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银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的描述,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FinTech)是新兴技术带来的金融服务创新,包括催生新型业务,诞生新流程、新应用和新产品,进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产生重要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信用评级机构也开始重视金融科技的研究与应用,不同程度地使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信用数据资产建设、业务系统研发、评级分析建模、信用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全面合规管理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金融科技发展历程

金融科技诞生于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过程中,金融科技发展让金融以开放、融合、共赢的理念改变金融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从全球视角来看,金融科技在不同的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总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金融科技V1.0 阶段

金融科技V1.0 阶段又称为金融IT 化阶段(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至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此阶段,金融行业开始使用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实现线上办公,推进电子化业务。账户范式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特点之一,例如银行存款账户、贷款账户、证券账户、保险账户等。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国银行业开始使用386 型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基本建成了以账务为中心的第一代核心操作系统,开始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资金清算、会计记账等。

(二)金融科技V2.0 阶段

金融科技V2.0 阶段又称为网络金融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至2014 年)。这一阶段,金融业大力开展在线业务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方式和移动互联网渠道收集海量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金端、交易端、支付端和资产端的多样组合和互通互联。此阶段,人们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服务渠道和方式的改变,以实现信息融通和业务融合,代表性业务包括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众筹等。

(三)金融科技V3.0 阶段

2015 年6 月,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发布金融产业研究报告,报告中,世界金融领域各方专家就科技进步分析金融业发展和金融业未来经营模式,描绘了金融科技影响下金融业发展的新世界。以此为标志,金融科技进入V3.0 时代。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较慢。V1.0 和V2.0 阶段,中国的金融科技相对滞后;V3.0 阶段,中国经历了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速度已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某些场景应用甚至领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9 年8 月和2022 年1 月,两次发布我国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金融科技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金融科技对信用评级业务的影响

2021 年8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第一次在监管文件中明确要求信用评级机构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服务于信用评级业务,要求评级机构通过使用新型技术提高信用评级数据的质量,以提升信用风险的监测、识别、分析和评价能力。因此,综合研究分析金融科技对信用评级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升级”与“创新”两个方面。“升级”是指利用金融科技丰富评级数据源,提升数据交互验证分析能力;深度挖掘信用评级价值信息,构建信用评级模型体系;改善信用服务质量,提高信用风险揭示水平;基于信息平台实现评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评级作业效率。“创新”是指通过金融科技实现高质量信用数据的积累与应用,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信用评级服务[1]。

(一)对评级理论、方法体系的影响

金融科技采集的数据来源更广、种类更丰富,易于痕迹追踪,准确性更高。运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市场行情、企业舆情、宏观、行业、诚信与经营等多维数据,经“人工+智能”方式实现数据验证和计算。

提升非线性场景的评级分析能力,提高信用模型分析测算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更好地评级分析。例如,确定影响偏离度的关键因子和指标权重,预测偏离度的变化情况,验证分析预测结果等。

利用金融科技代替传统评级工作中的重复人工劳动,例如将部分报告内容形成格式化模板,由计算机自动填充数据生成报告主体内容,减少数据检验复杂过程,提高产出质量和作业效率。

(二)对评级服务多元化程度的影响

应用金融科技创新研发产品,为市场提供更多元化的评级服务。

应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可影响信用评级的流程和效率。例如,对于ABS 类产品,在尽职调查阶段,将基础资产上链可以让各参与方查看动态资产情况,便捷高效地生成各类交易文件;在债券存续期,实时监测债券偿付变化,产品兑付发生风险迹象时,系统第一时间提示,通过智能合约触发约束行动机制[2]。

围绕核心企业,将上下游企业经营行为记录在区块链存证系统中,以信用流统筹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搭建链式生态,建立大数据分析和智能信用评价系统,实现对上下游企业的穿透式管理,为链上企业提供信用融资服务。

基于信用评级机构积累的行业、区域、企业风险相关数据,结合企业入园评价、园区管理、国家政策奖补、支持“双创”等需求,搭建智能化园区信用督导与评价平台,助力园区管理单位提升信用监管治理能力,帮助园区企业融资发展,发挥园区示范效应,构建信用经济发展新模式。

