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

(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8)

前言

随着财政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要遵循新的管理要求,实施精细化管理,并将财政监督贯穿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全过程,发挥监管工作在保障资金安全上的作用。从当前财政监督工作现状来看,发现事业单位财政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应从加大财政监督角度出发,在明确财政监督实际意义的基础上,做好财务管理中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从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会计基础工作开展效果差,尤其在资料整合、会计核算、人员安排方面有待改进。由于核算行为不规范,造成事业单位财务信息不准确,不能及时处理收付款项,还有部分单位的核算科目设置不当,无法反应事业单位资金运行情况。另外会计资料保管不完善,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决策产生不利影响;二是预算编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预算工作[1]。当支出金额标准不当时,将出现挪用其他项目资金弥补欠缺费用的问题。并且企业预算工作不严谨,收入预算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时,会降低项目运行效益。当前事业单位常见财务管理问题包括超出预算支出等,如公务接待、公款旅游等项目中经费支出超标的问题严重。

二、财务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监控上的重要性

财政监督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监控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大财务监督力度,需要将落实有关部门的财政监管职能,突出财务监督应用价值,发挥其在财政监控上的保障作用。

(一)树立财政大监督意识

为了形成财政“大监督”的财政管理局面,应尽快转变管理观念,明确财政监督职能要求,将责任落实到财政部门和管理人员。随着财政改革的推进,对财政监督有着较高要求,应尽快形成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参与的财政监督机制,将财政监督作为一种监控手段,保证事业单位资金运行状况良好,将监督工作体现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整个过程,打造实时监督运行管控模式,确保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随着财务大监督管理观念渗透到事业单位财政工作中,促使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提高了管理行为规范性。将业务管理、核算预制、监督检查等环节联系起来,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在相互制约下构建财政监督运行模式,为事业单位最终经济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现代财政监督工作中,制定明确的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目标,采用事前审核、事后检验、事中追踪评价等方式,扩大监督范围,实现财政部门全权负责向多部门共同协作的转变,建立“大监督”局面。从财政大监督特点来看,是一套适用范围广的监督网络体系,保障资金流转安全性,实现经济活动开展效益最大化。

(二)落实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水平的关键,在精细化管理理念下,强调过程性管理和全员参与,真正落实财政大监督新举措。首先,实施财政监督能构建完善的岗位职责体系,做到权责相匹配,促进精细化管理有序展开,在明确界定岗位职能基础上,确保各部门之间有效配合。同时财务大监督格局下,事业单位考核绩效制度随之改进和完善,遵循奖惩结合的工作原则,制定考核标准,细化考核指标,将财政监控责任落到实处,确保监督工作满足财政安全要求。针对重要业务项目应进行项目化管理,详细划分工作内容,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监督工作高效展开[2]。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行中存在多种风险问题,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对各个财政管理环节进行监控,保证预算编制、会计核算工作开展是处于有效监督下的。并且财政监督手段的创新,能有效抑制资金风险因素,注重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可促进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入,有针对性的改进监督手段,发挥其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的指导和约束功能。例如,财政“大监督”局面下,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一把手”监督模式,为监督部门赋予相应权利,确保监督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在网络化空间中加快信息共享,加强监督检查。

(三)健全预算绩效监督工作机制

建立并实施绩效监督工作机制,能提高财务监督人员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预算编制监管、预算控制、预算效果反馈等业务中,是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关键。在预算绩效监督机制中,强调了对资金收入、支出核算过程的监督,以便在科学监督作用下,确保资金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充分利用,优化资金安排,形成更加合理的资金配置结构。例如某事业单位在采购预算方面,通过预算编制、审核,确定预算资金1.9亿,实际成交额为1.72亿元,可知节约了部分财政资金,进而提高财政管理效益。在预算绩效监督下,确保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考核评价和反馈分析等环节的规范化,由此促使采购预算工作高质量展开,体现财政监督重要性。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工作的策略

新经济形势下的事业单位财政监督应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和财政管理要求进行,将强化财政管理作为核心,逐步形成一套可行性财政监管体系,确保财政监督工作高效展开,使得监督工作符合财政经济运行特点。注重财政监控,建立起具备监测、预警、保障功能的财政监控系统。

(一)做到对财政监督的正确认识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完善构建,监督工作重要性越来越突显,财政监督已成为经济监督体统中的主要构成部分,要从财政角度方面入手,促进事业单位稳定发展。财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全面展开,使得我国财政、金融、统计、税务等监督工作效果良好,强调上述项目在经济监督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保证经济安全的关键。在经济监督体系中,监督项目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财政监督与事业单位财政安全有着直接关联,应明确监督重点和展开形式,遵循互相促进原则,在多部门联动下提高检查效率[3]。以免降低监督效果。只有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监督重要性和展开原则有所掌握的情况下,才能突出财政监管应用价值,在良好环境中进行资金利用和管理,是财政监督主要目的,同时是一系列监督工作有序展开的根本依据。

(二)规范财务核算

加强财务核算工作,能保证会计基础工作顺利展开,为了提高财务核算水平,要求财务人员具有一定财务管理意识,积极参与财务管理活动中,并利用法律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进而提高财务监管规范化,在法律制度约束作用下,避免出现不法行为。另外,要想发挥财政监督在强化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要性,事业单位应尽快制定会计制度,倡导透明化管理,确保财务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并且需要严格运行各项配套制度,以法律规定和财政要求为主,确保会计核算合理化,在财政政策指导作用下,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三)探索层次性的监督机制

在财政监督管理中,需要充分发挥监督部门职责,在财政部门、基层单位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资金安全使用。一方面,基层单位要承担起落实和完善内控机制的职责,加强内部约束,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中提高资金利用率,进行资金规划的合理编制,加大对资金收支的监管,建立符合财政管理需要的审查制度,是避免资金使用盲目性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各个部门之间要积极沟通,加大对财政管理要求和有关政策的宣传,投入到监督管理中,促进主动管理的实现,在信息及时共享条件下,确保财政管理信息在各个管理主体间的有效传递,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并为监督工作的展开提供依据。通过上述措施能及时找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实施监督管理优化策略,加大对财政安全风险的防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实施财政监督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构建,围绕控制目标制定配套制度,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做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财政监督在事业单位财政监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规范经济活动、保证资产安全和财务数据真实,因此应将财政监督作为重点工作内容,结合实践经验来完善财政监督体系,进一步提高财务内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