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艺,黄成 (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1世纪,“城市文化保护”成为热门课题。起因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过度注重经济发展使城市陷入了“同质化”危机。为了抑制“同质化”现象的扩张,人们从根源出发,注重城市主题文化的培育,保护城市文化遗产[1],以文化保护和利用来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标识,展现了城市工业文明时期的发展概况。对于工业遗产的利用,将其开发成创意产业园区,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成为首要选择,但是仅仅关注工业遗产的经济价值,难以完整发挥其作为文化遗产的效用。以合柴1972文创园为例,探讨城市工业遗产从文化保护角度进行改造与利用的方式,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服务城市。

1 城市文化保护是工业遗产利用的新突破口

1.1 城市文化概要

文化,从广义角度理解,是指人类文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狭义角度理解,是指某一时期的人文精神体系。城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场所,记录了历史长河中人类生产生活的轨迹。城市文化可以理解为“城市”和“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城市的文化”。城市和文化,是把城市当作文化的载体,两者相互并列;城市的文化,则是城市自身所具有的,带有独特性精神内涵的文化。它反映了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民俗习惯等,对于城市的稳定和繁荣有促进作用。

1.2 城市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人口基数的增加,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城市不断发展的当下,每个城市的特色开始消解,城市的地域性和本土性特征变得淡漠。城市文化就像城市的“名片”,是每个城市不可替代的精神内核。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城市文化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融合[2];对于城市居民而言,鲜活的城市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3];对于城市本身,城市文化越丰富,城市肌理越完善,城市自身的魅力和特点便越发凸显。单霁翔先生说:“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4]。文化遗产是城市文明的时代缩影,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独特的城市魅力。

城市文化遗产是不同时代发展的遗留物,既有静态性,也具有动态性[5],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工业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工业特征。在后工业时代,工业遗产成为了热门改造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园、民宿等设计改造层出不穷。如何更好的利用工业遗产,提升城市文化系统的完善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成了新的研究方向。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和当今时代重视城市文化发展的语境,要将工业遗产保护融入城市文化保护系统中,从城市文化保护角度寻找工业遗产利用的新突破口。

2 合柴1972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分析

合肥是安徽的省会城市,伴随第三产业的发展,传统工业区逐渐搬离城市中心,城市遗留了大批的工业厂房。如何利用这些带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化载体就成为了当地政府和人民需要规划和关心的问题,合柴1972文创园(以下简称合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合柴是由合肥市政府和安徽省监狱局联合规划的一座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历经五次身份变化,由肥西新生窑厂、合肥砖瓦厂到柴油机厂、安徽省合肥监狱再至合柴1972文创园[6]。多重身份赋予了合柴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批游客和艺术家驻足参观。

2.1 合柴用户满意度分析

用户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者与主体引导者,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数据通过网络和实地发放问卷的形式获得,调查对象为合柴的参观者。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问卷158份,有效率为92%。在用户满意度和重要性评价板块,从园区服务水平、园区环境、园区文化氛围角度入手,采用5点计分法进行评价(表1),经过研究分析,合柴的用户体验感目前处于适中水平,受访者在园区服务水平和文化氛围感方面期望较高,但满意度不足。

各评价指标满意度和重要性 表1

2.2 合柴工业建筑保护方式分类

合柴的建筑风格为工业风,笔者通过观察比较,对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方式进行分类,将合柴的建筑物分为整体保留、局部保留、新旧结合三种方式(表2)。从工业价值方面参考,合柴的工业建筑形态保护的较为完整,工业特征明显;从社会价值方面参考,合柴历经几次变迁,历史文化信息丰富;从城市肌理修复方面参考,工业时代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是城市肌理景观的一部分。对合柴进行保护对于合肥市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肌理完善有重要促进作用。

合柴1972之创园建筑保护方式示意图 表2

合柴是合肥市政府基于其他旧建筑改造方案之上,所形成的具有综合性价值的工业遗产保护项目,对于工业遗产利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从城市文化保护方面探讨,合柴的工业文化并未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利用。合柴的工业遗产仅仅利用了其建筑特征,对于工业设施,生产工艺与流程等具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载体没有相关的保护措施。

