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慧,张杰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000)

1 “三林塘老街”由来及历史

在上海浦东三林塘港两侧坐落着三林塘老街,它的整体的定位是一个聚集了商业服务、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以及居住功能的复合型城市中心。文章意在保护三林历史老街历史底蕴的基础上打造一个能够结合周边地段特色又具有自己文化底蕴的新三林。

2 三林塘老街中的群结构

2.1 “群”的定义及特性

“群”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的数学结构,在本文中作为一重要概念出现,用数学公式表现为n+(m+1)",它包含3个抽象数字的美“nen+n-n=-n+n=0,(n+m)+1=n+n,n+0=0+n=n;+1。

2.2 古镇空间的“群”及其分类

古镇空间包括许多物质要素,如街区、宅院、巷道、河街、桥、广场、埠头等。从同样的时间轴上去看,这样特殊的空间结构在一定物质空间中的组合排列就形成了古镇的空间形态,其中“群”结构就体现了整个古镇空间结构的构成关系。

2.2.1 单向等级子群

每个级别的空间元素在垂直和渐进关系中更严格地组合。其标志性特点就是结构清晰、等级分明、规制完整。以三林塘老街为例(图1)。虽然目前来看合院及院落形式发生了改变,但仍然能依稀的看出来是由5个院落组组成的地块。在前街和后街之间,街道依次排列,静脉相对清晰,虽然目前街坊内乱搭乱建较为严重,但由间到街坊的单向逐级构成模式保存的较为完好,见图2。

图1 三林塘老街结构图

图2 单向等级子群空间示意图

2.2.2 并列等级子群的定义及特性

长江流域水网密集,黄浦江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为浦东和浦西,这使得古镇的沿河地带出现了一种顺应河道的线型结构。具体的变现为房屋顺着河建,街随着河走,见图3。

图3 并列子群结构图示

最初的并列子群空间只是因为其所处的位置较为便利,因此渐渐成为人们选择居住的地点,同时沿河而建的酒楼茶馆渐渐兴起,人们开始在此进行一系列的商业活动。结果,沿河的大部分空间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特的商业空间。

在三林塘老街中,商铺多集中在以并列子群为结构原型的沿河地带,因此造成了线性的空间形态,一般来说,河道是轴线,一边的街道与河道平行,形成“河—街—屋”的格局。

2.2.3 并列子群空间的构成形式

沿河地带空间的主体是沿河街(市)空间,具有着及其复杂的剖面形式,这些复杂的形式不仅仅能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并列子群空间的线性肌理的构成特点,还能够通过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从形式特征上来看,三林塘老街的沿河街(市)空间可以分为廊棚式、骑楼式、披檐式。

三林塘老街中大部分的沿河空间以廊棚式为主(图4),主要体现在沿河的店(宅)前加建廊棚(一般宽1.5m~4.0m),廊下成街。不但能够遮风挡雨为行人提供便利还能成为一侧的商店和住宅空间的延伸,最终成为功能复合的空间。

图4 廊棚式

剖面图

骑楼式(图5):沿河的房屋向内凹入1~3层(通常宽1.2m~3.0m)。尽管骑楼式“减法”的空间生成方法相比较廊棚式的“添加”的方式上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形成的空间类型比较类似,既是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过渡和渗透区域,也是一个多功能复合空间。

图5 骑楼式

剖面图

披檐式(图6):在临街房屋的二层窗台下加盖一层即能遮雨又能起到内外空间过渡的披檐。其形制特点在于披檐常常悬挑或者加斜撑,没有落地的支撑柱。

图6 披檐式

剖面图

2.3 链接子群

2.3.1 链接子群的定义及特性

链接子群的原型多是两种或多种要素通过某种元素连接在一起并且发生相互作用并构成整体,同时前者和后者还存在着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

在空间形态上三林塘老街除了以街坊为代表的“块面”空间和以沿河地带为代表的“线”型空间,同时还大量存在相对独立的“点”状空间:例如桥头、广场、水埠、街巷节点等。

2.3.2 链接子群空间之一:桥(及桥头)空间

谈到“小桥,流水,人”,人们会想到江南古镇风景如画的景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城镇“桥梁”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黄浦江流域有更多的河流和桥梁,桥上行人,桥下行船,为了方便桥梁下行船,一般桥体拱起,拱形桥体,打破了平面空间的意境。

桥的第一功能首先是保证了陆路和水路的畅通,同时在两岸的桥头空间还会设立码头,这又加强了陆路和水路空间的延续性。

其次,桥是观景、休憩的场所,站立在桥中央绝对是观赏河景的绝佳位置。根据街道与河流的关系,桥梁的结构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延伸式、搭接式和垂直式。以三林塘老街的梧桐桥和马家桥为例(图7),梧桐桥和马家桥与街巷空间形成了垂直式,桥头空间与街道融为一体,成为街道布局扩展的一部分;桥梁与桥头堡空间以及街道与河流之间的关系是点与线之间的关系。两个桥的存在使河两岸的街成为了回路(图8)。

