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代社会,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的主要标志,也是个体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要素,更是一个民族生存、社会整体演进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和谐的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符合社会规范与本民族文化要求的行为是主导未来社会的基本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 大学生

理论总随实践的产生而发展,随实践的需要而深化。在国外,早在1879年,冯特就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用物理学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而普世、实用的心理健康治疗及职业指导已在上个世纪初就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而在我国,因为整个近代社会工业化程度低、发展缓慢、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心理健康教育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直到本世纪初才引起重视,并和我国的教育改革与政策同步发展。

1 概述

1978年,文革结束,我国政治、经济、科教、文化重新步入稳定、有序、持续发展阶段,也逐步进入改革转型时期。于是,大量知青返城,高等教育再次迎来了新的“春天”。在那个年代,百废待兴、高考制度刚恢复,“精英教育”下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由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异质性群体组成,而且庞大稳固的家庭结构、保守统一的观念信仰和计划集中的教育体制无形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家园、凝聚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从某种程度说,人们对生存的期待远远大于对心理的关注。在学术界,尽管有少数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实验,但内容几乎都是全盘吸收国外经验,很少结合中国的实际;研究方向仅停留在学术层面,并未走向实践和人们的生活;研究范围仅从中小学生心理和特殊群体的教育推演整个人类心理,而大学生的心理只在基础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中零星点到。

2 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1 理论价值

改革开放,我国学术界重新掀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浪潮,心理学这支奇葩也再次如雨后春笋生根、开花;但是,因为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化进程缓慢,众多科技文化均从国外移植而来,故而很多学科建设都离开了本土文化,心理学的建树更是如此。1985年6月,北师大成立全国第一个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1987年2月,浙江大学开设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次走进学生课堂;1990年11月,第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国大学身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但是,因经费缺乏、技术落后、传统文化等因素限制和人本身的复杂性,中国的心理学大多数拘泥于纯理论研究和宏观研究,而具体应用到临床实践、心理治疗、普及宣传等发挥实效的实证研究较少;运用于“特殊儿童”和“问题少年”等特殊群体的较多,而关注全体学生和终生发展的较少。因此,开展西北地区、立足于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坚持从实践出发、面对全体学生和实际生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2 现实意义

199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中央政府将5月25日定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日”;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见》,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强调培养良好道德、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会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于是,响应党和中央政府的号召,全国各省高校纷纷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开始关注本校学生心理状况。但是,因经济、文化、观念、体制和社会演进程度的差异,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比不上国外发达国家,西北欠发达地区赶不上东南沿海和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少数民族地区赶不上汉族地区,省属高校赶不上“211”和“985”高校。以甘肃省为例,除了少数师范和医学院校及专业外,其他各高校均未对心理健康教育其他专业引起重视,无论教育理念、体制还是具体实施。因此,研究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甘肃省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甘肃省省属高校概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我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省共设置普通高等学校42所,其中本科院校16所,高职高专院校21所,独立学院5所,另有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所。全省14个市、州中,有13个市、州(除临夏外)设立了高等教育机构。全省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59.02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43.3万人;全省高校专任教师达2.32万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6.36%,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47.74%;高考录取率达74%,再创历史新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15%提高到2012年的24%,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

3.2 甘肃省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的生活态度是其一切生活表现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来说,大学生通过对人生价值的评价、生活目标的选择及对教育价值的取向等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根据对大学生生活价值观现状的调查显示:77.4%的同学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也有17.74%的同学认为“满足于过得去”更加符合实际;54.2%的同学认为人生的理想与目标使生活能过得充实、幸福;12.3%的同学认为其人生目标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11.2%的同学选择以“财富”作为其人生目标,并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46.3%的同学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是发展自我,实现梦想;19.1%的同学认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最大的快乐,13%的同学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来自于“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有12.6%的人认为“享受生活”是人生的快乐。总体上看来,当前大学生在对待学习和生活方面能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他们的生活价值理念与社会核心价值取向趋同,也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期待基本相符合。

3.3 甘肃省省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由于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等压力而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种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我省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并通过举办心理知识讲座,讲授心理调适技巧,开展心理挫折训练,团体咨询、心理剧、心理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释放心理压力,排除成长中的困惑或烦恼,有效提高了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4 如何解决好甘肃省省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3.4.1 理念创新

首先,逐步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之纳入素质教育与高校职能范围之内。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相区分。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立的研究范围,是门独立的学科,也有独立的实践性,它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再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疾病、生理疾病相区别。心理健康不仅关注少数神经质特质与心理不良反应的疾病与障碍,更多关注的是人今后的发展,是整个人类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最后,将心理健康从少数人的治疗转向所有人的发展。

在今天的社会,因为竞争的压力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从长远和局部来看,他们的心理不良反应是很严重的,乃至在某个难以承受的时段内将发生很大的波动和冲动,甚至极端事件的发生。

3.4.2 体制完善

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实施需要体制的完善,需要以健全的体制做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建立从高层到中层、再到基层的心理健康监测、教育、治疗和评估等一系列机制。如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平台机制,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及培训机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认定和监督,其他相关社会支持和防御体制的简历与完善。

3.4.3 具体操作有效

在基层,我们一定要建立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及代课教师兼顾的心理咨询系统,真正惠及全体学生所有问题的心理咨询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个复杂又长期的工程,但是,并不是说复杂就不管了,不“教”了。相反,我们一定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根据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身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石瑛.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方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4).

[2]吴凤彬,刘耀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对策——女生传话惹祸的心理教育案例[J].价值工程,2010(23).

[3]朱林.大学生心理教育初探[J].福建体育学院学报,1994(Z1).

作者简介:万瓅媛(1984-),甘肃定西人,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