(三)对智能信用风险分析评价能力的影响

利用金融科技构建更科学智能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动态揭示和评价信用风险的能力。

提高信用风险揭示水平。以应用人工智能为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受评对象信息进行核实验证,分析其经营轨迹和风险传导路径,识别影响信用风险的关键要素,智能适配信用评价模型,智能评价受评对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师再到客户现场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和验证,对企业进行更精准的评级,提高评级的准确性和区分度。

信用风险动态监测预警。金融科技驱动下,评级机构可以获取类型和维度更丰富的受评对象数据,对舆情、诚信等风险信息做情感和热度计算,追溯信用风险的产生源头和传导情况。对受评对象信用风险开展实时监测、分析和研判,根据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智能启动评级流程,跟踪评价风险,将评级结果智能推送给客户或公开发布渠道。

(四)对合规管理与机构监管能力的影响

近年来,发展监管科技,提升评级合规管理和上层监管效能成为新课题。

健全评级行业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利用金融科技,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监管机构可以在信用存证、信用信息交换共享、信用风险共识评价方面,实时掌握各环节信息,针对性地开展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监管工作。

发挥监管科技作用,提高监管效率。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演风险发展状况,帮助监管机构发现深层次问题,找到影响问题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监管策略与方案,提升问题处理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将风险尽可能处理在事前环节。

引用“监管沙盒”助推评级行业发展。信用评级行业目前正处于规范和优化发展关键期,金融科技为评级业务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创新风险。在沙盒内鼓励创新、允许试错,鼓励评级技术创新和评级服务能力升级,同步探索评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和生态[3]。

三、信用评级金融科技发展建议

(一)监督管理层面

建立统一的评级监管规则体系。近年来,监管机构在强化评级行业合规管理、细化监管规则、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努力。但因国内评级机构发展起步较晚、整体实力欠佳等因素的影响,信用评级结果仍然存在虚高和区分度不明显的情况,违约风险发生前的预警能力还较弱。这些都对我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影响。利用金融科技,进一步建立相对统一的评级监管规则体系,在统一规则的基础上研发数字化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监管的及时性、动态性和针对性,更好地赋能评级行业发展,如图1 所示。

图1 统一的评级监管规则体系

制定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在助力评级行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为信用风险的监测、分析、研判和评价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监管部门可以针对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范,统筹引导,促进信用评级单位的良性发展。

制定信用数据流通应用标准,建立数据共享渠道。信用评级单位作为防范风险的中介机构,责任重大,但信用数据的可获得性与真实性直接影响信用评级业务的发展。在金融科技时代,靠客户提供数据已越来越难以满足风险评价与监管实际的需要。监管机构和国家相关部门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的框架下,加强国家信用数据库建设,制定信用数据流通应用标准,建立信用评级机构常态化使用社会信用、政务监管(如工商、税务、司法)及征信类数据的机制和通道[4]。

运用“监管沙盒”理念增强评级监管灵活性。我国已在北京率先试行金融 “监管沙盒”政策,建议利用此机会,在沙盒中督导评级机构升级优化评级理论、方法体系,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鼓励评级机构发挥传统评级优势,以更好地揭示和评价信用风险为目标,创新信用评级业务和服务模式,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做出更多贡献。

(二)评级机构层面

提高对金融科技的认知。评级机构要从思想上、认知上理解评级向科技化转型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认知,转变思想,以数据为资产,以技术为手段,以人才为依托,建立支撑评级业务数字化与创新的体制机制与平台体系。

完善内部风险“防火墙”管理机制。评级业务类型越来越多元,风险敞口也越来越多,评级机构更需要完善内部“防火墙”管理机制,利用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方式,将合规管理过程内嵌到信息系统中,实现智能化管理[5]。

加强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内评级行业整体规模较小,可利用金融科技发展之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加大数据资产建设投入,建立与评级业务发展相适应、符合监管要求的信用数据库和相关信息平台,实现“换挡超车”。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评级机构金融科技人才不足,应顺应国家人才培养大战略要求,通过引进、内部培养、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适应金融科技发展要求的信用评级人才。

选择合适的科技化道路。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和评级机构的实际情况,以补短板为出发点,以提升评级行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发展为突破,以“可监、可控、可管”为保障,选择合适的科技化道路,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