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广州市浅草堂园林工程与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言

乡土景观元素主要来自于乡土人文及自然环境,虽然质朴,但与当地的人文特色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还包含着文化内涵和地方精神。在不同的地域中,乡土景观元素都有着比较显著的差异。伴随着大量现代形态元素的引入,以及疏于对地方特色的保护,城市绿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征,“乡土”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本文以广州市为切入点,对其乡土景观元素进行分类分析,为城市乡土化的景观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1 乡土景观的涵义和种类

1.1 乡土景观的含义

乡土景观是一种相对新型的景观形态,是一种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展和升华的“乡土”概念,一般是指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遵循当地特色,如地理地貌、气候环境、人文风貌、宗教信仰等元素,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色彩及感官特点的景观。它是一种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体,不仅限于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场所,更多地表现在其丰富的内涵性、形式的独特性和典型性[1]。

1.2 乡土景观元素的种类

1.2.1 乡土材料元素

乡土材料是最普遍和应用最多最广的景观元素,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稍经加工就能变成“不普通”的东西。通常情况下,乡土材料分成两种:一种是实体可以被直接利用并外置成独立或组合景观的,如石磨、水井、茶具、香炉、葫芦、扇子等;另一种是用来建造景观小品的材料,如乡土植物、石砖、陶器等。

非物质形态元素如地方风俗、民族风情、民间故事等,属于不确定具有物质形态的人类精神产物,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还包括历史传奇、革命事迹、名人事件等,都是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元素以物化的形式存在,并以具体的形式存在。例如,当参观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时,人自然会联想到苏东坡在疏浚西湖时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长堤,连接南山北山,寒冬一过,呈现苏堤报春的曼妙景色。

1.2.3 乡土感知元素

感知元素是乡土中包含有地方精神、地方情结、乡土意境等可感知的元素,它是人们对乡土事物所形成的亲身感受和经验,是对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总结。像在村口大榕树下话家常,务实平和的社会心态,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乡土元素。

2 乡土景观元素在城市园林中的运用方法

2.1 乡土材料元素的艺术处理

在传统园林设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当地的天然材料,比如植物、石头、木头、砖块、泥土等,用造景的方法,使之具有艺术的色彩。比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州灰塑,是一种传统雕塑艺术,以石灰为主要材料,可现场施工,形成祠堂、寺观等建筑装饰。

2.2 非物质形态的艺术处理

非物质形态是无形的,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领域,其艺术处理多以对传统习俗、风水观念、农事与建造经验为素材。基于创作者与观众对乡土文化背景产生的认知与共鸣,在设计手法上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加工,通过雕塑、建筑装饰等形式,构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景观小品,实现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2.3 感知要素的艺术化处理

对感知要素进行艺术处理的方式有两种,首先是对乡土景观片断的展现,例如,风景旅游区、度假村等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可以利用乡土材料来设计出一定的景观环境,让游人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其次,则是要营造出一种乡土化的气氛,这就需要乡土化的材料和非物质化的元素,通过过剩的累积和升华,来营造出一种气氛[2]。

二是要建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依据。要改变当前唯GDP、唯财政收支的考评体系,把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作为首要考核目标,并且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3 乡土景观元素的应用

3.1 自然乡土风景要素的应用

3.1.1 乡土水元素的运用

水乃万物之源,同时也是生态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水不成园”“园以水活”等观点,都说明了“水”在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在设计的时候,顺从自然,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岭南地处高冲刷地区,水体的存在形式多以泉、潭、河、瀑等为主。例如,广州雕塑公园的山间步径,结合了地形、高差、水体,由英石叠成,所经之处或有溪水之动,亦有水潭之静,通过对静水和动水进行恰当的搭配,恰逢雨天云雾蒙蒙,造就幽深秀美的独特气质。

水元素中生态护坡与混凝土护坡相比,会更美观。岭南地区水系纵横、河网密布,护坡的乡土化艺术处理是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及对环境的重视与保护。修建护坡,可结合自然元素,如布置黄蜡石、点缀植物软化驳岸,再者可结合周边古建、古榕而砌,在保护生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合出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景。此外,生态型护坡还可以为周围的动植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从而提升动植物的种类,从而形成丰富的、具有生命力的水体景观,还对水环境进行了净化。

(1)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植物,如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营造一种“绿”缓坡;既有丰富的水景,又有防止土壤侵蚀的作用。

(2)利用当地的岩石、木材、竹材等材料,制作成护坡,根据不同的地点,采用不同的护坡方式,材料之间的疏密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样就可以创造出一个小的空间,为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提供很好的环境[3]。

3.1.2 乡土植被元素的应用

景观设计中提倡种植乡土植物,既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承以植物为载体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乡土景观建设,要充分了解当地自然环境与乡土植物两者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不同的乡土植物的特性和形态、质感有清晰的认识,如乡土植物与一般景观植物混合种植,能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并能吸引当地的野生鸟雀,形成良好的生态群落。在植物搭配上,选择具有色相变化的乡土植物,更能使造景在四时流转季节交替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