3 城市工业遗产融入城市文化系统的思考

通过分析合柴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可以知悉,目前工业遗产改造项目对于城市工业文化的保护程度有所欠缺。工业建筑空间的再设计自由度较高,但是随着改造更新的程度越高,工业时代的非物质文化内容的保留度就会相应的降低。基于此现象,提出以下方法,进行思考。

3.1 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用户的文化参与度

公众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文化保护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起主导性作用。如果将文化空间类比为文本,那么公众就是文本的创作者。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主体参与度,借助信息技术,创建服务评价系统和文化空间APP,增加公众对于文化空间的回访率。可以定期举办打卡活动,如发布相关工业老旧物品,鼓励用户对原有工业物件进行再设计,增加用户对工业文化的兴趣。同时遵循服务设计的原则,增加生活信息版块,如提供天气查询,停车情况等相关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政府可以通过创建数字化平台,对城市中的建筑遗址改造项目进行采访登记,形成系统化管理。策划方可以利用互动系统来提升参观者的文化参与度,通过VR和AR技术,实现文化信息化处理。在文化场景理论的指导下,建设相关工业文化场景,以此刺激公众进行文化消费。以合柴文创园为例,首先应完善合柴的历史发展信息,将历史信息,文化展览活动等内容发布在数字平台上,方便用户进行查询。数字平台还需要增加其他文化园区所发布的活动,形成区域联动效果。其次在园区内部单独开辟空间,用以保护工业生产技术、生产流程等非物质文化内容,采用实物还原、场景模拟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宣传,应尽可能的还原当时建筑原居民所进行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3.2 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的空间功能再利用

费尔顿说过:“维持文物建筑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是恰当地使用它们”[7]。文化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内驱力,在进行空间改造时要兼顾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加强文化在空间中的流通性。在进行空间功能更新时,不能一味的从设计师角度思考,而应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园区建筑功能的更新改造,进行工业遗产保护活动[8]。在空间功能规划中,可以借鉴杭州市工业遗产建筑用地分类[9],通过增加公益性娱乐用地和科研设计用地来体现文化性,如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教研培训基地等。经过实地调研,合柴仍然有大量未开放空间,可以在保留一部分原有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对周边建筑布局进行拓展延伸。合柴的主要文化空间是家电博物馆和当代美术馆,以此为辐射中心,对周边建筑功能进行适当调整。将未进行更新的空间功能设计为教研培训中心,定期举办合肥城市文化讲座以及艺术展览等活动。通过对空间功能的更新,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刺激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传播。

3.3 以体验感为中心的后工业景观塑造

“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译为后工业景观,即工业遗留设施与现代艺术作品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文化意义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的具象表现,展现了城市的时代特征。合柴的后工业景观大致分为两种类型: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保护方式在第一条有所赘述,即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工业文化遗产。对于自然景观的更新,需要以“体验感”为中心,遵循形式美法则,打造以游客感受为主和具有丰富视觉效果的景观场景。在建筑及雕塑的设计中,除了保留建筑的工业特征,适当增加建筑的可娱乐性。以合柴为例,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注重绿植的高低错落感,增加景观的变化。在建筑改造时,增加墙面肌理感,加强游客的视觉感受,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简要而言,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立足于公众的需求。在原有的工业遗址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借助科技手段,还原工业时代城市文化的特殊景象。对于建筑遗址表层景观,通过有选择的保留和创新,来增加人民对于城市文化的体验感。利用城市物质景观的还原与更新,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激发城市文化的活力。

4 结论

工业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是工业文明的纪念碑。通过对合柴工业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要将工业遗产融入城市文化保护系统的观点。城市文化保护与工业遗产利用需要定位三个问题,即“保护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如何保护?”,城市文化保护的能动对象为城市公众,关注公众的精神需求是文化保护的落脚点。同时工业遗产具有多重价值性,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对于激发工业遗产的文化活力,完善城市时代景观肌理和城市文化系统有促进作用。研究显示,城市人民对城市文化呈现“高需求,低满足”的现状。在信息科技时代,可以从用户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利用现代技术进行空间及景观的改造,对工业时期的文化进行还原与更新,继以保护工业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容。通过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提高人民的文化满足感。以工业文化为引导,唤醒城市公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新时代美丽城市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