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虎 (安徽沪铁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601)

0 前言

随着人口和资本的集聚,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迅速地发展起来,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省内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与时俱进,住宅小区不单单是居民的居住空间,更是居民的交流活动空间。合肥高铁都市花园在一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居民不断提升的审美与精神需求,规划设计具有更高住宅品质的二期工程。

1 高铁都市花园项目介绍

1.1 项目地理位置及周边现状

高铁都市花园位于包河区龙川路与合作化路交口,紧邻滨湖龙川里,是广为人知的龙川路七龙珠之一,紧贴着合肥新政治经济中心和商业文化中心的政务区,地理位置优势不言而喻。基地南临龙川路,北接万佛湖路,东侧为别山路,周围有公交140路后楼岗站,地铁4号线南屏路站,并且距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合肥高铁南站仅4.3km,交通便利。基地附近有合肥市重点小学屯溪路小学,重点中学合肥市第48中学等学校,商业区及包括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在内的邻里中心等配套设施,公共服务配套齐全。临近向北距离万达广场3.7km,向南港澳广场购物中心3.9km,中环购物中心5km,购物方便。距离政务区3.6km仅有五分钟车程,共享政务优质配套(图1)。

图1 项目基地分析图

1.2 项目基本介绍

高铁都市花园两期的建筑风格互相呼应,为ARTDECO风格高层建筑群,这种建筑风格开始于自9世纪末的新艺术运动,有着强调外立面的纵向线条使用的特点,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形体呈阶梯状收分,强调建筑的垂直线条;同时,建筑的外立面常采用面砖或者石材,且非常重视整体的装饰性,同时会在外立面增加新元素,为单个建筑增加自身独特的个性。

项目一期用地以长青街为界分为两个地块,北侧长约160.1m,南侧长约406.6m。周边为待开发区域。该项目的用地总面积为81961.91m2,总建筑面积为274930.95m2,包含17栋高层住宅,层高从20层到33层不等,基本按照由南向北不断增高的方式排布,总户数为1970户,绿化面积40%以上,是位于合肥铁路高架沿线的高品质住宅小区。

项目二期位于一期东侧,用地总面积51814.19m2,总建筑面积 209760.63m2,包含 7栋高层住宅,1栋23层办公楼,1栋25层酒店+办公楼以及1栋街区型商业综合体,总户数为598户,绿化率高于一期。自带的商业综合体使高铁都市花园成为集品质住宅、商业街区、品牌酒店、国际会展、智慧办公等多重业态于一体的合肥高铁商务区。

2 高铁都市花园二期优化设计

2.1 立面优化设计

建筑外立面指包括除屋顶外建筑所有外围护部分,它的造型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风格、建筑与外界的交流以及建筑价值感。项目整体立面造型统一,极富现代感,注重细节设计。选材考究,外墙1~3层(局部4层)采用英国进口棕石材,4层及以上部分采用真石漆材质,整个外立面尊贵大气,相较于一般住宅楼,有更好的耐久性;无论是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景观设计还是建筑施工,都是符合现代居民要求的高品质住宅。

图2 项目一期(左)二期(右)立面对比图

两期住宅楼均为中轴对称设计,但有所不同。一期住宅楼为满足采光、通风等要求,南向凹凸比较大。这种造型的住宅立面,外墙面积大,不利于保温隔热,同时对采光视线也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更好的提高建筑宜居性与舒适性,项目二期重新设计户型,将南侧立面整体拉平,使住宅更加规整并且更加环保节能。同时在不改变立面样式的基础上,微调了住宅立面的部分颜色,在不变更材质的基础上,令二期住宅立面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图2)。

一期的住宅的南向横向维护结构上还安装有太阳能光伏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环保节能的作用,但破坏了宅立面整体的美观性。二期住宅更改了太阳能光伏板的安装位置,在保证住宅节能性的基础上,优化了立面造型与整体性,提升了住宅楼立面美观性。

2.2 住宅楼底层优化设计

入户大堂空间是单元住户出入的枢纽,也是邻里交流的重要空间,是整个单元住户的“公共客厅”。一般的多层住宅入口多在楼梯间下,空间较小,尺度较小;而高铁都市花园项目为了保证安全稳定、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在住宅的入户大堂部分采用了首层架空设计,同时沿轴线设置架空走道连接用地人行出入口及内部住宅,与入户花园结合,形成独特而完整的入口空间(图3)。

图3 入户大堂设计

项目二期在一期的基础上对住宅的底层入户空间进一步优化,采用底层完全架空的设计方式,使架空面积占底层面积的100%,提高项目整体的场地通风性与居住的环境质量,改善建筑的性能(图4)。

图4 项目一期(左)二期(右)首层架空面积对比图

同时,架空的一层空间采用“泛会所”式的设计。这种理念指:整个小区采用全地下车库和一层架空设计,首层的架空部分根据不同的主题功能区,分别设置成与室外环境有机结合的健身室、棋牌室、儿童游乐场、阳光书吧等,打造成可以与社区居民交流的休闲会所式共享空间,促进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泛会所”式的首层平面将更多的交流空间通过架空的首层空间延伸过渡向室外,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互相延续、渗透,使得整个住宅区的底层成为一种集开敞的室外空间与半开敞的底层空间的有节奏交替变化的序列空间,增加了空间趣味性,营造出更好的小区造景效果。

