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佛手柑(Citrusmedicavar.sarcodactylis) 又名佛手、五指柑、佛指香橼、飞穰,因其果实先端开裂,分散成指状或卷曲成拳状而得名。为芸香科柑橘属枸橼(Citrus medica) 的变种。佛手柑过去主要作药用栽培,而如今在春节花市上,盆栽的佛手柑也已大量出售,广受欢迎。

一、形态特征与习性

佛手柑为亚热带性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株高可达3~4米,盆栽株高控制在数十厘米。树冠开张,枝条稀疏交错,枝上刺多且大,嫩梢暗紫红色。叶片大且厚,长7~12厘米,宽3~6厘米,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明显凹缺,基部圆,叶缘上半部钝裂齿,几无叶翼,叶柄与叶身几无节。总状花序,有花8~13朵,花两性,也有雌蕊退化的雄花,每花序有4~6朵完全花。一年可开3~4次花,以夏季最盛。花色有白、紫之分。熟果橙黄色,极为芳香,果实如拳的称为“佛拳”、“闭佛手”、“拳佛手”或“假佛手”,张开如指的叫“开佛手”、“佛手”、“单拳”或“真佛手”。果熟期11~12月。

佛手柑的品种有不少,根据果实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小果佛手,植株较矮小,茎淡灰色,花白色,香味浓郁,果较小,结果数较多,更适合宜作为盆栽;二是大果佛手,植株宽大,果大,最大可达1千克左右,结果数较少;三是中果佛手,植株生势、果大小、结果数介于小果与大果佛手之间。

佛手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如果气温长时间低于3℃时,嫩梢和叶会出现伤害,叶片卷曲或脱落。4~5年生以上的植株如遇较长时间-5℃低温,也会遭受冻害。在夏季如遇较长时间的酷热天气,也常出现落叶现象。喜阳光,但幼苗在夏季烈日时宜进行遮荫。喜排水良好、肥沃、富含有机质、pH值约为5.5~7.0的砂质壤土。

二、盆栽技术

佛手柑对土壤要求不严,其根系属菌根,怕积水,所以一定要排水良好,以砂质壤土为宜,并且施入一些有机质。如使用一般的土壤如水稻土、腐叶土、较粘的菜园土等,可以混入约1/3量的砂子。根据浙江省发布的地方标准DB33/305-2006《无公害金华佛手》中介绍,可选用的盆栽基质有紫砂土、我国东北产的泥炭与珍珠岩按3︰1或3︰2的体积比组成的混合基质、用珍珠岩加经腐熟的菌棒渣以6︰4的体积比组成的混合基质等。根据苗木大小选择适宜的花盆,做到苗盆相宜。在上盆时,先于盆底放一层粗石砾或碎砖块以利排水,然后装入部分基质。把幼苗在盆中摆正,理顺根系,再填入基质,基质装至离花盆沿口2~3厘米,根颈要与基质齐平,然后浇透水。

上盆后将花盆置于阴凉处,10~15天后再逐步见阳光,适应后再在全光照下进行正常的管理。

佛手柑萌芽力很强,当春季气温达20℃以上时,茎干上的隐芽就会抽发成新梢,常呈丛状枝,节间一般短而密。而6~7月抽发的夏梢,节间长,叶片大,到9月又抽出新梢,枝条常呈三角形。如果11月的气温偏高,还会抽发少量纤细的枝梢,一般应将这些冬梢抹掉。生长发育以4~6月最为迅速。在上年秋梢上多生单性花,而在当年春梢上多生两性花,而且花开得茂盛,结果率也高。

4~5月开的花称为春花,数量多,但大多是单性花,为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消耗,应全部摘去。约6月中旬至入伏前在当年春梢开的花,为保证其结的果发育良好,每一短枝只要留1~2朵花,其余的都摘去。期间结的果称为伏果,其果大味浓。秋天,佛手也能开花结果,此时坐的果叫秋果,由于期间温度低,其结的果发育不良,形成难看的拳头状,故也须把花除去。在开花结果期内,需要把干枝上萌发的新芽抹去,否则会出现大量落果现象。但立秋后发出的枝梢粗壮,节间短,组织充实,叶小而厚,除细弱的剪掉外,都可留下作为来年的结果枝。

浇水是能否种好佛手柑的关键。在生长旺盛期表土一干即进行浇水,尤其在高温炎热干燥期,除早晚要浇1次水外,还要注意进行喷水,以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开花与结果初期则浇水少些,以防落花落果。冬季休眠期可等盆土全干再进行浇水。

佛手柑性喜肥,除了在上盆或换盆前在盆土中施入有机肥外,在春夏季每隔20天左右施1次氮磷钾复合肥,秋季每个月施1次肥,冬季不需施肥。

佛手柑安全越冬的适宜温度为5℃以上,冬季移入温室或塑料大棚中越冬,保持5~15℃即可。

佛手柑需2年左右换1次盆。取出植株,去掉部分旧基质,剪去烂根、病根,选用稍大的花盆再重新栽植。

危害佛手柑的害虫主要有蚜虫、红蜘蛛、介壳虫、潜叶蛾、卷叶蛾、柑橘凤蝶、斜纹夜蛾、锈壁虱、柑橘木虱等,病害主要有炭疽病、疮痂病等。

三、繁殖

佛手柑由于茎段很容易生根,且能短期育成苗,而方法也较简单,所以扦插繁殖方法被普遍采用。扦插时,剪取2~5年生已充分木质化、粗1 厘米以上的枝条,再把枝条剪成13~16厘米长作为插条。把插条的叶和刺剪去,或者留下上部2片叶,把每片叶再剪去一半。之后将插条基部沾上生根粉,插入盆土中,插入深度约为插条长的3/4,不要太浅或太深,过浅插条易干,过深则透气性差,均不利于发根萌芽。

