级,采取不同的催收策略。例如,针对信用等级较高、信用状况良好,与企业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客户,在该客户不能按期还款时,由销售人员提出申请,信用管理部门审批,适当放宽还款期限;对于信用等级一般、与企业业务关系普通的客户,如该客户短期内无法按时偿还款项,企业可协助客户制定还款计划,控制针对该客户的销售量。

最后,企业要对各职能部门设置相应的应收账款催收任务,划定责任到人,借此建立标准化的应收账款催收程序,由销售部门主导,信用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作为辅助,完成应收账款催收工作。企业要针对销售人员开展客户沟通技巧及催收规定流程的培训;信用管理部门要及时反馈客户的信用状况,给予销售人员专业的建议;财务部门要定期完成应收账款分析报告,及时针对到期款项、逾期款项向销售部门发出警示[3]。

(五)实行金融策略组合,推动企业风险转移

适度地进行应收账款金融化管理,顺应资本市场发展,能够借助金融手段推动应收账款风险转移。

可靠的应收账款管理金融策略包括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保理等。应收账款融资是指将应收账款作为可利用的贷款抵押物,以应收账款预期可获得的收益作为担保,向金融机构贷款。应收账款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融资渠道,将未来的现金流提前变现,能够避免应收账款规模增大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但作为一个新的管理视角,这种管理方式需要企业的应收账款具有一定的规模且拥有稳定、持续的付款群体,因此对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企业在采取应收账款融资方式转嫁管理成本和风险时,要积极催收,稳定应收账款收益,同时要规范融资业务模式及融资流程,适度控制融资规模。应收账款保理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或保理商,获得保理预付融资。这一管理方式能够将应收账款的风险转移至保理方,由保理方承担应收账款的催收、管理及信用管理等工作,节约企业的管理成本。

四、结语

应收账款规模增大、占比提高、账期延长等问题给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信用管理机制不全面、合同签订审核不严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催收机制实施效率低及账款管理策略不灵活是影响企业应收账款质量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应结合信用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突破应收账款管理难点,成立专门机构、健全信用管理机制,重视内部控制、强化合同评审管控,完善管理制度、动态监控制度落实,重视催收管理、提高催收实施效率,实行金融策略组合、推动企业风险转移,不断突破创新,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利花.浅析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存问题及改善对策[J].西部财会,2022(11):32-34.

[2]谭斐.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探究[J].商讯,2022(20):139-142.

[3]颜春花.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及对策措施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03):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