这种的底层完全架空式设计有利于树立具有人文关怀的绿色社区文化,将社区园林景观与泛会所功能区的完美搭配,有利于美化小区景观,扩大邻里交流,培养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的亲密性,提高住宅区整体的居住品质。同时,呼应项目所提倡的居住社区内人与人之间交流、人与环境的交流的“和谐人居”理念,能够提高社区的共享性、实用性、互动性与开放性,增加小区的文化性、亲密性,使泛会所成为居民的第二个家庭活动空间。

2.3 屋面优化设计

高层住宅的屋顶往往结合楼梯间、设备用房一同考虑,经过精心设计后表现力极强。本项目屋顶按照ART-DECO的建筑风格设计,整体结构呈倒V型向中心收拢。先进的小底坑设计电梯减小了屋顶上的电梯机房空间,仅保留疏散楼梯间部分,局部形成平台,层层错开,营造出垂直向上的视觉观感,使住宅楼第五立面,层次丰富,有利于维护铁路高架沿线的街道形象和天际轮廓线。

绿色环保生态是现今的时代主题。二期项目设计过程中,也将绿色生态思想运用到建筑中,项目东侧的商业综合体部分屋顶立面采用绿色生态设计,覆盖大片屋顶绿化。在提升项目景观效果与居住品质的同时,也为屋顶隔热保温,减少建筑碳排放做出贡献。

2.4 道路与停车优化设计

项目一期主要出入口结合城市生活性道路布置,车行流线与人行流线分开,人行流线注重通达性和趣味性,将小区的主要景观区域有效组织起来,形成舒适有序的步行空间。

由于本项目的二期工程新增了商业综合体,人车分行尤为重要,因此在一期的道路设计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住宅内部车行流线通过端点回车场的形式设置,商业车行流线结合场地入口及地下车库入口设置,人行流线结合商业外走道设置,保证了居民的出行安全与便利性。

项目一期所设置的机动车车位配比为1∶1。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与现代人富裕程度的提高,家用轿车将越来越普及,项目一期的这种停车位配比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种趋势,二期充分规划地下空间,设置并预留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位,降低小区室外环境中的车棚、车库数量,避免破坏小区环境整体性,减少小区绿地面积,并极大程度提高机动车车位配比率,使其达到了1∶1.8,以适应未来发展,更好的满足居民需求。

2.5 户型与容积率优化设计

考虑到临近铁路高架,项目通过南部排布低层数,小户型的方式减少噪声影响的住宅户数。这种设计理念延续到了项目二期,南部用地分布有小户型区域、办公(后期可改建为公寓)生活超市等,减少受噪音影响住宅户数。在统计并分析项目一期购房者对户型的需求性基础上,二期的户型配比进行了一定调整,增加了120-130㎡和110-120㎡类户数,取消了90㎡以下户型,改以公建化住宅代替,以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而建筑的容积率也由一期的2.5降至2.2,更加提高了项目社区品质。

图5 商业综合体屋面

2.6 整体布局优化设计

十五里河片区的政府规划中,强调了邻里之间的交流,本项目的西北的设置邻里中心,因此小区内部规划只考虑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文体活动,其余社区配套皆设置在十五里河片区的邻里中心。而二期的商业综合体为住宅提供一定的配套空间。

一期为了很好的衔接两个地块,通过在两个地块各设置一个半圆形下沉式景观节点,既可以为地下车库通风散热,又能够加强城市鸟瞰视觉冲击力;二期通过各地块入口设置加强各地块之间的联系,并在中间区域形成核心景观带,使得其景观品质与其他地块相统一。同时,通过建筑布局优化以及景观轴线的贯通与渗透等方式优化过后与一期地块协调统一,以一条主要轴线串联起各景观中心节点,使得各地块在整体上协调统一(图6)。

图6 高铁都市花园项目总景观轴线

同时,项目二期参考居民意见还进行了其他优化处理,增大地下室面积配比与地下层高,提高住宅小区地下空间的舒适性,解决了传统地下车库通道狭窄、倒车困难的难题,更方便居民车辆的停放。将住宅楼的配电房等公共配套设施放置在地下一层,建少对小区公共环境的影响,优化小区的地面景观,增加小区公共绿化面积。

3 总结

高铁都市花园遵循21世纪现代居住小区建设的新理念,在一期基础上通过深入了解现代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更新优化住宅外立面与内部户型,设计出具有良好人居环境与极高生活品质的现代住宅;建设与一期相呼应的小区景观以及商业综合体,创造出良好、舒适、便利、宜居的小区环境;将底层架空空间充分利用,打造可以促进小区居民交流的共享空间,体现对人的价值,关注人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达成现代人对“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