(1)栽种有地方特色的植物,以保留当地文化,营造出一种特有的地方气氛,继承地方文化的脉络。在广州地区,普遍种植榕树这一乡土树种。受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广州漫长的夏季炎热高温,而榕树冠大荫浓,能有效减弱阳光的暴晒,缓解高温给人带来的不适。因此无论是市政绿化、庭院设计都会种植榕树,把乡土树种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榕树遮阴如图1所示。榕树作为乡土树种,除了直接以行道树、主景树等种植方式呈现,也能结合岭南造园的审美,以盆景的形式融合到景观设计中[4]。

图1 榕树遮阴

同样典型的乡土植物还有勒杜鹃,通过一次次繁育改良,勒杜鹃广泛运用于景观设计中,如公园里山石亭廊处盛开的勒杜鹃盆景,如市政高架桥上连绵的花带,艳丽的颜色与顽强的特性,出色的表现让勒杜鹃在岭南地区独树一帜。

(2)栽种有地方特色,季节变换多的植物,以保留当地文化,于路边、河边等易于视线触及之处,栽种有色彩的植物,以作点景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树木在大面积的栽植,可以营造出一种特有的地方气氛,也可以继承地方文化的脉络。比如,广州的香雪公园园内种植大量梅花。

(3)耕作农作物、花卉、果树的栽培,栽培耕作农作物、花卉、果树,融合到景观造景设计中,具有可观的操作性和经济意义。①园林绿化而引入作物。种植成本低廉,易于管理,并可营造出一种广袤稳定的景观效果。例如,广州的增城被誉为“中国丝苗米之乡”,增城丝苗米的米粒细长苗条,晶莹剔透,泛丝光,增城丝苗具有茎叶幼细、耐旱性好、茎秆高大等特点,适合于山地浅脚沙地和有泉水的梯田栽培,故朱村街丝苗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②栽种本地水果,可营造出富有农趣的景观效果,水果上挂满了水果,丰收的效果,给人一种亲切感和稳定感。果树的栽培技术比较简单,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后期的管理。在种植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其他的低矮作物,如白菜、小麦、稻子等,也可以种植乡土的小花、野花,形成丰富的乡土景观氛围。例如,增城北部的正果兰溪村,保留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荔枝原生态山林,这里的古荔园是水果届的活化石,荔枝林如图2所示。又如,广州杨桃公园,种植着大片杨桃林,间种荔枝、龙眼、番石榴等其他果树,公园环境清雅,为城市中难觅的一处绿洲,是岭南水乡的特色果基林地。园内可以供游客采摘,休闲游玩,在雅致园林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体会无穷的乐趣。

图2 荔枝林

(4)将地方性的“相地”观念融入植物栽培中,在房屋后方栽种较高的树木,构成了一片防护林,同时又能使住户有一种稳定的感觉,使其背山面水。

3.1.3 乡土土元素的应用

土地是一种生活的要素,它的存在充满了归属感和依赖感,而不同的地貌也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天然的地势,给人一种空旷宁静的感觉。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不对功能造成破坏,并将原有的地形保留下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灵活、合理,突出地方的气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5]。

(1)尽可能保留原始地形,对地形进行适当的修改,以确保地形的功能不受影响。在进行风景园林的设计时,多少会对其原有的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但又不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功能。适当的改变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大自然也能轻易地自我调整。在台地坎上,对易崩塌、易受破坏的部位,采用本地材料砌筑,其余部位则保留原有地形;田里的道路,除了铁轨之外,都是用石头和杂草覆盖。

(2)利用山川地貌等手段,加强乡土风情,与大自然中令人肃然起敬的山川地貌相比,乡土景观中的山川地貌带给人们一种安全、舒适的感觉。在营造地域地貌的时候,地势要平缓,要缓慢,不能笔直,而且地势要大,给人一种广袤无垠的感觉。

广州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岭南丘陵地带,地势中间高,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山谷纵横,坡度陡峭,气势磅礴,沿山体的自然资源分布着不同的景观节点,可俯瞰广州,遥望珠江,气势非凡。

3.2 人文与自然景观要素的应用

3.2.1 原生态自然风景的物质形式

在人文主义的乡土景观中,物质性的要素往往是随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而逐渐显现出来的。它是人们自发地对长期从事生产等活动的地域环境进行的改造利用而形成的,并由此衍生出了带有地域美特点的景观小品和人工结构。例如,由聚落、乡村建筑、池塘沟渠、生活生产用具等要素组成的乡土景观,可以将这些要素提取出来,比如建筑的材料、色彩、民间手工艺品、田野、沟渠的分布走向,还有水车、水井、拴马桩、茶具等。在将这些元素应用到城市园林中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适合于当地的人性化空间,既要满足人们的体验需要,又要适当地保留一些区域的历史文化情景的记忆。

3.2.2 非物质形态乡土景观的应用

非物质化的乡土地景是当地人长期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所形成的精神产品,涉及的领域相对广泛。“俗语”是指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传统文化风俗和传统思想。例如:传统民俗,风水观念,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当地的历史事件,当地的历史典故等等。由于非物质性乡土风景要素的复杂多样,因此,其应用往往依赖于物质性风景的形式。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播,越来越多的外来景观元素逐渐融入了城市环境之中,城市绿地景观的独特性与乡土意味逐渐丢失,富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元素逐渐被蚕食,呈现出千篇-律的城市氛围。所以,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性主题,发挥地方传统工艺优势,并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与地方人民生活习惯相适应的环境,是以地方风景元素为主题的园林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