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娜,钟锦城,黄舒雯

(广东陆河南万红锥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 汕尾 516700)

0 引言

进入21 世纪以来,科普教育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教育当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的领导下,我国对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个地区纷纷开展了不同形式类型的科普教育活动。而广东陆河南万红锥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唯一一个以野生植物为命名的省级自然保护区,除了含有大量的红锥植物外,还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水资源以及各种自然景观。对于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能够开展多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教育形式,有效推动了当地人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在新时代的发展当中,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已经不能局限于对各种动植物名称的认知,而是要求朝着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方向前进,能够与时代发展特征相适应,同时以社会发展与人们需求为前提,开展多种丰富形式的教育活动。

1 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基本概况

广东陆河南万红锥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是2001 年经过省人民政府批准所建立,总占地面积2890hm2,是广东省唯一一个以野生植物所命名的省级自然保护区。随着自然保护区的不断建设,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已经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保存性最完好的红锥群落,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以及保护价值。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莲花山脉南麓,位于陆河县西北部的螺河上游,地势环境相对平稳。而在气候方面该地区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平均温度超过20°,降水量非常充足,有着非常良好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不仅为红锥林生长提供了优越环境,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其他种植物繁衍生长。

随着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的不断建设,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野生植物资源以及自然景观,为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供了多种便利。从2005年起,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被广东省政府命名为汕尾市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之后在2022 年7 月被广东省林业局认定为“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科普资源,有效增长了广大青少年的知识范围,树立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为促进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开展保护区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开展科普教育主要目的是向人们普及更多的科学知识,扩大人们的知识范围,对于促进国民素养有着重要影响作用。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不断建设,各种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人们对于环境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因此需要通过更多的科普知识认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2.1 扩大保护区科普教育影响力度

随着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的不断建设,其所包含的红锥林资源以及其他生物资源越来越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来越大。通过对科普教育的开展,能够使保护区始终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发挥出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使科普教育的影响力度逐渐扩大。

2.2 满足广大青少年以及人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需求

目前在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的科普教育中,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关于保护区的法律法规,自然保护区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各种珍贵野生动植物生长规律及保护科研价值性等,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以及研究意义。在知识范围方面,具体涵盖了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科普范围及内容非常的广泛。以及随着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对于青少年来讲,对于生态知识的渴望程度在不断扩大,需要通过各种的教育活动形式来满足。而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有着丰富自然资源,通过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让青少年了解到动植物的生长特征以及分布规律,从而更好的保护动植物资源。除此之外在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还有着多种不同的自然景观,例如,保护区内的“南万锥涛”是汕尾市八大景观之一,是由多个红锥树群所组成,从外观来看给非常优美,让广大青少年开拓了眼界,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沐浴的美好[2]。

2.3 增强人民环境保护意识

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向导,牢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并配合当地教育部门及社区积极开展相关科普教育活动。从整体的实际效果来看,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出科普宣传教育的资源优势,营造更加良好的自然资源教育环境,帮助人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意识。

3 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科普教育现状

从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截止到2022 年,我国民众基本科学素养比例达到35.8%,其科学素养增长有着质的飞跃,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很大不足,以德国为例,2022 年德国民众基本科学素养以及超过50%。因此加强科普教育工作,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成为目前我国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

在自然资源管护工作上,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始终以自然资源管护工作为基础核心,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全面加强保护区自然资源环境的管护工作。为全面加强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内设置有万全保护站以及南告保护站,同时聘请了大量的护林人员对红锥林进行保护。另外与当地社区组建了“共建共管委员会”,定期对整个保护区进行专项整治,着重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打击力度,为推动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科普教育发展贡献出强大力量。

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作为广东省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有着极其丰富的红锥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为实现提升当地人民科学知识发挥了重要影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还在沿用着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教育形式,比如通过悬挂小标牌等方式帮助人们对动植物进行认知;保护区虽开展了一些科普教育活动,但活动对象、内容、规模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环境保护问题方面有了新的认知,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程度进一步提高,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同时也影响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的宣传力度,因此需要结合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发掘出更加有意义的科普教育形式[3]。

