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校是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实现跨越式转型发展。转型发展中在学生工作层面要加强学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完善制度建设,注重校园文化的引领,重视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转型发展 学风 师德师风 制度 创新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吹响了教育综合改革新号角。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实现转型发展,这种转型发展既包含着一般意义上的“从专科向本科转型,从师范教育向综合院校转型,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外延式向注重结构、质量的内涵式转型”,更包含“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的转型,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型”。教学转型、德育转型、管理转型是学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因为自己曾经在一线从事学生工作,仅仅从学生工作人员的角度,结合思考,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1 学生工作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我校是新建本科院校,于2011年接受教育部合格评估,2012通过专家组整改验收,初步实现了向新型院校的“转身”和“转型”。2013年教育部将“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列入教育部工作重点。结合我校的办学理念、定位、思想,发展轨迹和学校文化精神,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实现转型发展。

新学期伊始,学校召开全校干部大会,徐校长做了《准确定位 改革创新 转型发展为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而努力》的讲话,全面分析了我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提出,学校将把转型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新形势、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发展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转型是我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十分紧要,不转型、没有出路,转型慢,也没有出路。

近年来,我校学生工作围绕学校“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思路,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坚持“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的工作理念,加强引导和服务,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大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彰显可量化和可考核的精细管理,准确把握住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内涵要求,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工作科学化发展。

面对学校的转型发展,学生工作如何重新定位,切实发挥其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学生工作在二级学院内的有序、稳步开展,也牵涉到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如何适应学校改革转型发展。因此,探索新的形势下学生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及工作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院,非常必要。

2 学生工作的转型发展的路径

面对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中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我校的学生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是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首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各种形式和载体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 文理梦”教育。第二,加强学业指导员建设。聘请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者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各班级的学业指导员,加强对学生成长的指导,也可以鼓励和支持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以更多帮助和指导,相互促进。落实学业指导员制度,创造条件加强老师们与学生的交流。第三,加强学风建设。要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依法教育学生,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坚决遏制考试舞弊现象,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弘扬良好学风。建立服务学生的平台与帮助体系。完善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实现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咨询、困难学生资助、就业政策等事项的一体化服务,为学生营造快捷方便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健全涵盖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辅导等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帮扶体系。

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师德师风是教师发展的保障。辅导员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线人员,是学风建设的骨干力量,首先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学校转型发展中首先辅导员要求真务实,认真学习新知识,深入思考新问题,带头贯彻学校转型发展中的决策部署,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强化四种意识,提升四种能力,强化角色意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第三,学校要完善考核评价体制机制,把辅导员工作实绩考核标准进行量化,将考核结果与物质奖励、职务升降挂钩,建立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做到能者用、好者上、庸者下的灵活用人机制,用制度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队伍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强化校园文化的引领。学生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物质层面上的实体差异,更在于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差异。由于文化的不同,物质环境、人文环境也不同,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师生的行为就是文化的表征。好的校园文化,必将影响着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

面对学校转型发展,在校园文化方面,我们要花大力气去打造、形成和提炼,要让学生在校园中都能感知文化无处不在。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学校应该具备怎样的校园文化,需要哪些载体来支撑,哪些还需要加以改进,哪些需要坚持,如何让师生体现出这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如何与时俱进,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规划。有了规划,明确了方向,校园文化才能慢慢形成。其次,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着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转型特色的院校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校园活动,打造“一院一品”的特色精品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将实践活动评价纳入学生多元评价,提高校园活动的有效性。

四是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我们要对现有的不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关于学生事务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形成一套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约束人、管理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是弥补现有制度的薄弱环节,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其次是加强制度落实的督促制度,强化考核、考评、督查、奖惩、问责,保障现有制度的真正实施,形成良好的制度运行机制;第三强化目标导向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做好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的相结合,但更要重视前馈控制和过程控制,从制度运行的源头抓起,强化过程质量,强化过程纠偏,减少结果误差。

五是重视创新能力的提高。我校在培养地方性应用型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但是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也要具备这种精神和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工作人员要开放,能创新、敢创新。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总结,在实践过程尝试创新。其次,学校管理层面也要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在考核方面侧重创新工作,让学工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常说常新、常做常新的局面,对创新工作的优秀典型加以宣传,形成一个浓厚的创新氛围。

就我校而言,转型发展既是一场涉及到对原有的办学格局、办学思路、办学传统、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与变革,又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蜕变,自我超越和思想解放。全体学生工作干部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端正思想,求真务实,力争使得学生工作在转型发展中取得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国,易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4-21.

[2]焦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呼唤顶层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3-

4-6.

[3]李见新.积极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1

-13.

[4]柳国梁.地方高校的服务型与内涵式发展[J].宁波教育学院学院,2014(1).

[5]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2013(18).

作者简介:薛娟(1982-),陕西蓝田人,西安文理学院学生处,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