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冬,张国伟,满宁宁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59)

0 引 述

近年来,随着“城中村”改造的进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人们的居住环境、经济水平、交通便利等因素都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历史、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区域功能紊乱,社会环境问题多发,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文章以聊城市的“城中村”改造为例,通过对省内外优秀运作项目的调查,结合聊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实践工作,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中村”改造措施,从而改变目前窘迫的现状,达到政府、居民双赢的局面。

1 “城中村”概述及改造现状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这些村落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却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1]。

聊城市的“城中村”同样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城市人口剧增与面积扩张而形成的。由于城市规划跟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大多数地区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城市建设用地将其包围,形成了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致使“都市里的村庄”大量存在[2]。据统计,聊城市主城区内共有“城中村”116个。这116个“城中村”根据农村村落和城市建成区的融合程度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融合型“城中村”即完全与城市建成区融合,被城市用地包围,没有农业用地的村庄,此类村庄是聊城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点,包括前街村、后街村和凤凰村等76个分布在城市中心地段的村庄;二是部分融合型“城中村”即存有部分农业用地,正在逐渐向完全融合型“城中村”转变的村庄,此类村庄空间关系复杂,包括郑家村、侯家村、沙场村和王口村18个位于城乡交错地带的村庄;三是未融合型“城中村”即农业用地存量较大,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正在逐渐向部分融合型“城中村”转变的村庄,此类村庄包括朱老庄村、东太平村、西太平村和西固村等22个位于城市建成区外,规划区内的村庄。

经过不断的努力,聊城市“城中村”改造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改造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改造后的聊城市“城中村”城乡分治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村庄杂乱无章、环境恶化;村内的道路阴暗狭窄,消防车、救护车、警车根本无法进入;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环境质量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村庄原有的空间形态遂与现代城市文明产生冲撞,群体性事件越来越严重、群众上访数量上升,这直接影响了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城中村”改造涉及包括土地制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在内多个方面的内容,改造过程十分困难。伴随着聊城市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开展,改造所面临的问题也日趋复杂。这些问题增加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进程[3]。下面根据聊城市“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分析“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难点。

2.1 村民缺乏积极的改造思想

首先,改造区内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绝大数村民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他们对“城中村”改造没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传统的文化造就了村民依恋故土的思想,本能对“城中村”改造有抵触情绪。其次,村民看重对自身利息的影响,担心“城中村”改造征用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耕地,使他们失去了原有的房屋资源,最终会损害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再次,部分依靠出租房屋资源为生的村民,他们在“城中村”改造中失业,而面对城市环境下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式,缺乏基本的就业能力,无法维持生计,这些也加重了村民的抵触心理。

2.2 项目缺乏充足的改造资金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复杂系统工程,调查发现,截止目前的“城中村”改造,其资金投入大部分是有政府承担的,从全局出发,沉重的经济负担阻碍聊城市“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开展。就聊城市“城中村”现状而言,缺乏充足改造资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股份制的集体经济实体,无法取得银行贷款;二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助,房屋租赁和相关的物业管理等,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三是个人经济,村民以租金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不支持改造;四是没有完善的政策制度和明朗的市场前景,无法满足开发商的投资预期等等。

2.3 社会缺乏完善的保障体系

传统文化的影响,土地承担着一系列生活保障功能,例如就业、收益、养老等都是村民生存的物质基础。伴随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进行,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使得土地的生活保障措施也不复存在。但是城乡二元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得部分村民无法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福利待遇而失去了生活保障。而且从长远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保障问题会越来越凸显,如果处理不当,容易产生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实施运行。

3 可持续发展指导下的“城中村”改造措施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存在,对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发挥城市功能和推进城市现代化有严重影响。因此对“城中村”的改造,不能只是对其简简单单的修补,而应是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来实现“城”与“村”的彻底改造[4]。

3.1 做好教育宣传工作,让城市化思想深入人心

“城中村”的改造,要想取得最终成功,必须要取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村民对城中村改造的认识不够,再加上传统故土难离的思想,导致产生消极情绪。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进而有步骤地改变人们的心理。通过各种人性化的方式和举措,大力宣传改造的具体措施、原则和意义,使村民了解“城中村”改造的本质,认清“城中村”存在危害,最终增强大局意识,从思想认识上支持改造的顺利开展。

3.2 科学编制“城中村”规划,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我国实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土地制度是“城中村”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导致了“城中村”内部与周边环境的不协调与不融合。因此必须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看问题,坚持城乡统筹的理念,解决“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实际面临问题,最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实现“城中村”的彻底改造。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漫长的工程,在改造前,政府应直接参与,调研了解每个村子的基本环境,分析村子现有的社会功能,预测改造后将会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居住群体特征,并作出适应的规划设计。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资源消耗模式,使改造适应城市空间的社会需求。

3.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村民同等享受城市保障福利

部分村民抵触改造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造让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却不能给予确切的生活保障。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解决村民的生活中以及就业过程中的困难,消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它还有助于村民融合进入城市社会,积极参与支持改造的开展。同时政府应该重视对人的改造,提高村民就业能力,竭尽全力解决村民的再就业问题。将村民彻底的纳入到城市就业管理系统当中,使他们享有同等的失业救助、职业培训等机会。通过改变居民的文化生活方式,解决他们穷苦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融入整个城市社会,平等的享受城市待遇。

3.4 多方筹措改造资金,使改造项目经济利益最大化

只有经济上有利可图的发展项目,才能筹措到更多的资金,进而维持其可持续性。“城中村”改造作为一项复杂艰巨、影响深远的民心工程,离不开政府的管理规范与财政投入,但是要实现“城中村”问题的彻底解决,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扩大投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吸纳各方资金,只有依靠社会的力量才能确保“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圆满成功[5]。首先通过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营机制,进行市场化操作,使城中村使集体经济组织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其次,政府制定优惠的政策,在政策和经济上为开发商提供便利,保证开发商的经济利益,吸引投资。再就是注重吸纳社会资金,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也是城中村改造的重要力量,它既可以分担财政风险,又可以抑制投机行为。

4 结 论

文章通过对聊城市“城中村”改造现状的研究,总结出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可持续发展措施,使得政府、地产开发商、村民等在内的多方利益集团通过互相妥协达成共识,实现互利共赢。特别是对“完全融合型”的“城中村”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由于不同的“城中村”在经济条件、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改造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或设计恰当的改造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改造目标。

[1]余学芳.试论城中村改造的经济可持续发展[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4).

[2]文维.城中村改造要实现五个转变[J].开房导报,2005(5).

[3]翟辉.“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王子新.“城中村”的改造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5]张劲松,万金玲.城中村改造中的多元主体互动[J].安徽农业科学,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