4 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专业化的素质人才队伍

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专业科普教育人员相对较少,大多数为兼职人员,并占据了绝大部分。而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对科普志愿者模式的探索力度较低,很难招募到拥有丰富科学知识的志愿者。再加上人才培养机制的匮乏,导致专业化科普教育人才的缺失,影响了保护区科普教育的宣传力度,降低了教育效果意义。

4.2 缺乏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形式

近年来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当地财政支持下,先后建设了宣教中心,保护站设施、办公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等,为开展各种科普教育活动形式提供了便利。但是仅靠良好的硬件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通过各种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形式的开展,对相关组织教育形式进行整体策划开发,保证科普教育工作能够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4.3 缺乏科普教育专项资金

科普教育除了要求具有丰富的活动形式,还需要有着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保证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目前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科普教育虽然获得了专项资金支持,但整体支持力度相对较低,目前自然教育小径还在建设中,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扩大资金投入渠道,以便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 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科普教育发展对策

5.1 建设完善的网络教育平台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媒体设备已经逐渐融入人民群众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热衷于接受网络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模式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针对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情况,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相关的教育资源软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平台,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集科普内容展示与科普内容管理为一体的保护区服务平台,主要对保护区的动植物种类分布和植物现象以及植物使用价值等知识进行发布。比如在介绍红锥林的过程中,可以先结合红锥林的自然生长要求条件进行讲解,然后再阐述保护区内红锥林的生长状况,最后讲到红锥对自然现象的征兆意义以及红锥特有的林下产品,从而推出保护红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除了提供信息资源的发布外,还可以在平台中增加相关的预约服务,通过软件APP 和微信公众号扫码讲解等功能,向人们提供对应的景区介绍以及讲解服务。例如,可以对保护区内的小灵猫、豹猫等野生动物进行讲解,在语音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些野生动物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以及分布规律进行讲解,这种语音讲解功能有效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景区讲解,有效降低了保护区建设的成本,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科普知识讲解,从而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性[4]。

5.2 培养科普教育专业队伍

针对专业人才缺失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素质队伍的专业性,可以通过对社会力量的整合,开展红锥林志愿者服务,通过社会招募的形式,对志愿者展开针对性培训,并颁发相关证书,以此来解决科普教育工作者数量严重不足以及专业性较差的问题。

5.3 拓宽科普教育的有效渠道

拓宽保护区科普教育渠道主要以增加公众参与保护区实践为主,建立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和实践性的教育模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带来更加直观的自然体验。在现场可以让人民近距离对红锥林进行观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当中,有着规模庞大的百年红锥林树群,人们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能够及时享受到大自然森林沐浴的美好时刻,感受自然之美,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从而有效开辟出有效的科普教育渠道形式。或者依靠现代新媒体技术,加大保护区科普教育的宣传力度,依靠广大公众媒体进行宣传,从而让更多人们了解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性。从整体宣传效果来看,通过对新媒体的利用,首先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对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性质以及重要性有着全面了解,其次能够最大发挥出保护区科普教育的功能,营造出和谐的外围环境。从而实现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加强生态旅游、科研建设、社区共管等方面的工作。

5.4 建设科普教育产品

科普教育产品建设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保护动植物资源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带动周边环境的经济发展。通过对科普教育产品的推出,能够引起人们之间的共鸣,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利用人们思维上的改变完成对产品的销售。例如,在向人们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树叶进行加工,制作成书签以及其他工艺品,之后再进行销售。在达到良好教育作用的同时,实现对周围地区经济水平的增长。

5.5 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的支持,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为了保证资金的支持,除了财政资金支持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在社会上获得资金,例如,可以建设自然教育之家,根据保护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开设生态课程,加强对人们的生态环境教育。通过资金的支持能够让科普教育开展有着良好环境,提供好教育场所,提高科普教育的实际效果[5]。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陆河南万红锥林保护区科普教育为例,对保护区科普教育具体的发展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在现代保护区科普教育当中,要以提升人民群众科学素养为基础,帮助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在开展科普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良好的网络资源平台,积极创造新的科普教育活动形式,扩大科普宣传渠道,使广大人民能够真正了解科普教育的重要性,在促进保护区发展的同时,促进国民素养的高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