扦插后要注意保持盆土湿润,但要防止积水,也要适当进行遮荫或把盆放在阴处,防止出现“回枯”现象。回枯就是指插条发芽生长后,由于水分蒸腾强烈,而根仍然弱小,吸收水分能力差,使得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嫩梢蒸腾的需求,导致嫩梢干枯,进而整株苗枯死。一般扦插后约15天开始发芽抽嫩梢,此时是成活与否的关键时期,嫩梢若能顺利转绿、发根良好,有希望成苗,因此要特别注意水分和光照的控制。当嫩梢有4~5片叶时开始施薄水肥,并注意防治潜叶蛾幼虫、卷叶蛾幼虫及凤蝶类幼虫等新梢害虫。

佛手柑扦插繁殖以春季(5月最好) 和秋季(9月最好) 为好,但华南地区秋季空气湿度较低,更需注意水分的调控,如果能在盆上套上一个塑料袋(袋内插上3根立柱) 并绑紧基部,对防止“回枯”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在塑料袋内能保持极高的空气湿度,从而大大抑制了嫩梢的蒸腾作用。冬季如能进行增温保湿,也可进行扦插。

佛手柑利用空中压条方法比扦插更易成活,而且周年可能进行,但以春季树液流动后更宜。繁殖时,在母株上选择2~3年生健壮的枝条,在选定生根的部位作环状剥皮,宽2厘米左右,再用刀轻刮剥皮后的暴露面,以完全除去木质部上带有的形成层部分,防止上下部分再重新愈合。然后用两把稍微湿润的基质如泥炭、苔藓、土壤等包裹在环剥口上,再用一块20~25厘米见方的塑料薄膜小心将基质完全包住,上下两端用绳子扎紧,使基质保湿。如果绑扎不紧则基质易干,需补充水分,因为生根基质需一直保持湿润。

约30天左右,当透过薄膜看到根布满基质后,把其从下部扎口下剪下,小心去掉薄膜,尽量保持基质完整,种于盆中,浇透水,放置于阴处数天后再进行正常的管理。如果枝条太多,在种后可适当剪去一部分枝叶,更有利于成活。

采用嫁接法培育佛手柑幼苗,主要是选择抗寒性强的砧木,如枳壳、代代、香椽、柠檬等,提高佛手柑的抗寒能力,同时利用砧木较好的根系,促进幼苗生长和快速定型,有利于盆景制作。佛手柑嫁接方法常用插皮接或芽接。插皮接又叫皮下接,一般在每年的4~5月进行,嫁接速度快、成本低廉、成活率高、效果好。接穗要精心选择,要从树势健壮和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上,选择芽眼饱满、组织充实健壮枝条的中段作接穗,或选上年秋梢作为接穗,剪取接穗最佳时间是早晨。采下的接穗应立即剪去叶片和针刺(叶柄仅留3毫米左右),每50枝或100枝分成类别捆成小把堆放,并用湿毛巾包裹。芽接法一般在8月进行,接芽采自棱形春梢上饱满的腋芽。芽接半月后检查成活率,如接芽鲜绿,叶柄一触即落,说明已接活;如果接芽枯萎变色,就说明没有成活,应及时补接。接穗嫁接成活后,要适时解除捆绑的薄膜。

由于自然结果的佛手柑果实因质重而下垂,而且盆栽时植株又比较高,果实数量少或者分布不均衡,因而整株的观赏价值受到影响。浙江省龙南县花卉技术研究人员吴小龙利用佛手柑带果嫁接技术获得成功,使佛手柑当年就能挂果,大大缩短了佛手柑的结果周期,同时对矮化植株、提高佛手柑盆栽观赏品质和售价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春节花卉市场上出售的佛手柑盆栽产品,很多就是把果实(果柄) 嫁接在先前已经剪矮了的植株上。

四、观赏和应用价值

盆栽佛手柑周年常绿,四季开花不断,花朵芳香。其果实形如人手,姿态奇特,又能散发出醉人的清香,而且越放越香,即使长期放置至果肉变硬,仍然能发出浓郁的幽香,果实在植株上的挂果时间也可达数月以上,因而佛手柑是不可多得的一种观赏植物,观树、观叶、观花和观果皆宜,具有很高的摆设装饰价值。即使是在厅堂或房间里摆放几个摘下的佛手柑果实,也一样满堂满室充满芳香。

佛手柑是常用的中药材,其果实干片有清香气味,味微甜稍带苦,性味辛、酸,无毒,能理气化痰、舒肝和胃,主治痰饮咳嗽、胸闷脘胀、肝胃气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还能解酒。经蒸馏得到的饱和水溶液名为佛手露,善治所膈,解郁,宽胸开胃。叶、花和果提炼出的高级香精油,是食用香精的原料。佛手果实还可作为鲜食,其肉质白嫩,香脆甘甜。果实也可进行加工,蜜饯佛手或甘草佛手是著名的凉果,同样具有药用价值,颇受欢迎。果实加工产品还有佛手茶、佛手露、佛手果冻和佛手香酒。佛手的花及幼果晒干也均可入药。佛手在我国以浙江金华、江苏苏州一带栽培最盛,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一些地方也有栽培。浙江金华栽培佛手历史悠久,被誉为“佛手之乡”,金华佛手有“果中仙品”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