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惊旻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其主要责任与使命。而基于协同育人理论的校企合作已然成为了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撑力量。因此,如今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在于积极探索出适合我们国情和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发展路径。目前来看,我国高职教材的开发数量和种类日益激增,但对于日益增长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材开发提升远远不能适应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够满足现实性的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在产业中的应用。而实践教学有时需要到施工现场或需要在校园内建设大型实训基地,既存在安全隐患又花费大量人力、财力。那么,如何在理论教学时加入实践的场景和真实体验,这就要求校企的教育资源整合,共享融通,基于协同育人理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与教材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轨道交通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交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遍布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建设得以快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行业主管部门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直接扶持,政策和经费投入较少;另一方面,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对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1 人才培养理念适应不够

虽然每年人才培养方案都在修订与更新,但社会和行业需求方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深入度不够,直接影响培养理念,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契合度有差距。由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不能动态变化,这将间接导致课程内容与社会和未来的企业需求适应度不高。

1.2 轨道交通专业知识体系更新不够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日新月异,高速铁路的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等前沿科技在行业内广泛应用,但理论更新周期长,传统教材等出版更新速度慢,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教材与参考资料过时,相关知识体系无法适应行业的高速发展。

1.3 培养模式改变不够

随着网络的普及,全球化、信息化等颠覆性技术的发展,使各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不例外。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在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大胆预测,创建虚实结合,基于仿真软件,融合趣味化、情景化、系统化、碎片化的信息资源,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共享,满足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发展的趋势。

2 传统教学与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课程为例,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地铁和高铁的轨道施工技术,其先导课程有工程识图与制图、工程CAD和工程力学,也是后续课程轨道交通工程养护与维修技术的基础,其对应职责岗位是施工员。针对现有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材的使用,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

2.1 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支撑

在教师讲授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类课程中,会涉及讲解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点在教学环节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过于抽象,而对于从未走进施工一线的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比如在相关专业名词,如盾构场地建设、盾构始发井施工、盾构管片施工、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地铁联络通道施工、地铁基坑围护、支撑施工及实践操作方法等知识点的讲解中,由于选用的教材中只是以纯文字和几张现场图片,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对照课本文字、结合部分静态的施工现场图片,从较为抽象的层面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理解不透彻,理论学习效果不明显。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轨道交通全部施工现场无法在校园中复制,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付诸于实践。教师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操方法进行结合讲解,这样会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牢固。同时学生在毕业后无法运用自如于生产实践中。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统一,这一系列的不良循环与科学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也在所难免。

2.2 课前自习与课后拓展效果欠佳

学生能否做到课前自学和课后拓展是达成教师最初设置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支撑。学生课前的自学环节,能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初步的了解,其相关的重难点进行简单的思考,为课中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解基础。在课中的教学后,在教师引导下的课后拓展(作业)环节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技能及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水平,若有条件,可以进一步拓展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但是,传统的教材中,课前自学和课后拓展仅仅停留在文字和视频图片层面。教师课前只是布置学生预习课本,上网找些文献资料,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度并不高,教学效果有限。课后拓展(作业)环节中,脱离老师的讲解和督促,学生只会完成课本后面部分习题而已,无法真正地实践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缺乏有效的渠道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仅仅活跃于QQ或微信群效果甚微,这样会使课后扩展环节逐步流于表面与形式。

3 校企合作下城轨系列课程及教材开发的意义

我校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和西安三好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借助企业制作的轨道交通工程仿真综合实训平台,将真实的施工场景动画模拟,学生可以选择真实人物角色、施工器具、施工步骤,结合轨道交通工程专业教师制作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微课、现场视频、施工动画、仿真实训、作业库、习题库、试卷库、配套教材、最新行业资讯等,满足学习者理论和实践的需求。诸如此类的信息化课程建设与配套教材编制其意义如下:

3.1 理论和实践学习相统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分离。在高职院校中,各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般的教学安排是先课堂理论的学习,有条件的再实践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与科学的教育理念相违背。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应当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而这里的“实”恰恰是采用了轨道交通工程仿真综合实训平台,解决了实训场地的不足的问题。这样的平台和教学模式既有教学视频,现场施工视频,亦有仿真软件实训,学习者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再通过观看现场视频,了解施工流程及工艺,最后通过仿真实训,内化所学知识,规范施工流程,熟悉每一道工序所需的资源及合理配备所需资源。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实现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的相统一,教师可以当堂指导学生进行仿真软件的实操,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分离教学存在的弊端。

3.2 教学与生产一体化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都是需要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对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终将要与实际的岗位需求相契合。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入企业导师进行实践教学。企业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讲授实践操作技巧、注意事项、标准化作业流程以及安全知识。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加强学校与社会生产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是指任课教师针对该课程的具体知识,为学生设定特定场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如何进行地下空间的开挖,可采用哪些方式。学生可通过虚拟仿真平台中的教学微课、现场视频、施工动画等资源获取知识,提出解决办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理论指导,达到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4 角色扮演教学法

在轨道交通工程仿真综合实训平台中,学生可选择不同的岗位角色,从而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就是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虚拟仿真平台,可以对模拟的工作岗位如做以下分类:测量员、安全员、施工员等类别。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角色扮演,可以掌握与轨道施工的相关知识。换句话说,通过角色扮演法,结合动画画面,可使学生具有很强的真实工作环境的代入感,促进学生技能水平提升。

4 校企合作下城轨系列课程及教材的特色和亮点

借助校企合作开发的轨道交通工程仿真综合实训平台,使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实践类课程得以改革,变成一门理“实”一体、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及教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轨道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标准,以内容求新、理论求浅、注重实用为原则,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紧密追踪路基施工技术的发展、紧贴最新行业标准、规范为核心目标,融入这一领域内的新技术、新理论。其特色如下:

①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微课、现场视频、施工动画、仿真实训、作业库、习题库、试卷库、配套教材、最新行业资讯等,满足学习者理论和实践的需求;

②虚实结合一体化,课程及教材既有教学视频,现场施工视频,亦有仿真软件实训,学习者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再通过观看现场视频,了解施工流程及工艺,最后通过仿真实训,内化所学知识,规范施工流程,熟悉每一道工序所需的资源及合理配备所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