图8 三林塘马家桥及马家桥空间构成模式分析

3 三林塘老街中的“序”结构

3.1 “序”的定义及特性

区别与上一章的“群”结构,在三林塘老街的空间形态中还呈现出有序的一面。古镇空间具有一定的深层次的组织规律,不但有以共时性为前提的构成关系,还存在以历时性为基础的次序关系,如高低、大小、主次、先后等。这些关系是建立在空间要素的差异性和比较性的基础上的,将古镇一系列之间的空间要素进行差异性比较,从而发现空间结构中蕴含的深层规律。在本章中主要研究以历时性为基础的次序结构中的“序”结构。“序”结构在文中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其主要关系不再是逆向性关系,而是相互性的比较关系。

3.2 三林塘老街中的三个层次上的“序”

3.2.1 住宅空间的序

商业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前店和后院的空间。从流线上可以划分为商业区和生活区。从形状的角度来看,生活空间与普通住宅没有太大差别,如果沿街的商店是两层楼,则将空间分为上宅下店的模式。

沿河街市的主要商业空间一般为上宅下店的模式,一般是前面临街后面临河,一层的店铺前后方都为开敞空间并成为生活的重心。整体来看分区明确,流线简单,布局紧凑。

4.3.2 街道、水网空间之序

4.3.2.1 街巷、水网空间分类及内容

三林塘老街中的街巷、水网是由主河道与次河道、沿河街市、商业街这些不同层次的商业空间构成了一个网状立交的体系。

①主河道与次河道古镇居民因地制宜择水而居。这些河道既是生活的源泉水路的干线又是排污泄洪的通道。一般来说古镇当中都有一条主河道,被叫做市河,具有河道较为宽阔,为了方便大船的往来一般桥头拱起较高。

②沿河街市常常位于古镇当中的核心位置,多是沿河建于主河道的两侧。另外沿河街市利用商业集聚和沿河交通运输的便利,一直在古镇的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③商业街常常位于古镇的入口处,最初也是普通的沿河街市随着生产活动的频繁逐渐演化成了商业街。其特征往往是街巷尺度较大位于新旧镇区的交界处,商业氛围不如沿河街市繁荣。

4.3.2.2 街道、水网的空间演化

现代古镇的街道和水网空间是根据其长期独特的演化规律发展起来的,这些规律是街道水网空间演化的结构,其原型就是“序”。古镇居民为了方便生产生活活动大多选择临河道而居。随着商业活动的增多河道两侧的街道逐渐发展起来,紧接着出现的就是垂直于河道的巷道出现。巷道的出现不仅使古镇的发展为纵深方向而且使道路成为了回路。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更加丰富,巷道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生活要求,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穿堂弄。这也意味着古镇的空间结构从单向等级子群转化为双向等级子群。街巷、水网的空间演化的过程宛如树的生长:“根—主干—次干—分枝再次级的分枝”(图9)。因此,演化的次序结构是“河道一沿河街道一垂直于河岸的街道一巷道一弄”,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空间序列。

图9 街道、水网空间演化的“序”结构图示

4.2.2.3 街巷、水网的空间序列

从街道和水网的空间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空间序列是如何逐步形成的。交通空间形态的差异性就是序列产生的基础,以空间尺度来看街巷、水网的空间序列中的“序”。

图10 三林塘老街巷弄

①空间的尺度具体分析如下:整体的交通空间序列是一个从“河道”——“弄”整体空间尺度逐渐减小的过程,空间的宽高比通常不同,河道远远大于1,沿河街市节和普通街道一般小于1并且大于1∶3,巷弄空间小于1∶10,如三林塘古镇中的小弄堂仅为0.8m,两侧山墙却高达11.0m(见图10)。

3.3.3 三林塘老街的整体空间之序

三林塘老街中居民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建设活动是整个空间演化过程的基础,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生长关系,这一过程是与交通空间的生长分不分开的。具体说来,由于水利之便最初的居民沿河而居,渐渐地杂碎的居民点逐渐沿河发展连接成了线性的居民带。再之随着居民带上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增加致使垂直于河道的巷道也出现居民带,在一定程度后,就扩展成为一个块面区域。

图11 三林塘老街的序结构及形态演化

三林塘老街空间形态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序”结构,这样看来之所以各个古镇当中空间形态差异的关键是因为其演化的序是不同的,一般团形的古镇,其演化的序结构图示呈网状,而带形的古镇结构图示呈鱼骨状(见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